【鸣家】李元胜:我为什么要编这本海子诗选

李元胜

03-26 16:00

听广播

1.webp.jpg

《闪耀 燃烧 海子诗》

中国画报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异型开本,像一个修长的文人

应好友刘玮和她服务的出版社的邀请,我答应选编一本海子诗选,于是抽出时间系统地重新研读海子的作品,我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为读者找到最应该集中到一本书里的海子最好诗作。

作为海子同时代的诗人,重新读着这些隔着近30年时间的文本,不啻是一次波澜壮阔的时间旅行,恰恰由于隔着一些时光,熟悉的文本上,我又读到很多新的惊喜——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特征和细节,为这些文本带来了更有意思的解读。我记得2000年左右,深感自己没有系统研读过同时代的国内诗人,决心补上这一课,于是花时间研读了一批中国诗人的作品,其中就有海子。那次阅读我印象最深的是海子的抒情能力,在他的诗中万物均有自己的秘密歌喉,而只有海子对此了若指掌,他早期诗歌就在现代诗歌的音乐性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2.webp.jpg

从1984年写出《亚洲铜》等作品开始,海子就像突破种种障碍,独自掘通了一个藏量惊人的地下油田,他加速度地疯狂写作,源源不断地向诗歌输送着来自另一个故乡的诗篇。我提到“独自”这个词,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写作孤悬在80年代的中国诗歌写作之外,恰恰相反,它们是风起云涌的现代诗写作最耀眼的一部分。他比同时期的写作者更透彻地感觉到另一个故乡在写作资源上的价值。

我们是逐渐失去田园写作背景的一代人,城市化的进程,不仅发生在乡村变成城市的街道或工业化园区,更发生在我们的内心。即使我们置身于壮丽的山川河流,即使我们身边仍有柴扉瓜田、野溪小桥,而我们心中已不再有唐朝文人的画意和心境。海子对这种丧失最为敏感,他是逐渐消逝的中国乡村的代言人,也是沉沦中的众多事物的代言人。所以,古典的乡村早已下沉,下沉到地下看不见的某处,成为他的诗歌寻找的另一个故乡。

3.webp.jpg

作为一个诗人,代表着伟大文化传统的古典乡村和眼前伤痕累累的乡村,交替在他身上发挥作用,让他成为一棵开满了花的樱花树,花朵如鲜嫩朝露,却承受着两个乡村撕裂的苦楚。

“过完了这个月,我们打开门

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

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

《新娘》1984.7

我就是这首诗中读到樱花树一样的海子的,花和果有可能并不出现在同一个乡村里,这是时代的乡愁。

在80年代的诗歌写作中,寻找失去的乡村、失去的传统文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写作命题,诗歌界的寻找并不孤独,后来小说界跟进,产生了寻根主题的写作潮流。

4.webp.jpg

追溯传统,反思我们丧失或忽略的珍贵遗产,这看起来和整个中国大地的城市化现代化背向而行,其实,这恰恰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现代化并不是重造一个大地,而是竭力看清并审视破旧的大地,在人类的故乡里找到最有价值的部分,并和它们一起艰难前行。

和其他同行相比,海子更单纯也更敏锐,他找到了另一个故乡的存在形式,那就是麦地。麦地的绿黄交替,那些像紧闭着的眼睛一样的麦粒,以及它们中间那道深深的伤口,都给了他无穷无尽的灵感。麦地不仅是今天的亲人们的生活之所,也是神和所有失去的亲人仍然居住的地方。海子的麦地,博大、神秘而又温情,因为它融汇、吸纳了在中国大地上游荡了千年之久的民间精神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想象。它甚至是世界性的:“我们各自领着/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的孩子在河流两岸/在群蜂飞舞的岛屿或平原/洗了手/准备吃饭”(《麦地》1985.6)海子的麦地,尽管是东方的中国的,但却没有和世界隔离,在麦地里,行走着世界各地的孩子和他们的神,甚至收容了那些生命短促的异国艺术天才。

5.webp.jpg

从1984年至1989年,海子以极高的语言天赋,令人惊叹的诗歌技艺,把麦地为代表的另一个故乡进行了包围式的写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发明了麦地等重要意象,还发明了一系列个人的造句、诗歌结构方式,80年代的抒情诗在文本上被他推向一个时代的极致。在万物消逝的悲伤背景下,他写出了大量的经典名篇。这些名篇有颂歌,有乡愁,有爱的谜题,有对美好世界的愿景,而穿插在这些内容里的即兴闲笔,更是恣意纵横,忽入幽径。在研读文本时,必须把它们和主题结合在一起,才能读到文本的更多层次。好的诗歌,即使诗人在写作时有预设,但他可以凭借直觉随时超出预设,来到全新的天地中。海子式的写作,恰恰就是一样,即兴闲笔,不止是产生对预设文本的“破框”效果,让它疏朗透气,它们提供了远比明确的主题更重要的命题,不乏对存在本身的精彩演绎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明白,海子诗歌里,为什么会有一些矛盾甚至自我冲突的写法,你必须退后一步,才能读懂这些文本整体上的意义。

6.webp.jpg

由于信任自己的阅读经验,这本诗选可能有别于之前的选本们,针对海子的包围式的写法,我牺牲了很多精彩但是却和其他文本重叠的诗篇,代替它们的是之前被低估的一些作品,它们在三十年后更显特别,令我怦然心动。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有些组诗,我只选择了最有价值的单首。而长诗,我也选择了一个不容错过的精彩片断。读得不过瘾的读者,可以去寻找全本进行延伸阅读。我也同时研究了能找到的海子诗歌选本,它们在选编过程中,发现并订正了一些笔误或别字,我也在谨慎的对比后作了取舍。

海子诗歌是非常浩瀚的,编完本书我惴惴不安,生怕选本陷入自己的偏好和误读,又整体和《海子诗全编》(西川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尽量客观地对比、研读了两遍,才稍稍心安,有了勇气让这个选本去接受读者们的检验和校正。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 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海子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

图/文 李元胜

推荐阅读:

奔跑,在春天的叶脉里

洞庭湖之诗

给自己选条窄路


鸣家简介:李元胜,诗人,作家,生态摄影师,重庆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市级新闻人才,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集《无限事》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我想和你虚度时光》获《凤凰生活》杂志十周年暨幸福荟第三届“美动华人”年度(2015)最具影响力华语诗人大奖……李元胜.png


尾部版权声明_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