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提升工程巡礼04丨重医附一院精神科:让幸福人生可望也可及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3-03-17 14:07
听新闻

开栏语:重医附一院党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创新提出“九大工程”发展战略,不断引领和推动医疗技术、人才队伍、学科建设等方面大跨步向前发展,全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新重庆奋进发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人才·科技创新文化节”来临之际,特推出【学科提升工程巡礼】专栏,让我们一起走近重医附一院的这些优势学科,了解他们臻于至善,不断攀登医学高峰,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无畏征程。

当我们的双眸不再澄澈,那一定是我们的内心蒙上了尘垢。

当我们的笑容不再灿烂,那一定是我们的灵魂浸染了烦忧。

从儿童、青少年到成年、老年,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心理医生,常常做做心理保健,如同每天的晨练和傍晚的散步,一样日常,一样重要。

 

儿童青少年抑郁 蕴藏自杀危机

小鹏今年13岁,当他第一次被父母带到重医附一院精神科门诊时,闷闷不乐,低着头,不主动说话,父母哭诉道:“孩子最近一段时间总是抱怨身体不舒服,一会儿头疼,一会儿肚子疼,去许多医院看过,做了很多检查,都没发现问题,已经2个多月没上学了。”医生通过详细的询问和检查,告诉家长孩子不是躯体疾病,而是心理出了问题,得了抑郁症。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越来越被大家所熟知,又被称为“心灵的感冒”,我国的发病率约为3%—7%,目前约有1500万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他们往往被认为是“青春期的扰动”,而被家长和老师忽视。然而,这个“心灵的感冒”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非常严重后果——自杀,每年数以万计的未成年人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我们把努力付出在悲剧发生以前,生命的剧本将重新改写。

“早在2004年,我们开始将研究重点、临床诊疗方向聚焦于儿童青少年抑郁和自杀防控。”重医附一院精神科主任况利教授介绍。

预警,是首要一环。况利教授团队自主研发了2项专利技术,建立了国际领先的青少年自杀风险的多维预警和精准防控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他们还自主研发了具有知识产权的“重医心理”智能云系统,解决了青少年自杀的筛查工具缺乏的问题,在全国多省市临床应用。

防控,是关键环节。为了解决自杀防控的路径不清、干预流程不明的问题,精神科创新性建立了“FSH”自杀防控模式,即“家庭(Family)—学校(School)—医院(Hospital)”三方共管共防的青少年自杀防控体系,构建了完备的“医校联合心理疾病及自杀防治绿色通道”模式和干预流程,得到国家和重庆市多个部门的高度认可,在全国广泛推广。

治疗,是重要环节。为了提高抑郁症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减少副作用和复发率,精神科副主任周新雨教授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系统分析了来自全球40余个国家的9510名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试验数据,比较了9种心理治疗和12种抗抑郁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结论显示,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而言,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关系治疗是首选的心理治疗方案,联合药物和心理治疗要优于单一治疗。该研究在国际临床医学权威期刊《柳叶刀》发表,被写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国权威医学指南,被认可为推动全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研究的里程碑。

人工智能时代,周新雨教授又萌生了“机器人+心理咨询”的尝试探索,他带领课题组与重庆大学深度合作,共同研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平台(moca机器人),目前该平台已进入临床测试阶段,很快将与广大未成年患者见面及临床应用。

 

双相情感障碍 狡猾多变的疾病

抑郁症,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耳熟能详,但你知道吗,抑郁并不是只存在于抑郁症中,有一种叫做“双相情感障碍”的病也常常以“抑郁症”的样子呈现在大家面前。

小健因为“学习压力大,情绪低落,心悸、胸闷,记忆力、注意力下降”,被多位精神科医生诊断为抑郁症。经过2年的治疗,他自认为已经完全恢复,当他一走进重医附一院精神科罗庆华主任医师的诊室,罗医生就觉得苗头不对。小健完全不拿自己当外人,对医生有股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热情劲。罗医生了解到,小健这一个月充满活力,学习效率高,信心爆棚,说话滔滔不绝,大肆购物,胃口特别好,一个月就胖了十斤。再一问,几年前就间断出现过这种莫名其妙的“好”,自己从来不觉得这是问题,而且一直期待自己能找回这种“好状态”。到这里,罗医生给小健修正了诊断: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症发作,又有抑郁症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据精神科副主任罗庆华介绍,超过1/3的患者需要经历至少10年才得以确诊。还有多少人实际是双相情感障碍但却被当成抑郁症或别的病在治疗?接触了这个在迷茫中挣扎的人群,罗庆华一直放心不下。

罗庆华在2019年开设了重庆首家,也是目前重庆唯一的双相情感障碍专病门诊。他迎难而上,从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特征——生物节律紊乱出发,设计了长程健康管理项目,通过研究级手环数据监测患者的生物节律,从而实现早期识别和指导干预。

他设计了集运动、饮食、睡眠、心理(正念)、药物干预于一体的综合性治疗康复方案,秉持“化繁为简,和谐身心”的治疗理念,一方面简化用药、少用药,另一方面主动推动患者身心全面康复,对患者实施长程管理和动态随访,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长治久安”保驾护航。

 

失眠捆绑情绪 心安处身和谐

刘阿姨今年65岁,入睡困难,睡眠浅,容易醒,醒了难以再次入睡。刘阿姨一直想自己的睡眠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紧张、担心,血压随之波动,她又担心血压出问题,睡眠就更糟糕了,身体还出现了心慌、胸闷、头晕、腿麻,她又对健康产生疑虑。睡眠、血压和情绪问题交织在一起,恶性循坏。

刘阿姨来到傅一笑教授的诊室,傅教授建议她入住重医附一院第一分院睡眠病房。在药物、心理和物理综合治疗后,刘阿姨的睡眠有了很大改善,紧张焦虑情绪消失,躯体不适也缓解。

“睡眠问题只是一个现象,要解决背后的焦虑情绪。改善睡眠也会使身体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指标随之改善。”傅一笑教授介绍道。

傅一笑教授获得了“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心理治疗系统”专利,她带领“情感障碍的个体化管理和融合性干预的临床创新团队”,和陈建梅副教授一起,对睡眠障碍的病人进行全面评估、个性化管理、融合性干预(药物、心理和物理的方式),对病人的睡眠情况、情绪问题、身体各项指标(血糖、血压、代谢等)进行监测、评估和长期随访。

刘阿姨入住的睡眠病房,是2013年重医附一院精神科在第一分院开设的睡眠及心身医学病房,现有开放床位54张,有专业医护人员36人,建立了睡眠专病门诊及睡眠心理咨询门诊,在重庆及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临床技术辐射及影响力。

重医附一院精神科为全人群(从健康到疾病)提供全生命周期(从儿童到老年)的精神心理健康服务。当我们四体康健,目光澄澈,笑容灿烂,心中常乐,才有最大动能去拥抱幸福人生。

 

》》科室名片

重医附一院精神科由原上海医学院著名精神科教授张逢春、凌永和、张永芳等人创建,现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学科整体实力雄厚的精神医学专科,排名重庆首位,西南地区第二。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认证专业、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中华医学会精神科临床规范化培训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联络会诊示范基地、物理治疗示范基地(首批),也是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和重庆市精神心理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专科近四年在“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精神医学”排全国第六名;连续九年获得复旦大学“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精神医学专科提名;“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精神医学专业全国前十。累计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5项,总金额近4000万元,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撰稿: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