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家·杨清波】新闻:爱到深处才幸福

杨清波

11-12 11:00

听广播

一条40余字的简讯,换来1元钱稿费,买了4袋方便面,吃了两顿。对在茫茫寒夜中饥渴行走的我,无疑有着巨大的诱惑力。那是1982年9月,我在天津大学读书时,于校刊发表了变成铅字的新闻处女作,从此一发不可收。

从最初发现写作可以改变一天两顿吃“涪陵榨菜+馒头+白开水”的窘境,到骨血里直至灵魂深处深深地爱上,新闻对我的渗透是以核裂变的速度进行的,以至于离开媒体到高校十年了,谈及新闻我依然会激情如初。

半知我者说,学了核化工那么一个“尖端”专业,最后却成了专业的“叛徒”。真懂我者言,我的大脑里住着一个狂热的无线电迷、尖端技术控,内心深处却萦绕着一个文学和新闻的梦,最终是我的心打败了大脑,大学时就开始了今天人们所谓的“跨界”。

记者节前夕,我站生命之河的岸边,拾掇那些散落在人生旅途上的点滴故事,才惊奇地发现:最深的记忆都离不开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早已是我的命。

1.png

策划两院院士重庆校园行,采访原水电部、能源部副部长陆佑楣

aHR0cHM6Ly9tbWJpei5xbG9nby5jbi9tbWJpel9naWYvdU4xTElhdjdvSmliSmFMY3RtSDJMV0o2T2xmeGhXaHdqOVQ4YW5CU2FROWt3Q2lhNWljUmF1aWNPUWRsRlJyVGFYTlRvVmNkV0ZadXA5d1RZbGliREZwWUFEQS8wP3d4X2ZtdD1naWY=.gif

《和着青春的旋律》。一篇关于“五四”篝火晚会的新闻特写,以“童宵”笔名在《天津大学》整版发表了。那是我和4位小伙伴熬通宵写出来的,“童宵”便是以谐音留下的青春记忆。校刊黄长春老师说“干得漂亮”,便每月开辟一期学生版,从策划到采写都由我们完成。

除了专业,就是新闻。当我某年一人发表化工系报道70余篇,超过某系三人发稿总和的时候,推荐我做通讯员的辅导员田永伟老师笑了。他说:“系总支杨志祥书记让我转告,感谢你对系里的贡献,由于写稿经常熬夜,你上课可以睡觉;只要考试上了50分,系里都会让你过……”

那一刻,我差点落泪。那一学期,我写出了报告文学《余国琮教授笑了》,将28岁就进入美国科学家名录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余国琮先生的故事通过“三笑”写出来,使一个建国之初摆脱美国控制绕道香港回国的爱国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余老虽在极左年代遭遇不公,但每次挨批斗后摘下黑牌就扎进实验室,不负周总理重托研究重水,为新中国核技术起步和“两弹一星”的突破作出重要贡献……

该文在《中国化工报》报告文学、散文征文大赛获二等奖后,学弟学妹都问我:你平时都看些什么书啊?

其实我最初做的是文学梦,所以大量时间都沉浸在诗歌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里。当然,我也把大量稿费和周末卖杂志赚的钱拿来买报纸和新闻书籍。有一年“五一”,我到中国人民大学购买了新闻专业的主要书籍,和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复印报刊资料,回校后如饥似渴地读。

这些,后来都成为我新闻职业生涯最宝贵的养分。

aHR0cHM6Ly9tbWJpei5xbG9nby5jbi9tbWJpel9naWYvdU4xTElhdjdvSmliSmFMY3RtSDJMV0o2T2xmeGhXaHdqOVQ4YW5CU2FROWt3Q2lhNWljUmF1aWNPUWRsRlJyVGFYTlRvVmNkV0ZadXA5d1RZbGliREZwWUFEQS8wP3d4X2ZtdD1naWY=.gif

“请你告诉杨记者,叫他马上停笔,否则老子拿20万买他的人头!”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已在万州的正规媒体工作了六年。因为在《三峡经济报·周末特刊》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悲剧怨谁?》的报道触及到某些真相,同事替我接到了威胁电话。

其实我大学毕业前就有了去《中国化工报》的意向,因为获奖后就收到了报社副刊部主任曲祚民热情欢迎的信。谁知后来分到了化工部出版社。这是一家令人艳羡的好单位,但我的最爱却是新闻。多次努力无效后,我毅然放弃了多少人渴望的北京户口,回到离家最近的万州做新闻……

“恭喜杨记者杨主编!蒋介石1934年发布悬赏令捉拿朱德,也才赏洋25万元,现在有人20万买你的人头,值啊!”正在热议的我们,听到报社总编辑周帆进门时的幽默赶紧起身,周总却径直走到我面前,深深地对我鞠了一躬。

我知道60岁的老总是担心我害怕,在故意调节气氛。我赶紧拱手鞠躬回礼:“周老总折煞我也!”轻松聊了片刻,他严肃地说:“从今天起,你上下班必须打的,我给你报销。”语气很重,然后微笑着转身。

从高笋塘到新城路的家,原本步行10分钟即可,现在必须绕单行一圈打的回去,这使我感到温暖和感动。后来,我报道中被曝光当事人的妹妹来报社找我。领导为保护我,准备谎称我出差了。我得知后经周总同意,直接与之见面了。不是说邪不压正么,如果记者遇事都不敢直面,舆论监督还会有什么力量?

也是从那时起,我坚定了写批评报道一直用真名的想法。无论是在老家开县采访时被数十人围攻,还是在人大支持下监督公安和法院。我感到,只要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在党政关注、百姓关心、可以解决的问题上妥善进行,舆论监督同样可以产生良好的正面效应。

aHR0cHM6Ly9tbWJpei5xbG9nby5jbi9tbWJpel9naWYvdU4xTElhdjdvSmliSmFMY3RtSDJMV0o2T2xmeGhXaHdqOVQ4YW5CU2FROWt3Q2lhNWljUmF1aWNPUWRsRlJyVGFYTlRvVmNkV0ZadXA5d1RZbGliREZwWUFEQS8wP3d4X2ZtdD1naWY=.gif

dvdf

谈及我的新闻旅程,除了重要的《周末特刊》,还必须谈到轰动一座城市、影响或改变了不少人命运的另一份周刊:《三峡周刊》。

2.png

新闻生涯中刻入生命的记忆与爱

1993年8月,作为全国优秀地市报的《万县日报》萌发了创办一份周末版的想法。当时的总编辑唐林从报社各部门抽调了四个年轻小伙子开始试刊,本人有幸忝列其中。那时,三峡工程上马引出的三峡库区百万移民是中国乃至世界性的关注热点,于是我们讨论后集体定名为《三峡周刊》。

人员自由组合、稿件审核权下放到主编、周刊在确保质量和导向正确前提下完成的创收与报社倒三七分成(即部门留存70%)。如此开放、开明、开拓的政策,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重组,极大地解放新闻生产力,引发轰动传播效应。

果然,试刊第一期推出的重磅策划报道《探秘万州夜生活》就反响强烈。

那是报社党委慎重研究后批复的一个大胆的选题,还为此拨了几百元经费。我们四个小伙子分两组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走进录像厅、歌舞厅、卡拉OK厅和当时鲜见的蓝屋夜总会,以参与者和消费者的方式完成了暗访和体验式采访。数千字的报道一经推出,就和《三峡周刊》一起,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成为领导和读者关注的重点对象。

两期试刊,反响强烈;次年出刊,人员微调。每周八个版的稿件,必须有市场冲击力,还必须得导向正确、让领导放心,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所以开始时,常常明天就要发稿了今天还有四个版没有稿件。于是就和才哥一道一起出去采访,商议后回来分工熬通宵,每人写下两个整版……

一年运营,市场反应和社会效应俱佳,也得到领导肯定。以至于在五周年庆典时,当时的万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天雄高度评价《三峡周刊》“讲真话、叙真情、求真理”,还令人鼓舞地提出:“希望将《三峡周刊》办成三峡流域的南方周末。”

aHR0cHM6Ly9tbWJpei5xbG9nby5jbi9tbWJpel9naWYvdU4xTElhdjdvSmliSmFMY3RtSDJMV0o2T2xmeGhXaHdqOVQ4YW5CU2FROWt3Q2lhNWljUmF1aWNPUWRsRlJyVGFYTlRvVmNkV0ZadXA5d1RZbGliREZwWUFEQS8wP3d4X2ZtdD1naWY=.gif

“您好,杨清波吗?你们策划的两会代表委员征集议题活动今晚将在新闻联播播出……”

2004年2月28日晚,央视记者温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立即报告领导并打开电视。19时08分,主持人李菁的声音响起:“各位观众,两会前夕,重庆市10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委托重庆商报……”

总编辑张宪民告诉我,报社的新闻策划被新闻联播报道,这在重庆媒体还是第一次。那一刻,我的心里格外幸福。有人问:请代表委员值守热线早已有之,为什么你们的策划会被新闻联播报道?我想,区别也许就在于我们是10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委托媒体搭建平台吧。

2006年5月,我以编委身份被派往腾讯与重庆商报合作创办的大渝网,主抓新闻。在适应一个月后,就独立承担流量考核任务。7月的任务是日点击量70万,而6月份仅28万。难啊!我让新闻部每人想十条提升流量的建议,还瞄准了同事搁在办公室的行军床,并告诉大家:如果进入16日考核期的第一天没完成任务,我就住在办公室了。

其实从13日开始,我就安排试验30多条有价值的流量提升技巧,从内容选择、Tips推送、迷你首页应用,到网络新闻的选择、分页、配图、互动等,分时段选择试用,实时分析后台数据监控。到16日正式考核期全面推出各项措施,当天下午流量就突破70万,小伙伴们开心极了。

3.png

在腾讯·大渝网创办之初一起奋斗的兄弟

那天早晨,我照例6点起床,开车到大渝网上班,发现了在广东打工的14岁重庆少女晓俊想读书被亲妈割耳又被父亲拒养的新闻,当即安排齐兴制作专题,联络发布消息的南方都市报记者,又与商报及时沟通派记者赴粤,在三方联动和社会支持下,晓俊顺利完成了左耳再造手术。相关报道多次以Tips推向重庆和广东,创造了半小时流量超70万、一天高达一两百万的记录。那月,我们超额28万完成了考核任务。

又一个早晨,我走进大渝网,发现自己的标准像被挂在右边的墙上,上方写着四个大字:大渝之星。那一刻,我感到所有的付出都值得,所有的苦里都充满了幸福的甜。

……离开媒体虽已十年,但与新闻的亲密接触从来就没有改变。那些对新闻理想的追逐、那些与同伴们沟通完成的成功实践,如今都已成为给新闻学子授课的极佳案例。

其实,让学生拥有对新闻爱到深处的幸福感,于今天的我才是最幸福的。

图片由杨清波提供


作者简介:杨清波(“夜问”公众号ID:yewen365),资深新闻人、新闻教育人,网络与新媒体专家,公共关系、品牌策划与管理咨询专家。

历任重庆青年报总编助理,重庆商报编委,腾讯·大渝网副总编,商界传媒-商界在线总编辑,重庆广电集团广电报总编辑,中国科学报重庆记者站站长。

现为四川外国语大学媒介实务中心主任、主任编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三峡学院兼职教授,重庆市委宣传部全媒体阅评专家,夜问自媒体及夜问奖学金创始人。

作品65件次获全国和省级新闻、文学、论文奖,上百例策划引起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等报道,系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创新项目、重庆市社科研究项目、重庆市教改重点项目主持人。先后为教育、政法等十余系统做过逾百场培训,为重庆、贵州、内蒙等数十家单位提供过品牌策划、管理咨询等顾问服务。


版权,新.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