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唐文龙:巫盐天下|庚——盐语珠玑(四)

唐文龙

04-28 17:00

听广播

盐道上有苦也有乐,小伙儿嗓子好,苦能来一曲,乐也能来一曲。

盐民们辛苦,山林中寂寞,来首山歌,一为壮胆,二为娱乐。

是的,得说那些被盐民们口口相传的民歌了。

VCG211147945451.jpg

一首首民歌之中,是盐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对于未来的期盼;还是盐民们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生命的尊重。

于是,更多的文化,就在这山歌民谣中传承。

流传文脉的,有星光闪耀的文化大师,更有默默无闻的山野村夫。

盐夫们就这么走着唱着,纤夫们就这么拉着唱着。

唱着的,是口耳相传的文化;唱着的,是口耳相传的文脉。

盐道上,盐民们创造着文化,又传承着文化。

鲁迅有过专门的论述:“人类在未有文学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是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闻一多也在他的《歌与诗》中说:“想象原始人最初因情感激荡而发出有如‘啊’、‘哦’、‘唉’或‘呜呼’、‘嘻嘻’一类的声音,那便是最早的歌”。冯天瑜在《中国古文化的奥妙》中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文学的首唱是歌。”

劳作时唱,收获时唱,累了唱,苦了也唱。

于是,除草时,唱《薅秧歌》:

郎在田中(呃)薅秧苗(呵),

认不到稗子要姐教(哟),

薅秧哥哥瞎了眼(哟),

稗子(呃)有毛(呃)秧无(呵)毛(呵),

你二回薅秧(呵)要记得到(呃)。

拉船的人唱《船工号子》:


脚蹬石头(嗨哧哟哧),手扒沙耶(嗨哧哟哧),

背上纤藤(嗨哧哟哧),把船拉呀(嗨哧哟哧),

风里浪里(嗨哧哟哧),峡中走哟(嗨哧哟哧),

挣几个钱来(嗨哧哟哧),养活妈耶(嗨哧哟哧)。

更多的,是关于盐民的生活,盐道上,道路狭窄,挑背重物,要互相提醒,两人一唱一答《报路号子》:


甲:金鹏不顶,乙:闪腰而过;

甲:之字连环拐,乙:你去我又来;

甲:左边挫角,乙:右边拿活;

甲:右边挂角,乙:左边拿活;

甲:溜石带滑,乙:稳踩不;

甲:脚下明晃晃,乙:跨过水凼凼;

甲:沟深一尺八,乙:后头大步跨;

甲:两抵两靠,乙:中间一拗;

甲:腰中搁底,乙:两头升起;

甲:大弯套小弯,乙:随弯就弯;

甲:上坡长伸腰,乙:越走越好上;

甲:下坡一股风,乙:一去影无踪。

背盐,是个苦活儿,在陕西镇坪,湖北竹溪、竹山、房县,都搜集到过同一首民歌:《郎到四川去挑盐》。


郎到四川去挑盐,

一去去了两三年。

床上眼泪洗得澡,

地下眼泪撑得船。

思念之泪可洗澡撑船,可知情深意浓,盐道漫长。

各地山歌有同有异。

VCG41N1130255179.jpg

《秦巴古盐道》中还收集了几个版本的《十爱姐》歌词,对比之下能发现一些文化的同质和差异。

重庆巫溪《十爱姐》:

一爱姐,好人才,人才貌美惹人爱。二爱姐,好头发,梳子梳来篦子刮。三爱姐,好眉毛,眉毛弯弯一脸笑。四爱姐,好眼睛,两个眼睛像铜铃。五爱姐,好白牙,三十六牙一样大。六爱姐,好白手,金丝打来银素纽。七爱姐,好衣裳,衣裳四角喷麝香。八爱姐,好软腰,软软好腰像柳条。九爱姐,好小脚,红系带来白裹脚。十爱姐,爱不尽,三天三夜说不完。

湖北竹溪《十爱姐》:

一爱姐好人才,十人见了九人爱。姐也,好似仙女下凡来。二爱姐好头发,梳子梳来篦子刮。姐也,梳子盘龙插金花。三爱姐好眉毛,弯弯眉毛一字翘。姐也,说话好似鹦哥叫。四爱姐好白脸,香粉搽胭脂点。姐也,不点胭脂也好看。五爱姐好白手,手上戴着金丝纽。姐也,八仙坠子挂满手。六爱姐好细腰,腰里系个黄丝巾。姐也,只准看不准挠。七爱姐好衣裳,衣裳四角挂麝香。姐也,人也好来衣也香。八爱姐好腰身,红绸子夹袄黑背心。姐也,叫人越看越动情。九爱姐好绸裤,金丝银线把花绣。姐也,走路好似风摆柳。十爱姐好小脚,红绸子鞋袜白裹脚。姐也,走路好像踩软索。

湖北房县《十爱姐》:

一爱姐的好人才,长的不高也不矮,好比当年祝英台。二爱姐的好头发,梳子梳来篦子刮,梳个盘龙插金花。三爱姐的好眉毛,眉毛弯弯一脸笑,说话好似鹦哥叫。四爱姐的好眼睛,一对眼睛像铜铃,说出话来能传神。五爱姐的好耳边,一对耳朵戴金环,不戴金环也好看。六爱姐的好白脸,官粉擦来胭脂点,擦了官粉更好看。七爱姐的好白牙,三十六颗一样大,说出话来好清雅。八爱姐的手,金丝缠来银丝纽,四个戒指戴满手。九爱姐的好衣裳,四个角儿包麝香,不包麝香自然香。十爱姐的唇,樱桃小口润,小郎得下相思病。

无须多说,稍一比较,就知其中味道。

盐道之上,节会盐味十足,绞篊节、水火节、鲁班会,焚香祭拜、锣鼓喧天。

盐道之上,嫁娶情真意切,或哭或唱,通宵达旦,引来送往,好不欢畅。

盐道之上,丧葬巫风浓郁,焚香烧纸,灵堂道场,诵经礼赞,亡魂超度。

一条盐道,南来北往,彼此融汇。

一条盐道,有悲有喜,有笑有泪。

盐道,在沉默;盐道,在咆哮。

是阳春白雪,是下里巴人。

自古巫风盛行的宝源山地,因盐,受巴俗、楚韵、秦风影响,各种艺术特点互相影响、融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态,同时也保留着自己独有的特质

所以,得说说流传于巫巴山地的独特民歌形式:“五句子山歌”了。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首4500年前“巫山老人”敲击土块而吟唱的《击壤歌》早已淡去了曾经的音律,但字里行间所描述的意境却令人神往:“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帝王世纪》)老人怡然自得,逍遥悠闲,《击壤歌》也成为了现今所发现有文字记载中,第一首以“五句”为表现形式的民歌。

在清人沈德潜编著的《古诗源》,其卷一辑录的103首古代逸诗中,就录载了两首“五句子”民歌,压卷首篇就是这《击壤歌》。据皇甫谧《帝王世纪》记:“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歌词用入声“息”字起韵,入声“食”“力”押韵;“哉”,语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对此,明人杨慎在其《诗话校笺》中称之为“音韵之源”。唐尧时,宝源山盐业兴旺,人们丰衣足食,“鸾歌凤舞”,帝尧医师巫咸受封于此而立巫咸国,始有“巫山”之名。这“五句子”《击壤歌》,就是出自“巫山老人”之口。

一曲悠远婉转,一曲肝肠寸断,一曲情意绵绵,一曲荡气回肠。

《古诗源》中记录的第二首五句子是《巴谣歌》:

神仙得者茅初成,

驾龙上升入太清。

时下玄洲戏赤城,

继世而起在我盈。

帝若学之腊嘉平。

著者称此歌载秦人《茅盈内传》,说秦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茅盈的高祖茅蒙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鹤,白日升天。在此之前,曾有人传唱这《巴谣歌》,说是得到了应验。始皇闻之欣然,乃有寻仙之志,因改腊月为“嘉平”。这是一首有仙道色彩的歌谣,现代诗人姜书阁在其所著《诗学广论》中称之为“七言之祖”,并说“已证明为民谣”,名曰《巴谣歌》,自是出自巴人之口。战国之时,综合黄帝、老、庄之说的“道家”渐起,“道本于巫”,崇尚巫事的巫巴山人有可能同时笃信仙道,而唱出有仙道色彩的歌谣。今流传于境的“五句子歌”中,就有不少寓“巫祝”和“仙道”的内容。

联系《击壤歌》《巴谣歌》的古老历史,可知“五句子歌”源远流长。

VCG41N914193250.jpg

大山上,大河边,盐灶前,随意而唱,随歌而舞。

熬盐了,唱一曲:


宝山神医叫巫咸,

架起炉子炼仙丹。

制盐采药医百病,

一碗神水保平安。

宝山灵气是灵山。

祭祀了,再唱一曲:


外堂转进内堂来,

抛枪神灵下凡来。

好抛枪来好抛枪,

抛去长枪又短枪。

驱除邪恶保平安。

盐民们日子苦,累了喝酒,醉了唱歌:


炭老馆哟踩煤炭,两脚不停打转转。

一双赤脚划出血,满脸就像花猫样。

辈子莫想找婆娘。

酒喝多了就想“婆娘”,想情妹,歌曲也更加直白:


乖姐锄草闷沉沉,

郎唱山歌姐来听;

山歌不是值钱宝,

能解忧愁能解闷;

山歌打动姐的心。

还来一首更言语裸露的:


远望情妹穿身红,

情哥来了身不空;

有朝一日身空了,

上解衣裳下解裙;

情哥不来送上门。

或借喻起兴,或女子求爱,或借歌智斗,或韵味深长,前四句简单明了,第五句一语破的,画龙点睛,整篇语意连贯,朗朗上口,易懂易记,情感真挚,诙谐幽默,韵味深长。

中国诗词几千年,但基本都以偶数句为基准,而“五句子”歌发源于巫溪,传播于长江三峡和秦岭巴山东部地区,可谓是全国罕见。这种独具文学艺术特色的民间“五行诗”,是古老巫巴文化的“活化石”。

唱出宝源山,唱出大宁河,唱出三峡。

在巫巴山地,“五句子”山歌又和流传于古巴蜀间的竹枝词有趣结合。

“竹枝词”是一种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诗体,其特点是语言流畅又通俗易懂。因由民歌蜕化出来,所以民间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来琅琅上口;不拘格律且束缚较少,民歌作者不拘韵书上的规范,民间竹枝词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诗风明快还诙谐风趣,大凡竹枝词,不论出自南方或北方,也不论是汉民族或少数民族,几乎都具有此特色:于是广为记事,以诗存史。竹枝词缘于纪事,举凡风土民情、山川形胜、社会百业、时尚风俗、历史纪变皆可入诗。

杜子美惊叹“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黄庭坚提笔“竹枝歌本出三巴,其流在湖湘耳”。

竹枝词同样历史悠久。

如前面所说,很多时候,一个人可成就一部作品,一部作品也可成就一个人。

在大唐,竹枝词遇见了刘禹锡和白居易。

竹枝词从民歌演化为文人诗体,一般认为是从唐代刘禹锡开始的。刘禹锡于长庆二年(882年)任夔州刺史,这年正月来到建平(今巫山县)见到民间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边唱边舞。

这种带有赛歌性质的民间歌曲,对他启发很大,于是仿效屈原作《九歌》的方式,也作《竹枝》九篇。这种新词具有鲜明的民间歌谣格调,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当时的白居易、李涉以及其后的皇甫松、孙光宪等都写过竹枝词。

更有意思的是,刘禹锡和白居易在写竹枝词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五句子”的格式,作为当时全国屈指可数的诗学大家,不得不关注这有别于传统偶数句的诗歌形式。

大家也在模仿。

于是,刘禹锡的《潇湘神》:


斑竹枝,

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做过忠州刺史的白居易,那晚在夔州和刘禹锡把酒言诗,写下了《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大家终归是大家,模仿之后是超越。

《击壤歌》比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早了1000多年,在唐代,靠着刘禹锡、白居易的《竹枝词》,五句子山歌终于从山野走向了庙堂。

唱传说,唱演义,唱劳苦,唱情事。

有萧,有笛,有琴,有鼓。

曲里曲外,纸上纸下,或晴或雨,或霜或雾。

宁厂,戏里辉煌,心头惆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推荐阅读:

巫盐天下|甲——源由盐起(一)

巫盐天下|甲——源由盐起(二)

巫盐天下|甲——源由盐起(三)


作者简介:唐文龙,80后,重庆巫溪县人。喜摄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用色彩和形状表现哀愁与欢乐。喜文,当过农村小学教师,做过党史研究工作,获得过没有记者证的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称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新诗学会会员,华龙网“鸣家”、重庆晚报“夜雨”专栏作家,重庆市文旅融合专家库成员。发表各类诗歌、散文等文学和新闻作品百多万字,多次在各类征文、摄影比赛中获奖,出版有《小人物讲大道理》,长篇文化散文《巫盐天下》,一直敬畏着文字。喜书,好读书不求甚解,获得过重庆市第七届十佳读书人称号,一直自娱自乐,对镜黄花,临窗醉月。网名“黑蚂蚁”,毫不起眼,柔弱渺小,但始终模仿着蚂蚁的姿态,坚持,坚韧,倔强地爬着,虽然慢了点,但一直向前……

dd21cdca0b5147f1b5323fcf5e4e568f.png


尾部版权声明_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