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1-21 14:07 浏览量  


11月18日,生态环境部决定命名全国106个地区为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我县名列其中,标志着我县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我县位于全市最北端,渝川陕三省(市)交界处,处于秦岭以南、长江以北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是全国3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之一,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17个关键地区之一,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国家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储备库。

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主要区和三峡库区土壤保持重要区”功能区定位导向,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为载体,着力构建“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荣获“中国生态气候明珠”“中国绿色生态中药材示范县”“亚洲金旅奖•大中华区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等诸多荣誉。

坚持高位推动,构建生态优先新格局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着力构建权责清晰、导向明确、多元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体系。

构建高位领导体系。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部署生态工作73次,制定《城口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城口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等方案文件10余项,高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严格高标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县领导牵头、县级部门行业负责、乡镇街道属地管理”的责任体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县级环保督察常态化长效机制,有效促进责任落实。

健全多元监督体系。紧盯重点领域、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组织开展指导督导、监督检查、督查督办,把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奖惩、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坚持系统治理,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持攻坚力度和势头,聚焦“水里”“山上”“天上”“地里”四个方面,整治污水“三排”、河道“三乱”,实施“十年禁渔”,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改)建污水管网约115.16公里,国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保持在340天以上,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连续 11 年保持全市十个重点功能区首位。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在全市率先推行路长制。抓好各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2021年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达86.2%。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立足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在持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推动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发掘利用。开展崖柏的种子繁殖和扦插繁育技术试验,崖柏插穗生根率达80%,移栽成活率达 95%,崖柏移栽种植数量已经突破800 亩,崖柏的种质危机得到极大缓解。加快对全县种质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完善优质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与保护工程,逐步建立大巴山种质资源基因库,并通过科学技术发展生态产业。编制《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系统工程规划》,修订《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损害补偿、专项基金管理使用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有效保护大巴山生物多样性。

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994.95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 60.7%,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EI)连续十一年位列全市十个考核区县第一。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公路主干道沿线景观绿化和空窗区补绿,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县森林面积35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6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2.5%,两项指标均为全市第一。持续推进水土保持、矿山恢复与复垦等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5平方公里,矿山恢复治理35.12公顷。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山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打造特色产业链4个,建成产业扶贫基地252个,“山上中药材、林下山地鸡,坡上核桃树、百花中蜂蜜,香菌巴掌田、杂粮鸡窝地,火炕老腊肉、冷水生态鱼”的生态立体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加快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生猪、山地鸡“两种两养”特色产业,中蜂保有量13.2万群,中药材在地面积36万亩,食用菌种植面积1300余亩,引进天宝药业、汇达柠檬等龙头企业67家,培育产业基地19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90个,带动2万余户农户增收。加强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建设,“两品一标一名牌”125个,成功申报国家级生态资源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

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按照“重点景区+集群片区”的全域发展思路,打好旅游发展攻坚战,积极打造“巴山原乡·生态城口”旅游品牌。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基本建成亢家寨旅游景区和亢谷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土城红军老街 4A级旅游景区和亢谷市级旅游度假区,建成6个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建成市级文艺创作基地7个,培育大巴山森林人家 2000余家。推进国家长征文化公园(重庆-城口段)建设,打造红色旅游线路1条。开展“晒旅游精品·晒文创产品”文旅推介活动,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2亿元。

推进全域生态资源资产价值化研究。探索县域生态资源多元化的“价值化实现形式”,以城乡融合为指导、农文旅融合为主线,以构建山地特色生态经济体系为抓手,以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为着力点,打造大巴山区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开展生态经济孵化,发挥山东临沂朱家林燕筑团队资源优势,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试点项目建设。加强与重庆中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建成大巴山中药研究院。推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建设国家储备林58万亩,实现8.57万亩森林覆盖面积指标交易,探索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国家储备林融合发展经验在全国、全市推广。开发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2500个,落实319万亩天然林管护责任。

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生态文明建设高地


生态文化保护与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城口搭红习俗、鸡鸣手工铜锣制作技艺、情妹歌、鸡淖、十大碗5项非遗项目成功入选市级非遗名录。全县非遗项目达到94项,其中市级非遗项目12项,县级非遗项目82项,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大巴山农耕文化陈列馆、土城老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等一批非遗保护展示场所、特色文化研究宣传展示项目,打造亢谷景区 14 公里主干道文化长廊工程等一批特色文化生态景区。持续举办“消夏养生节”“彩叶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创排《最忆是故乡》《巴山原乡·生态城口》等一批精品文艺节目,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绿色内涵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提高生态文化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积极参加全市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面向全国宣传“巴山原乡•生态城口”旅游形象。抓示范引领,生态示范成果丰硕。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个、国家级绿色村庄8个、重庆市生态乡镇13个、重庆市生态村127个,市级绿色社区7个、市级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1个、市级绿色学校8所、市级绿色村庄40个、大美乡村市级示范片2 个、美丽宜居示范乡村2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

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我县将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应对生态环境挑战,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全力守护好绿水青山,建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县典范。


(记者 杨夏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