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涛
01-18 14:00
听广播
目前中国的资本阶层已经形成,但社会在追朔时,发现他们在获得财产时往往采用了一些不规范的手段。在中国的经济学界和法律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采用的一些非法手段就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原罪”。 一、对民营企业家的所谓“原罪” 民营企业家所谓“原罪”的背景溯源: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非公有经济还很弱小,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为了生存,民营企业必须要在经营模式、融资模式等领域进行“创新”。这种创新充满了各种犯罪风险,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投机倒把罪”、“抽逃注册资金罪”,到现在的“非法集资罪”、“集资诈骗罪”等等,根据最新修订的刑法,民营企业家触犯的罪名多达51个。为了获取行业准入资格,一些民企被迫给握有审批权限的政府公职人员行贿。可以说,不行贿、不偷逃税费的民营企业家很少,很多民营企业家因此存在获罪入狱的法律风险。这就是民营企业面临“原罪”的来源,其根源在于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政治和法律地位的不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宪法》以上条文的规定符合当时我国的历史现状和经济状况。但这种规定造成了国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在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政治地位的不平等必然导致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公有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赚取的是非垄断利润,民营企业没有国有企业的政策、资源倾斜的优势,面临行业准入、融资环境、税收环境的不平等待遇。 对民营企业家所谓“原罪”的不同观点:正是认识到了对民营企业进行法律保护的重要性,部分地方省市政府对民营企业创业初期的犯罪行为,已超过追诉时效的,不得启动刑事追诉程序,在追诉期内,要综合考虑犯罪性质、情节、后果、悔改表现和所在企业在当前的经营状况及发展趋势,依法减轻、免除处罚或判处缓刑 。在如何对待民营企业家“原罪”的问题上,社会各界主要有三方面的态度: 一是以经济学家厉以宁为代表的赦免说,认为民营企业家“原罪”有其特殊历史背景,应既往不咎;二是以郎咸平为代表的折衷说,认为既承认民营企业家的“原罪”又主张适当惩罚;第三种是一些法学界人士的清算说,认为民营企业家的“原罪”是客观存在的,为维护法律尊严和公众视听,应该给他们以适当的处理。 二、我国对民营企业家产权保护的有关制度 为了留住民营企业家的心,增强对其财产的安全感,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以下简称《产权保护意见》),对于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提出了以下具体操作意见:第一,对民营企业家产权进行平等保护;第二,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第三,以发展眼光,客观看待和依法妥善处理民营企业家的“原罪”问题;第四,严格规范涉案财产处置的法律程序;第五,审慎把握处理产权和经济纠纷的司法政策。 通过对《产权保护意见》的解读可以看出:中央和国务院力图消除因非公有企业与国有企业政治和法律地位的不平等而产生民营企业家“原罪”的根源,以发展眼光客观看待和依法妥善处理民营企业的“原罪”问题,并从法律程序上予以保障。因此,对于民营企业家的所有“原罪”,中央并没有明确“赦免”,而是要对历史上不规范的现象应进行梳理和甄别并作出妥善处理。 《产权保护意见》发布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切实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产权案件工作实施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亦发布《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充分履行检察职能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四条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可见,为了保护民营企业家的合法产权,政府和司法机构做了很多切实有效的工作,但让民营企业家切实感到人身、财产具有安全感,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进一步改进和消除造成民营企业家产生“原罪”的制度环境 将《产权保护意见》规定的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对民营企业家产权进行平等保护的原则落到实处,改变民营企业面临的行业准入、融资环境、税收环境的不平等待遇,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良好的竞争环境,从制度上消除政府官员“寻租”的可能性,消除民营企业家“被动型 ”犯罪产生的制度环境,让民营企业家能够“金盆洗手”,放心大胆地为社会创造财富。 第二,改变目前公安机关有权对经济犯罪案件自行立案、自行侦查、自行采取强制措施的一体化工作模式 由于公安机关具有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权与侦查权,同时还有权自主决定对于经济犯罪嫌疑人采取人身强制措施,对涉嫌经济犯罪的财产进行查封、冻结的权力。这种公安机一体化工作模式,使民营企业家因为“原罪”而时时处在恐惧的状态。因此,为了从立案和侦查环节有效保护民营企业家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减少行政干预,应该将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权赋予检察机关,将对民营企业家和相关人员和财产采取查封、冻结的措施的批准权赋予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可以保留侦查权。 第三,做好平反民营企业家在产权方面冤假错案的示范工作 《产权保护意见》明确规定,坚持有错必纠,抓紧甄别纠正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申诉案件,剖析一批侵害产权的案例。对涉及重大财产处置的产权纠纷申诉案件、民营企业和投资人违法申诉案件依法甄别,确属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的错案冤案,要依法予以纠正并赔偿当事人的损失。 三、民营企业家如何对“原罪”进行自我救赎? 除了政府要对民营企业家的救赎做大量的工作外,民营企业家自身也要做好以下自我救赎工作: 第一,进行产业升级、重塑政商关系 经过四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经济进入了调整期,占有矿产、土地这些资源和金融、能源等行业牌照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具有含金量,技术的进步也使传统企业丧失了竞争能力。具有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家才能才是至关重要的,与此相适应,传统的政商关系也在重塑,政府非常欢迎能够对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能力的企业家。因此,民营企业家应该从“原罪”中走出来,进行自我提升和进步,对自己进行救赎。 第二,使自己企业变为公众公司 企业上市成为一个公众公司,要经过评估,律师、会计等各个中介机构出具相应的报告和意见书,表明上市的资产是合法的,是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而来的。比如说黄光裕,他入狱之后,仍然是上市公司的股东,不能剥夺他的合法财产。因为涉及到投资者的公众利益,某些握有公权力的官员干涉一个上市公司就不像单纯处置一个私营企业那么容易了。因此,民营企业家们将来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后,做成上市公司,哪怕做成新三板公司,都是民营企业保护自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 第三,使自己的企业变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如冯仑先生采取了和泰达控股一起组建了房地产公司方式,通过和国有企业“结婚”,解决了财产权保护问题。有些民营企业干脆就被国有企业收购,无论被全资收购还是组建合资公司与国有企业共同持股,都为自己财富的合法性增加了保护层。民营企业家要勇于参股国有企业,可以利用当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时机,让自己的企业或股权变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或股权的形式获得进入某些特殊行业的通行证。 第四,通过家族信托的方式为自己的财富设立保护层 家族信托从法理上讲,就是企业家把个人和企业的财产,信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具有了名义上的所有权,受益权归企业家指定的人,包括其亲属、员工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根据《信托法》,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合法的信托财产是不受违法查封、扣押和冻结的。另外,做家族信托的好处还有可以做税收筹划,如果生前已经将财产信托给了信托公司,由于财产改变了所有人,原来财产的主人就不会被当做遗产税的课税对象。 第五,通过保险的形式解决财富安全传承的问题 保险被犹太人当做家族财产传承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通过保险的方式传承,保险的收益是免税的,是没有法律风险的。如果我们想让民营企业家的钱留在国内,就必须能够保证国内的保险真正做到财产保护和增值。所以特别希望民营企业家对我们国家有信心,大家一起努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山好、水好、制度好的国家。 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原罪”的救赎,政府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进行减政、减税、放权是根本,这样才能消除民营企业“原罪”的制度根源,新型的企业家才能不再背负“原罪”的十字架,对于老一代的企业家应该进行产业升级、重塑政商关系,加强自我保护。 民营企业家“原罪”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最基本的一点可以说是概念混淆。原罪是什么?原罪是与生俱来的,并且是永恒的。民营企业家在创业之初并不是带着这种心态或愿望才创立企业的,做为一个正常人,谁会用犯罪这个手段来实现目标呢?但是,如果法律法规不全,或是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或者监管部门不做为都可能会引发一起不良的经营行为,在改革初期,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错误不可避免。社会是在不断进步,法律是在不断完善,没有失误就没有改进,也就没有法律的完善。现在再提民营企业家过去的那些事没有什么意义了。 参考资料:《家族信托法理与案例精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韩良主编)。 图片来源:东方IC 作者简介:建行重庆分行私人银行部首席财富顾问,总行级私人银行专家,CPB认证私人银行家、CFP注册国际金融理财师、AFP金融理财师、CRFA中国注册金融分析师、CTP注册纳税筹划师。 2007年全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首届“上证风云榜”精英理财师40强,2015年度中国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理财联盟”全国十佳明星理财师第一名、2016年度中国银行业协会首批“优秀私人财富顾问”、2016年度建行总行首批“最佳财富顾问”、重庆建行“最美建行人”。擅长家族财富传承、家族信托、综合理财规划、投资规划、保险规划、退休养老规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