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李瑜:理解双城经济圈,应紧扣成渝比较优势

李瑜

06-30 17:00

听广播

两城一体化发展,其本质就是将单个城市发展的“正外部性”通过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等方式变现为经济价值,以发挥1+1>2规模递增效应的战略决策。

VCG41N838055042.jpg

重庆

然而,城市一体化并非必然导致规模递增,还有可能因为城市区域扩大等因素,造成更大的交易成本、拥挤成本而引致规模递减的负面效果。递增或递减,或多大程度上的递增,很大程度上是由两座城市比较优势的关联性所决定,关联性越大、互补性越强,两城一体化发展的规模递增也就越明显。所以,从两地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包括生产要素、产业分布等,或是理解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关键。

一方面,重庆是最年轻的直辖市,也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在战略地位上,能感受到中央层面的“政策大礼包”足够多的倾斜,同时,直辖市扁平化的政府科层制结构,在客观上,对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也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在地理位置上,重庆正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是长江最上游的门户,与长江中游的武汉、下游的上海连为一体,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内陆开放高地;在产业结构上,重庆具有国内第一档的工业配置,制造业、对外贸易等领域表现亮眼。

另一方面,自古以来成都就是四川盆地政治、商贸、文化中心,在人才教育方面,成都云集了四川大学、成都电子科大、西南财经大学等国内一线综合或专业性学府,人才优势显著,科技创新也更加活跃;在金融资本方面,成都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西部的金融中心,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全国第五,位列中西部城市第一,金融科技排名全球第18位,是名副其实的西部金融中心;在产业结构方面,制造业虽比不上重庆,但在IT、互联网、航空航天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却较有优势;此外,人均收入、城市幸福指数等“软实力”指标也更加强劲。

成都拥有重庆完成产业升级亟需的人才、资本、技术等比较优势,而重庆则具备成都实现进一步开放所必备的贸易条件、政策红利、制造基地等等。两地比较优势的深度关联和互补,既是实行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客观基础,又是该战略得以取得成效的现实保障。如此分析,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其本质不过是拉通成渝比较优势,减少“优势”流动成本,从而实现双城优势互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关键落在“如何拉通比较优势”以及“怎样减少流动成本”上来。

VCG21gic19115097.jpg

成都

比如,不仅要加快建设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城际交通网络,更亟需构建互联互通、共同决策、一体部署的政策制定机制,或成立有关对接决策部门,或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等等,从物理和决策层面将两地比较优势勾连起来。在政策实施上,可将各自享受的政策范围适当扩大到对方,让成都也能通过重庆实现更快捷的对外开放,而重庆也能通过成都辐射到中国西部、西南部乃至中亚、东南亚;在科技创新上,应加强成渝高校合作,充分发挥成都集聚优势、推进重庆高速建设,建设西部科学城,形成多园共享模式,力争发挥科技创新的最大“外部性”;在人才流动方面,制定更加广泛、一体的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建立覆盖两地的统一完备的人才市场,逐步消除人才流动壁垒等等;总之,要在不断消弭成渝两地比较优势流动成本上做文章。

当然,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还应把握好合作与竞争的辩证统一关系。拉通成渝比较优势,不是只要合作不要竞争,不是只要“一体”、不要“两城”,更不是放弃比较优势;相反的,还应在合作中发挥两地竞争的积极作用,强化自身比较优势,凸显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在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劣势变优、优势更优、优优相长”,从而把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拗动整个西部地区的长足发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简介:李瑜,2012年开始担任基层公务人员,2013年开始时评写作,2015年作为扶贫工作队大学生深入一线参与扶贫工作。

李瑜.png


尾部版权声明_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