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唐文龙:巫盐天下|庚——盐语珠玑(三)

唐文龙

04-23 17:00

听广播

一泉流白玉,

万里走黄金。

人事有因革,

宝源无古今。

VCG211126865278.jpg

小伙儿脚下的盐道,不仅有黄金万两,还有诗词万篇。

写这首《题盐泉》的宋永孚是清代诗人,在历史上无甚名气,但这首诗中的“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却流传了下来,脍炙人口。能让后人还在几百年之后吟诵起这首诗,可以说这位老先生也算是沾宝源山盐泉的光了。

历史中的戏剧性总是在一遍又一遍上映,有时候一个地方可以成就一部作品或一个人,也有时候一个人或一部作品能成就一个地方。

在盐道上,有太多的人物、作品,在互相成就。

从宝源山盐泉,到整个盐道,留下诗词歌赋的,是一大串可以传承整个中华文脉的名字,仅仅是这些名字,就足以让人对整条盐道充满敬畏。

屈原、宋玉、陈子昂、卢照邻、李白、杜甫、元稹、刘禹锡、李商隐、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陆游、范成大、黄庭坚……

名字太多,写着写着就热血澎湃,写着写着就泪眼朦胧。

历朝历代的诗家,或出生生活于盐道,或发配流放于盐道,或观光游走于盐道,几千年来产生了浩瀚的诗词歌赋文化。

从李太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到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再或者苏辙的“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更或者毛泽东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首首绝唱。

盐道之上,峡谷狭窄、陡峭、高峻、绵长,一路是森林密布、猿猴栖息,一路是引声长啸、声音悲切。

在这样的盐道,各种压抑感、孤寂感迎面而来。

盐道之上,江河水深、浩大、湍急、冲撞,一路是人烟稀少、荒凉冷寂,一路是凄凉苦怨、哀思婉转。

在这样的盐道,各种惊恐感、豪迈感油然而生。

盐道之上,有万千辉煌,更有万千落寞。

所有的意象,都适合于诗人作家,于是各类名篇巨作,接踵而来。

每个人说来都是文化的传承,每个人说来都得千言万语。

有关三峡诗词文学的研究太多,每一个话题都足够单独著书立说。所以在这里,随便挑选几位,仅仅是选几位,就足以让盐道灿烂无比。

先说杜子美,也就是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也常被后人称为“老杜”。这是一个让人感觉很亲切的称呼,出于后人对他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喜爱。

大历元年(765年),老杜从成都经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老杜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了公田100顷,自己又租了一些田地,买了40多亩果园,找了几位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日子稍微稳定,于是不断在周边游历,文人自古不甘寂寞,何况是老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期间的众多作品成为千古绝唱。

游历,肯定少不了产盐的古镇,少不了往来如梭的盐道。

在到达夔州之前,老杜已经去过云安(今云阳),同样也是三峡之中的产盐重镇,见证了盐道上众多盐民的辛酸苦涩后,写下了大量带有盐味的诗歌。“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划船何郡郎”(《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二)的诗句就是在云安所写。移居夔州后,在《负薪行》《柴门》等多篇诗中,描写了奉节民间煮盐、运盐、贩盐的繁忙景象,诗里诗外,都是涩涩咸味。

老杜在夔州寓居时,正当刘晏实施榷盐新法之时,促进了全国盐业大发展。《新唐书•食货志》载,刘晏为盐铁使,全国立嘉兴、大昌等十监(官办),“岁得钱百余万缗,以当百余州之赋”。蜀惟大昌一监,大昌盐业居全蜀之冠。

这时候的宝源山盐泉,就属于大昌所管辖。全国的十大盐都,肯定对杜甫充满吸引力。

这时候,老杜写了《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

问子能来宿,今疑索故要。

匣琴虚夜夜,手板自朝朝。

金吼霜钟彻,花催蜡炬消。

早凫江槛底,双影漫飘飘。

这是一首接待地方官的叙事诗。一是说为了什么事情约严明府到西阁同宿;二是说期待来宿的情况;三是期待而未到的感慨。

VCG41N1135664569.jpg

唐朝时,县令被称为“明府”,大昌姓严的县令和老杜是朋友,相约三次,都没能聚成,所以十分遗憾。

巫溪已经故去的文化研究者汤绪泽在《析杜甫﹤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中分析:夔州所辖四县中,大昌县地最偏,山最大,刀耕火种最为普遍。但论煮盐、耕畲二者,在夔州又数最具特色,最为典型,最有诗料价值,这种情况能不引起杜甫的关注?然老杜身体多病,为了糊口要经管田禾、果林,为了广见博闻,还要频繁接待亲朋来往,不可能亲自抽身去大昌考察采风,因此迫切期望大昌县令来夔州介绍情况。

暂无史料证实杜甫是否亲自到过宁厂,但在清人恩成修、刘德铨著的《夔州府志·大宁艺文志》里,收录的38首诗词中,杜甫所写就有14首,比例之大让人称奇。

这部《夔州府志》是恩成修担任夔州知府时所修,进士出身的知府大人邀请当时任职夔州连峰书院山长的刘德铨合作,其志书最大特点是在历代《夔州府志》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诗文词赋。山长,是当时书院学者的称呼,一位进士,一名学者,编纂的志书应该有其自己的特点。而据刘德铨所攥资料显示,诗词大多来自明代大学者杨慎的《全蜀艺文志》。都是文人雅士,知道撰写志书是传给后世之人所读,所以自当谨慎,收录这么多杜子美的诗在大宁县自有他们的依据。

不管老杜是否来看过宝源山盐泉的繁华,但在他的诗歌之中,用大量笔墨描写了食盐或者盐民,这也与他在夔州盐道上生活多年紧密相关。

“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煮井为盐速,烧畬度地偏。”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

盐烟繁华,盐道苍茫,盐民辛酸,就这样徘徊在杜子美的诗里诗外。

杜甫写盐,李白也写盐。

“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

元稹也写盐:

“金籍真人天上合,盐车病骥轭前惊。”

刘禹锡也写盐: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白居易还写盐:

“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畲烟。”“鱼盐聚为市,烟火起成村。”

刘禹锡和白居易,还在这长江边上喝酒畅谈,谈论的就是宝源山盐泉。

刘禹锡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乐天”说的就是白居易,跟刘禹锡一样都是能够传承文脉的文化巨人,二人友善,合称“刘白”。两个人喝了酒,有些微醉,醉了讲自己这些年在巴山楚水过的生活,也讲这里的风土人情,所以肯定要谈到宁厂。夔州的刺史,来客人了,得说说骄傲的宁厂。刘刺史治下的夔州四个县,有三个县熬盐,其中宝源山盐泉已经是全国十大盐都(全国十监)之一,于是诗人谈论的,估计有白花花的盐粒,但更多的是神奇诡异的传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烂柯人”说的是宝源山上的“二仙洞”,讲的是樵夫上山打柴,观看二仙对弈,片刻时间人世间却过了几多秋冬,木制斧柄变得朽烂的故事。说这“烂柯洞”到底属于何地的典故颇多,但尤以宁厂流传较广。在连潘金莲故居都在争论,想借“名人”之名赚取眼球的互联网时代,这样的考证意义不大。

VCG4178780238.jpg

诗人与史学家不同。

就这样在盐道之上,各种诗词大家们来来往往。

盐道之上的诗词大会,热闹非凡。

所以苏东坡的《金盐说》里写“……峡中大宁监,日有定数,若大商覆舟,则盐泉顿增……”就连他的兄弟苏辙也在其《论蜀茶五害状》中说,巴蜀地区管理茶叶运营的官员徇私,“夹带大宁食盐”。盐道之上,还同样藏污纳垢。

南宋还有个很出名的诗人王十朋,写了《送大宁监张椿往摄秭归郡》:“女须归处郡如何?地狭民贫事不多。把酒送行无别语,要先抚字先催科。”

盐道的辉煌可入诗,盐道的落寞可入诗。

盐民的爱可入诗,盐民的苦可入诗。

滔滔江水,巍巍巴山。

一草一木之中是咸味,一砖一瓦之中是故事。

关于盐的故事,关于文化的故事。

然而,盐道之上留存更多的,是没有杜甫、刘禹锡、苏轼这么大的文学影响力,但创作的诗词歌赋却同样广泛流传了下来,抄录几首。

《全唐诗》里面收录了后唐大宁县丞张仁溥的一首《题龙窝洞》:“折花携酒看龙窝,镂玉长旌俊彦过。他日各为云外客,碧纱笼却又如何。”

《舆地纪胜》里面收录了大宁监官员薛纯题为《招蒋世度》中的残句:“郡阁讼稀秋正爽,竚携书剑一相过。”还有另一位大宁监官员曹坤题为《绞篊》中的残句:“宝源天富国,咸脉海分潮” 宋代开宝六年,朝廷在巫溪设大宁监,治所就在今城厢镇门洞村,离宝源山盐泉步行也要不了半天路程。

《舆地纪胜·大宁监》还收杜如篪诗作《昌溪水》:“险绝昌溪水,如何亦问津。命分毫发地,利役古今人。” 不知道这杜如篪何许人,但冯时行有《杜如篪屡督烹茶仍作诗次其韵》,可见他与著名文人冯时行交往密切。

清代大宁知监王步瀛在《盐泉寄题》中也写道:“闻说大昌县,飞岩泻卤泉。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白鹿留仙迹,青山煮晚烟。雷公遗政在,应让使君贤。”这首诗把盐业的来源、生产过程说得清清楚楚,同时还对这一产业进行了诗意的描绘。

清代诗人陈杏昌在《盐场酿雪不成》中有“纷纷瑞雪遍天涯,此地多阴暖气遮””之句,描述了巫溪制盐业的繁忙情景,劳动场面之热烈,连大雪在此都无法凝固成冰。

清代诗人闵文钊在《游白鹿咸泉》中写:“谁驱白鹿引咸泉,古穴深井一线穿。岩脚石龙云喷雨,山头文豹雾藏烟。”描写出巫溪盐业的壮观和富足。

……

诗词很多,但诗词之外,还有很多需要诉说。

除了文学,还有众多文化现象需要慢慢道来。

盐背子将各地的山货布匹带到宁厂,也将各地的民间艺术带到宁厂;将宁厂的盐背到山里山外,也将各地的艺术特点带到大江南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推荐阅读:

巫盐天下|甲——源由盐起(一)

巫盐天下|甲——源由盐起(二)

巫盐天下|甲——源由盐起(三)


作者简介:唐文龙,80后,重庆巫溪县人。喜摄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用色彩和形状表现哀愁与欢乐。喜文,当过农村小学教师,做过党史研究工作,获得过没有记者证的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称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新诗学会会员,华龙网“鸣家”、重庆晚报“夜雨”专栏作家,重庆市文旅融合专家库成员。发表各类诗歌、散文等文学和新闻作品百多万字,多次在各类征文、摄影比赛中获奖,出版有《小人物讲大道理》,长篇文化散文《巫盐天下》,一直敬畏着文字。喜书,好读书不求甚解,获得过重庆市第七届十佳读书人称号,一直自娱自乐,对镜黄花,临窗醉月。网名“黑蚂蚁”,毫不起眼,柔弱渺小,但始终模仿着蚂蚁的姿态,坚持,坚韧,倔强地爬着,虽然慢了点,但一直向前……

dd21cdca0b5147f1b5323fcf5e4e568f.png


尾部版权声明_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