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大窗:石子诗歌——源于内心的召唤

大窗

11-06 17:00

听广播

石子诗歌:源于内心的召唤

在石子诗集《风中的蓝》座谈会上的发言

262611720941600980_副本.jpg

人生中充满机缘。二十余年前和石子在这里相识,安排由我在这里来谈石子诗歌,我十分高兴,相互交流和学习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我们会一如既往,此生友谊将永存。石子的诗歌创作生命力顽强长久,他充满激情的书写,对生活饱满的深情,他自在逍遥的在大自然中穿梭,作为诗人,我非常羡慕石子作诗与日常生活的好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感谢石子诗歌创作带给我们的全方位的启迪。他的作诗为人一如他序诗所说:真实。朴实。诚实。坚实。

石子是个安静的人,无论身处何种地位,他都不事张扬,他坦然的在自己的世界里,热爱,追逐。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其实,我知道,我想谛听的

是血脉跳动的韵律,生命的静谧

是红尘之外的宁静和透明

就像一棵冬天的树

抛弃果实,抛弃绿叶,抛弃思想

让自己在洁白的霜雪中静静伫立

谛听根部反刍的声音

——节自石子《谛听》


读了《风中的蓝》这本诗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的乡间(土)诗歌。这些诗歌贴近泥土,聚焦植物的茎叶,叙说农历节气,都别有风味。但很明显,石子热衷乡村诗歌的写作,不是因为城市带给他迷惘,不是想要逃避什么,借此躲起来,而是因为家乡离他很近,离他的心灵很近,他本身带着乡野的质朴品质,也与他从小在乡间成长的经历有关,农村一切事物,与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愫契合,天然的引他开心爽朗,在他乡间诗歌中,一片野地、一丛野蒿、革命草、荒草岩缝中的蕨草、笋衣、樱桃花、油菜花、金银花、一丛黄菊花、家禽、飞鸟、落叶、蚂蚁、蝌蚪、路边的鸟巢等等,目之所及,大多生意盎然。读石子诗歌,你感觉走进了姹紫嫣红百草摇曳的大花园,你会回到天真而童年的美好大世界之中,读着这些诗歌,眼睛和脏腑被濯洗得干干净净,不觉神清气爽。他的乡间诗歌系列,是在司空见惯的乡村生活中,舒展自己深沉而从容的生命体验。大自然的一切,倾注了所有生命意识,使生命回归本色与尊严,仿佛童话世界,仿佛乡村寓言,朴素舒缓而博大;石子的诗歌,都用平等和谐温暖的眼光看待,不刻意表达反思不做作传达悲悯,总是带着乐观和幸福的口吻,没有充满苦难的诉说,在他的诗歌中,你读不到过分的悲哀,能读出的多是父老乡亲的勤劳、善良、平凡,从中获取美和善的力量。读他的《拔起萝卜》,仿佛和他的父母一道亲历劳动场面,享受劳动过程和果实成长之美,亲情的浓郁和生命感的自然融入也是本诗动人的缘由。

菜地里长大的萝卜,是给父母的奖品

水一般嫩,雪一般白,拳头一般大

萝卜把自己藏在泥土中,不事张扬

茂盛的叶子,肥硕的根块,把季节填满

从一粒种子到一个萝卜的过程

就是松土打窝、施肥锄草、防虫治病的过程

就是父母细心呵护,关怀备至的过程

就是阳光雨水的钟爱和炊烟期盼的过程

一滴汗水养肥了整个秋天

一季萝卜,种出岁月的生动和精彩

香,甜,脆,萝卜保持着自己的本性

拔起萝卜,就拔出了父母对土地的爱


是的,在石子诗歌中,少有抑郁苦难的字眼,在地里劳作,和植物和谐相处,和阳光雨水共沐浴,父母深爱土地,他们的岁月生动精彩,大地包容和承载他们的一切梦想。石子诗意的走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就居住在乡村甜美的心脏里。因此,他多用拟人拟物手法,与自然世界平等对话交流。他关注小草树木,虫鸣鸟唱,他的诗歌大多小处着笔,对一朵桃花的摹写,呈现的却是自然的雄奇和细微美好。他亦俯瞰田间杂物,不忽略任何一种生命的存在,如对荒草的的同情,其实饱蘸着诗人的悲悯情怀,平视弱小者的悲剧,才是真正在关注人自身的生命状态。可以这样说,有没有悲悯情怀,是衡量一个艺术家境界高低的标准之一。

498123340616302617_副本.jpg

那棵苦楝树,总是枝繁叶茂

让天空的鸟儿筑巢

与自由飘荡的云握手

……

对着袅娜飘散的炊烟

对着那瞬间消逝的彩霞

对着长成风景的苦楝树

让我想入非非


即便是写苦楝树,也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温情。读石子的这首《村头的苦楝树》,让我想起一个散文家的苦楝树,相对而言,散文里的情绪充满厚重的苦难气息,他的甘浸透出来要艰难和缓慢些 ——苦楝树开花,家乡是清明后,临近谷雨。满树开花,细花开在细叶上。颜色紫灰,像陈年的米粒灰朴朴的,不好看,颇香,香得鼻子发昏,树下呆会儿晕乎乎想睡觉。雨天淋到地上,捡起放在手心,花蕊是血清色,灵魂有血性…… 苦楝果子在枝柯上要挂好久,挂到皮子发黄、树叶落尽,天空下雪、第二年发芽开花,直到结出新果老果才不见踪影。像苦愁的命运一辈连着一辈。冬天的麻雀也像饥饿的孩子忍不住了,饥不择食在树上啄苦楝果子吃,吃一半吐一半,吐得满地都是,把土地糟蹋苦了。我跳起身来摘了一颗冬天的苦楝,干巴巴的像干巴巴的枣子,味道仍然是苦的,咽口水时居然回出甘的滋味来了。但愿我苦愁的家乡人一辈子苦愁,苦尽甘来了。(节自张亚军《苦楝树》)

一首《清明》,有场景,有细节,活着的晚辈和逝去的长辈絮絮叨叨的对话,浓浓的情感惹人动容。关于祭奠的冰冷的话题,有不舍,有哀思,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恨,石子写出来却透着亲情的温暖。

风翻动青烟,朗诵春天的诗句

抵达时光的悠远

那些纸钱,那些烛火

让祖先的岁月明亮而富足

透过清明清亮的雨丝,菜花还在摇曳过去

耳朵深入泥土,听黑暗中熟悉的叨叨絮语

“娘啊,来看您了!”,父母衰竭的背影

在爷爷奶奶的墓地闪烁,弯腰的姿势,低过草丛

——节自石子《清明》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不妨读读叶赛林的诗歌。有诗人评价说“他的诗是和大自然结合起来的,是和土地、庄稼、树林、草地结合起来的。他的诗充满了生活的真实的气息;白连春的写作:乡土诗写作,不与庸俗为伍,他彻底与表面化的空洞无物的“写作”势不两立;他自觉地在完全属于个人的诗写过程,一次次完成特立独行的诗写。他的诗远离一切与诗无关的活动现场,远离浮躁与喧嚣,致使他的诗,具有了高贵的艺术品性。这些评价用在石子诗歌创作中,也是非常适合的。

在石子的诗歌中,你体会到乡村大地上自有深厚底蕴,有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大地之上拥有文学创作的完整的文化资源,有奔涌而来的天然灵感。能够如此沉潜和自然,在故乡土地上找到创作的素材,是一件难得的事,我们分明感受到石子的踏实,有根基,不轻飘,有的诗人明明在乡间生活,但是写出来的乡土诗却远得看不见。如此说来,石子提供的创作经验和诗歌文本是非常宝贵的。记不清是哪位诗人说过:“我一直庆幸自己没有离开这个村庄,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白白的耗费在另一片土地上”,读石子大量的诗歌,你会发现,他这么多年来其实一直都守在有老父母,有童年踪影的乡间,无论身体还是心灵。今天人们常常感觉居住在别人的城市里流浪,幸好石子有诗歌可以倚靠,在这个特别的乡村里过得底气充足,在自己的桃源里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

和白连春的诗歌《复活》里忍受疼痛相较,石子的创作不是孤独艰苦的,他的每一首诗歌不是表面丰收的喜悦,却有把握生活的自觉。相对当前不知所云的狂欢和神经质写作的诗人而言,这条创作之路难能可贵,他企图倾诉那份乡村良知的温馨归属。我非常偏爱《我们村叫石安》,诗歌有点长,我引用前面小部分:

这一个词语,就像一棵青松

长在我的骨缝中,它手指一般的根须

在我每一根神经的弦上,弹拨动人的乐曲

每当炊烟升起,皓月行空的时候

我就会想起家乡石安村


260607027776323846_副本.jpg

接着,诗人按照时空变换回忆故乡的人事,一系列长长细细的梳理,读着读着,也随之回到久违的乡村旧事里。在石子眼里,石安村的一切都是值得书写与赞美的,他深爱着的故乡,是他的精神支撑和大后方,他怎不深深眷恋呢!有这种感觉的诗人无疑是幸福的。

石子诗歌的语言运用、意象选择平淡无奇,好像首先经过他内心的过滤,铅华洗尽,几乎读不到一个诡异怪诞的词语,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质朴低调的叙述;无论写乡间物事,还是状写城市生活,无论是个人感悟,还是对村庄历史的诠释故事的演绎,他都善于选取较为平静的意象或方式,他有相对稳定的属于个人的节奏;他注意处理个体与对应物的关系。比如他的《不惑之年》《阳光漫过来》《立秋》等等。

石子诗歌的气象渐渐大起来,诗句的排列有了变化,似乎他有意发掘多种可能性的创作方式,或者找到了拓开诗意空间的新方式。引用两首《黄河壶口瀑布》《在大雁塔上》。我们读过关于两地的大量诗歌,前者短促疾速,气势陡峭,而又轻盈生动的揉进独特感受;后者绵密舒缓,时空转换,起承开合,都显得举重若轻,尤其这长句排列,是石子诗歌中少见的。

还有《在永州》《在苏州杭州寻找美人》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引用了。

文人情怀的相通,是构筑整个中国文化的流传的通道。多数情况是这样的,今天的诗人到达任何一个古代文人的故乡,或者卜居之所,一定比到其他地方更多更深的感慨,有更多倾述的欲望。怀着崇敬之心找到文化心灵的契合点。石子有大量类似的文化旅行诗歌,真正认识一个诗人,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是阅读其作品,他的境界品格都在这些文字当中。读他的这类诗歌,就像随他走走看看,濯洗自己,他的心灵纯粹,干净,繁杂政务缠身的诗人,没有诗歌的滋润,在任何地方旅行,也不可能把日子过得这么洒脱,这么快乐知足。

图片来源:东方IC

推荐阅读:

漏斗里的时光,将要滴穿石头

他的前生是一只雄鸟,或是失意的男人

他们在黄桷坪某处,根深叶茂


作者简介:大窗,本名罗雄华,男,重庆合川人。民进重庆市委出版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作协委员,重庆文学院签约创作员,重庆新诗学会理事,九龙坡区作协主席。在《诗刊》《星星》《诗歌报月刊》《西部》《上海诗人》《九州诗文》《大昆仑》等发表诗文900余篇,作品入选《诗刊》年度选本,《界限—网络十年诗歌精选》等,获得新诗学会年度诗歌奖,首届重庆晚报文学奖等。出版诗集三本,散文集一本。

7197850109f24180a24188e5c27990dc.jpg


尾部版权声明_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