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唐文龙:5年酿制《巫盐天下》18万字铺就斑驳盐路

唐文龙

01-14 14:00

听广播

QQ截图20190114104144.jpg

1月10日,我创作的长篇散文——第一本全面报告巫盐文化的文化散文《巫盐天下》正式首发,书中首次提出了“巫盐古道”是中国国界腹心地带文明大通道的观念。从2013年开始,我用了五年多的时间,翻阅了大量文献举办系统论证,这也是今朝对三峡巫盐文化和盐道文化最系统、最完整阐释的学术研究著作。

QQ截图20190114104213.jpg

巫溪县宁厂古镇盐泉

巫溪县的宁厂古镇是中国早期制盐地之一,有着500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制盐史。这里有一股天然盐卤泉,从宁厂镇北宝源山洞流出。从先秦盐业昌盛以来,宁厂古镇因盐设立监、州、县,唐宋时成为全国十大盐都之一,在唐尧时期成为极盛一时的巫咸国本土和首会地址地,有过”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的光辉。这个现象让我产了写《巫盐古道》的想法。

由于我在巫溪县委宣传部工作,每年都要迎来十多批来自山西、湖北的专家、学者。他们到了宁厂宝源山盐泉后,双手合十,顶礼跪拜,其虔诚的立场让人震惊。他们说自己的祖辈都吃着宝源山盐泉产出的盐,不少人的祖辈还是挑夫,一生都在盐道上穿梭,因此,他们来到宝源山盐泉,都有“寻根”之意。

QQ截图20190114102440.jpg

历史上的巫盐产销示意图

为了对巫盐文化举办深入相识,我多次沿着巫盐古道采访、考据,足迹踏遍湖北、陕西等地。在湖北省竹溪县中峰镇向阳村采访一位92岁的老盐客惠昌富时,老人给我讲述了几十年前的背盐故事,除了山路高卑崎岖外,沿途处处都有棒老二(劫匪),“有的盐被他们抢了,人被杀了……”讲起旧事,老人额头上的皱纹如斑驳的盐路。

QQ截图20190114103131.jpg

沿着巫盐古道采访

以宝源山盐泉为代表,整个三峡盐源头发散出去的古道,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大得让人震惊,几乎贯穿了整个亚洲人类发展史。

对巫盐文化进行了系统了解后,我有了新的发现:假如通过“巫”“盐”这两类别离代表最早精力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前言延伸出的“巫盐古道”为纽带,许多神秘现象都能获得表明,许多成长进程都能一一捋清。好比,为什么三峡地域会存在以“巫山龙骨坡人”为代表的浩瀚昔人类保留遗址?为什么大溪文化遗址层的考古掘客中,会发明动辄成百上千斤的鱼骨头?这都是因为“盐”的存在。在大溪文化遗址里发现大量鱼骨,说明这一区域的古人类,在距今5000—6000年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运用食盐来对鱼肉进行防腐处理。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思考,我开始创作这本《巫盐天下》,并从2013年开始收集资料,2018年成书。全书共18万多字,分为十个章节。整本书分别从三峡盐卤的产生,巫盐的商业辉煌,巫文化的发展演变及与盐的关系,盐道的分布构成及其意义,盐道上的商业文明,盐道上的诗词歌赋及各类文艺发展,盐道上的食物演变过程,盐道上的军事文明,盐道上的土匪、鸦片、娼妓等白色江湖,盐道上的城楼寨堡古迹遗存,盐道文明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描述,并在大量收集、梳理、考辩史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巫盐古道”系中国版图腹心地带文明大通道的概念,这本书也是目前对整个三峡巫盐文化和盐道文化最系统、最完整的学术研究著作。

QQ截图20190114104456.jpg

依山傍水的巫溪县宁厂古镇

在写作技法上,我将散文写作和学术研讨结合起来,用人物间的对话和不断变幻的场景来修复巫风的洋洋大观,用语言呈现画面感,希望给读者轻松、灵动、鲜润的阅读体验。

“丫头端着木盆,沿着石板街下到后溪河里。河水流过白嫩的脚踝,也流过圆圆的卵石。河水清清,歌声轻轻。这歌对着流水而唱,对着大山而唱,对着弯弯曲曲的盐道而唱。曲照旧那些老曲儿,歌词却是丫头随心而吟,那是只有丫头才懂的词义,只有丫头才懂的情怀。”

QQ截图20190114104127.jpg

QQ截图20190114105231.jpg


作者简介:唐文龙,80后,重庆巫溪县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文路跋涉,先后在《诗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出版有个人通讯作品集《小人物讲大道理》。

唐文龙.jpg


21号新版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