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享铜梁】德范四方话“全德”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2022-12-30 19:11 浏览量  

德范四方话“全德”

◎彭 强


张佳胤赞全寅:

有磊磊者而宁谓弗显,有振振者而宁谓弗远。

豹之革、人之名,殁而不朽。

其声彭彭,巍斯累斯,千载乎硕人之隧。


全德,作为铜合公路干道上的老场镇,在铜梁老百姓的心目中可谓家喻户晓。平缓的淮远河流经老场,河道突然巨石崚嶒,层层叠叠地倾斜,碧水绕流其间淙淙有声,古称斜滩。斜滩上行,五孔石桥横卧碧波之上,贯通两岸老场,此桥即全德桥。

关于全德地名的由来,并不是民间流传的调侃俚语:单身汉分家——全得(德),而是来自一个善行表表之人的大义大德。据《铜梁县志(光绪本)》记载,全德桥为明代全寅所创修,清代因水患屡次培修。到上世纪90年代,为提高公路的通行水平,便在距老桥下游不远处,修建了新桥——全德大桥。从此以后走老桥的车辆便少了。

关于全寅其人,一般的老百姓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就是当地的耆老故旧,也只知道他是明代建桥人,但问及具体事迹,也是一脸茫然。直到2000年一座古墓的发现,改变了大家此前的认识。时年7月在龙都大道小东桥段,临近卫校的坡坎上,修建商品房时发现上下两排共二十余座古墓葬,均为石室构造,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古生基”。我作为考古发烧友,因前一天值夜班,第二天才匆匆赶到现场。来到现场的时候,已是人山人海,大家七嘴八舌讨论着这次发现。发掘工作已接近尾声,来不及寒喧,我便直奔主题,向文管所职工刘华钢了解情况。他说这二十多座古墓中,惟上面这一排的中间三座为双层,比其它古墓长,刚发现时墓中的金耳环、石俑等文物被民工哄抢,现已由公安机关追回。出土墓志铭一盒,墓主为全舜卿、陈氏夫妇。得知始全,我便来了精神,突然间觉得大户人家才可修大墓,这全舜卿会不会与明代首富全寅有某种联系?

但是工作人员却说,现场没有发现其它的墓志铭。恰巧这时,有民工过来询问,是否要将全舜卿夫妇旁边的古墓拆除。要印证与全寅关系的想法,让我觉得应该再去看一下,不可错失千载难逢的时机。真是冥冥中的天意,这一看竟有了重大发现。在这一座古墓第二层封门石中,其中竟然还夹有两块石板,上方还有铁环。“莫不是墓志铭!”我激动得大声喊了起来。所有人一下就围了过来,七脚八手一起上,就把墓志铭取了出来。这盒墓志铭有小方桌大小,四面都被铁箍箍紧。大家都激动得想知道墓主是谁。简单的风干后,很快就除去了锈蚀严重的铁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志盖,那上面像蚯蚓一样弯曲的古篆的确不好认,依稀认识“义士”二字。志铭为楷书,字体端庄,除去上面渗入的沙土后,只见落款处赫然有:“赐进士第、兵部职方司主事、邑人张佳胤识,嘉靖三十七年九月初五日……”

与张佳胤有关的物品都是重要文物。除了以前发现的张佳胤父母合葬墓及兵马俑之外,现在铜梁第一次发现了他撰写的墓志铭,这太让人激动了!我把目光移向墓志铭的首题,清楚地见到上面书有:“明故处士前溪全公墓志铭……处士姓全名寅,字时阳,号前溪……”在地方志中鼎鼎有名的全寅,以前的史料都是转述他的情况,现在终于有了同时代人对他详实的记录。又是重大发现啊!我兴奋得大声喊了起来:“太好了!张佳胤撰写全寅墓志铭,快给叶馆长打电话,报告好消息……”

细读墓志铭,对全寅的家族谱系有了较为全面了解。全氏先祖元代时为钱塘人,有讳二郎者官至礼部尚书,举家迁山东东阿,二郎之子全刚,明初授中书省宣使。1384年意气风发的全刚,从应天府长途跋涉几千里,赴任铜梁知县。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心系四川的黎民,眼见已平定13年的天府之国,仍是满目疮夷,民不聊生。他寝食难安,有鉴于此,便从中书六部选拔优秀的年轻官员,到四川各州县任职。全刚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廉洁奉公是家族的一种传承。正因为有这种传承的精神,使正气熠熠生辉。即便是在混浊的官场中,他依然秉持出淤泥而不染、严于律己、奉公守法的人生信条,抵挡住了利益的诱惑,清白做官。全刚在铜梁知县六年任期中,做了许多利民爱民的大好事。不幸的是天妒英才,正当全刚以考绩赴京调任之时,因长期操劳,被疾病夺去了他的生命。为官清廉的他,家无余财,以致亲属不能扶梓归里,只得在士民的帮助下,葬于他倾心治理的第二故乡铜梁。并得到老百姓春秋的高规格祭祀,于是墓志铭中便有了“邑之官师血食者,自铜梁公始”的高光时刻。从此,他的后裔在东平里安家繁衍。全刚之子全衡,全衡之子全学,全学有五子,次子全嘉猷。全嘉猷字舜卿,隐居自乐,配陈氏生三子,长子全交,次子全晓邑庠生,三子即全寅。

从张佳胤的墓志铭中,可以看出,张全二家的世交关系。在时年4月,全可道恳请守制在籍的铜梁新秀人物张佳胤为其父全寅撰写墓志铭。张佳胤当时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与全寅有交游,当即应允下来了,字里行间尤见真情。按墓志铭记叙,全寅生于1494年,身材魁梧,是风度翩翩的美男子。他为人心地善良、行侠仗义,善于效法古人陶朱公,长于经营,因而财运亨通,成为了铜梁的首富。他乐善好施,为老百姓扶困济难,深受大家的尊重。在家族中,他是族长。他用廷训与族训来约束族人,做到有理有据,人人信服,把一个大家族管理得井然有序。铜梁的名门望族都向他学习。

古人倡言行善积德由来已久。《道德经》云:“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也就是劝人们要多行善积德,止恶扬善。全寅则是行善积德的积极践行者。当时铜梁城东北有中正里,淮远河流经于此,因河下有一横亘的巨大石梁,故称斜滩,滩险水深,是铜梁去合州官道上的必经之路。县衙在这里设立了官渡,又安排了两名船工,负责渡河,因船少人多,很不方便。再加上每年受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使往来的官民商旅十分不便。有一年还发生了严重的覆船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作为铜梁声名俱在的首富,全寅便有了独力捐修大桥的决心。1550年他捐金数斤,粟粮千石,当年这可算是一笔巨款。古代一石合今60公斤,千石合今6吨;资金加粮食,折合今天也得百把千万。在广种薄收、工商不发达的小农经济背景下,这样慷慨的付出,必然是轰动四方的壮举。全寅选择黄道吉日开工建桥。他亲自督工,往返于建桥的工地,不知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得知这个天大的喜讯,百姓纷纷前来帮忙。人心齐泰山移,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便建成了一座5孔大石桥。百姓欢呼雀跃,对全寅的善举感恩戴德。

县里将全寅修桥善行上报合州知州徐澜。徐知州又呈报朝廷,朝廷下旨嘉奖其义行善举。徐澜便亲笔题写桥名为“全德”,意为彰显全寅之功德。后来清代在此建场,便以桥名命以场名,以纪念全寅善举。从全寅的理念来看,修桥是为后人积德行善之义举,他相信有善恶相报的因果循环。这种纯洁美好的愿望,推动人们关心现实生活,竭尽所能改善民生、造福乡梓,成为一种凝聚社会的道德力量被弘扬和传承。

全寅不光有修桥之功,还有兴学之义举。张佳胤对全寅的兴学之情,也是深有体会的。在当年三月初三上巳节之时,守制在籍的张佳胤,应全寅之邀游巴岳山,登香炉峰。全寅听取堪舆者之言,如果在香炉峰旁修建石塔飞阁,铜梁便有可能出状元。于是全寅便购置土地,准备修建。因全寅在四月十九去世,未能如愿。但他的善意,且使张佳胤颇为感动,便有了墓志铭中感慨之言:“虽其理涉冥幻,处士拳拳崇儒之意不可灭也。”其实在此前,全寅已经干了一件世代流芳的大事,那就是重修铜梁县学宫。

学宫即儒学,又称文庙、孔庙,是当地教育官员讲学与训导生员的地方,也是地方官员举行祭祀、宣读圣谕、拜谒圣贤等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学宫作为文化教育机构,古时地方建制必立学,立学必祀孔子,因此学宫密切联系到文教。凡官绅百姓经过时,务须下马,并禁止在学宫内停放马匹及其他牲畜,学宫的文化至尊地位由此可见一斑。铜梁学宫创自北宋元符年间,因年久失修已大部分倒塌,到全寅所在的嘉靖年间,余下的建筑也是岌岌可危。前几任知县虽有意培修,但因其工程耗资巨大均未能如愿。素以兴学重教,行善积德著称的全寅,便承担下了这一重任。他的义行得了合州同知,署铜梁知县彭谨的支持。彭谨为官持重老成,在任宝庆府同知时,曾勉励乡善士彭凤荣,圆满完成修建三大殿采木重任,而荣获膺奖。全寅与他一见如故,彻夜长谈。全寅对彭谨说:“学宫是出人才的地方,蒙圣人之灵护佑,我们没有道理不把它修好。”

根据全寅的建议,彭谨奏请在学宫旁增设名宦、乡贤二祠。有了全寅在资金上的大力资助,重修学宫于1552年三月开工。在全寅的具体指导下,“拓旧址为启圣祠三间,高垣塘,辟台阶,正门路,而先圣自出之恩可推矣。于仪门之左,西向相媲,为乡贤名宦祠各三间,制如启圣,而后觉私淑之义可起矣。又为华表于临衢,而额以‘万仞云逵’四字,使望而知为黉序之所,移棂星于故基,自华表以至殿庭,约三百步,皆砌以条石,阶级分明,上下便易,凡赤白漫漶,灰土剥落者,悉加粉饰,焕然一建置矣。”庞大的重修工程至次年九月峻工。

此时彭谨已因政绩卓著,升任潼川州知州。应全寅之请,彭谨特意撰写了《重修铜梁县儒学记》。朝廷获闻全寅善行义举,旌勅其“义士”称号,县人遂尊称全寅为“全义士”。此后的彭谨也因这一善绩,在官场中风声水起,官至云南按察司佥事。正因为有全寅重修学宫,改善人才成长环境,铜梁文风兴盛,人才辈出。在之后12年中,县儒学生员梁栋(梁珠孙)、舒九渊(舒表孙)、李仕亨(李养德父)、冷文煜(张佳胤姻家)先后在四川乡试中举,而高启愚(高懋子)则荣登进士,诰授翰林,一时间传为佳话。通过科举,朝廷从民间提拔人才,从而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铜梁人则不断从底层步入仕途,参与国家治理,成为国家的干才英才。

全寅重修学宫,用今天话来说就叫“重教兴学”。正因为有像他那样的善士、义士们的不懈努力,造就明代铜梁鼎盛的文风,从而成为文明之乡、礼仪之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当年他重修的学宫,在清代同治中改为武庙,历经沧桑,幸运地保存至今,成为了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佳胤在墓志铭结尾处写到:“有磊磊者而宁谓弗显,有振振者而宁谓弗远。豹之革、人之名,殁而不朽。其声彭彭,巍斯累斯,千载乎硕人之隧。”张佳胤赞誉全寅真君子,一生所为,死而不朽。他功绩磊然,声名显耀四方;其从善如流,屡屡做成大事,如同豹之纹,蔚然昭彰。他善行义举的效果,的确是数百年来泽被家乡,我们铜梁人至今还可以见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