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分社正成为推动丰都乡村振兴的“智囊团”
09-16 15:25 浏览量  


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短短一年时间,新华社重庆分社调研采访组三次来丰,就我县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对丰都推进乡村振兴、“新农人”出炉建立“新农人互助会”等课题形成系列调研文章,为丰都着力培育爱农业、懂技术、会管理、有情怀的“新农人”队伍开篇破题、有效探索,持续提供智力支持,推动丰都乡村振兴不断向纵深发展。


破题——

现在,谁来乡村振兴?

未来,谁下地种田?


丰都地处三峡库区,42万农村人口中有26.5万人在外务工,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动力。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的丰都乡村面临不可回避的“两问”:现在,谁来振兴乡村?未来,谁下地种田?


栗子大米产业园有机水稻基地


乡村振兴丰都发展之路

成为一个时代课题

由此进入新华社重庆分社的视野


带着丰都乡村振兴“两问”这一课题,2021年9月,新华社重庆分社党组书记、社长李勇带领调研团队,深入我县太平坝、武平、仙女湖等乡镇,调查了解南天湖如何唱响旅游“四季歌”、小山村怎样做热“凉经济”等产业发展现状。


调研组认为,丰都县围绕“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目标发展,形成了以牛、鸡、猪为重点的畜禽养殖,以榨菜、柑橘、花椒等特色农产品为主导的“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农业体系。


花椒产业


李勇说,丰都坚持以“生态+”的理念谋划发展、“+生态”的思路发展产业,在脱贫摘帽的基础上加快乡村振兴步伐,要通过生态经济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必须围绕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大做文章来解决实际问题。


现在,谁来振兴乡村?未来,谁下地种田?此次调研,为调研组明晰了研究路径,为丰都乡村振兴“新农人”出炉、不断深化夯基立柱。“这是一次乡村振兴的破冰之旅——丰都之旅。”李勇说。


出炉——

“新农人”成排头兵


2022年3月14日至15日

李勇一行再次来到丰都

对高家镇、栗子乡等地

乡村振兴推进情况

进行调研采访


此时

丰都县第十五次党代会闭幕

仅过去三个月

调研组对县委书记张国忠在党代会上提出的乡村振兴“人回乡、心回家、力回引”大加赞赏,认为只有让更多热爱家乡、有见识有能力有资源的“新农人”返乡,方能破解乡村劳动力不足、产业不强的问题。


在高家镇“山中来”农业观光采摘园,负责人胡三中正忙着管理即将挂果的100多亩枇杷。“我给自己定了‘随时随地山中来,一年四季有果采’两个目标,就是想让游客不同季节都能在我这里采摘高品质水果。我有3个品种的葡萄、2个品种的草莓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1到5月草莓香,6到10月葡萄甜,等枇杷冬季丰产后,我的第二个目标就实现了。”


胡三中(中)向种植户现场传授草莓种植技术


今年50多岁的胡三中学的是工业管理专业,原先在一家国企上班。2010年,因热爱农业,他和妻子返乡建起了采摘园。与高校技术合作、应用智能监控等设备……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如今他的采摘园年产值达500多万元,带动10多户村民就近就业增收。


自称“新农人”的胡三中感慨:“传统农业往往靠天吃饭,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借助科技力量才能提高附加值。我还有一件喜事:女儿今年保送就读果树专业研究生,‘新农人’后继有人了!”


胡三中察看葡萄座果情况


政府引进企业在建国村里建起了规模养牛场,农村环境整治带来了游客,这让长期在外开货车的51岁村民梁勇看到了商机,几年前回乡又当起了农民。种了7亩多当地特色蔬菜藠头、承包牛粪有机肥加工厂、办农家乐,梁勇一年下来收入超过20万元。


“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引进了中药材芍药,我马上要种几亩,‘新农人’大有可为!”梁勇充满信心地说。


行走在丰都的大山之中,像胡三中、梁勇这样的“新农人”并不少见。依托水库建起湿地公园,一栋栋巴渝特色农房干净整洁,长江边上的高家镇建国村风景如画。


栗子乡有机水稻种植基地


丰都山多地少,怎样既保障粮食生产又提高群众收入?因海拔高、日照充足,栗子乡贡米曾在当地久负盛名,但多年来,由于水稻种植规模小、没品牌,加上村民外出务工,乡里的梯田成了荒地。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帮扶集团驻栗子乡乡村振兴工作队干部杨砚翔说,种传统农作物和种现代经济作物相比,前者效益相对较低,因此必须走现代规模种植之路。基于这种认识,工作队聘请了农业专家指导培育“新农人”,加快发展优质大米产业。


50岁的村民焦永鸿拥有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将流转过来的110多亩梯田安装排灌、监控设施,为获得有机大米认证做准备。


焦永鸿讲解贡米基地的农产品追溯


“我种了一辈子水稻,这些年通过各种职业培训,终于明白了现代农业该怎么搞。去年我种水稻毛收入20多万元,支付村民劳务费13万元。明年如果拿到了有机认证,我的有机大米价格能翻一番。”焦永鸿说。


森林掩映之下,栗子乡金龙寨村梯田成片、农房古朴,当地正在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驻金龙寨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第一书记何鹏告诉记者:“自去年以来,又有近20位外出务工村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机遇,返乡创业成了‘新农人’。”


梯田成片


通过此次调研,“新农人”由此发端。这是一支有情怀、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队伍,丰都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这是一次有价值、有成果的调研。”李勇说。


新三板——

“新农人互助会”

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2022年8月23日—25日。


李勇一行来到丰都南天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仙女湖镇枣丰现代农业示范园、龙河镇,对文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进行调研采访。


这是调研组一年来第三次到丰都调研采访,如此高密度到同一地方调研采访同一主题,在李勇看来“很少见!”


枣丰协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


170多种果树苗,迷你小西瓜20元一个,草莓苗一年能卖400多万元……在丰都县枣丰协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负责人侯俊、王合兴介绍大棚里的果蔬品种时,如数家珍。


“未来农业不再是靠天吃饭,而是靠科技赋能,产业融合会让农业变得好种、好吃、好看、好玩。”王合兴说。


侯俊此前主要做园林生意,王合兴是种植高山蔬菜的“老把式”。谈到为何投资农业,侯俊告诉记者:“我们俩一个有资金、一个懂技术,都曾当过乡干部,对农业农村有感情。相识后我们一拍即合,2015年来到仙女湖镇投资建设农业园区,希望为乡村振兴做点事情。”


侯俊介绍示范种植的花生


仙女湖镇海拔较高,辖区内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南天湖。侯俊、王合兴一方面利用当地高山气候资源和山东省枣庄市对口援助专家团队技术,建设果蔬种植、种苗繁育基地;一方面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工厂、酒店、采摘园延长农业产业链。他们的农业项目已投资7000多万元,通过村集体经济入股、土地流转、村民务工等利益联结模式,每年支付村民务工工资120多万元、土地流转金60多万元、村集体分红20多万元,带动400多户村民就业增收。


在龙河镇洞庄坪村的涂溪湖畔,以农耕研学、凤凰文化为主题的凤鸣湾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正在紧张建设。该项目的参与者、37岁的徐鹏既是“海归”、作家,也是“新农人”,在村里长住,和驻村干部一起推动乡村振兴。


徐鹏(右一)向采访团介绍“鸿鹄之家”家庭


热心公益的徐鹏去年底来到洞庄坪村,被这里的优美生态所吸引,但发现村里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多,仅靠捐款难以推动乡村振兴。于是,他发起了乡村振兴“鸿鹄计划”行动,捐出70多万元稿费成立“鸿鹄教育基金”,和自己的几位“海归”朋友一起为洞庄坪村规划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服务留守儿童。


“我们向留守儿童捐赠图书,带他们去城市开阔眼界;改善乡村道路、吸引年轻人返乡,田园综合体建好后,让村子能‘自我造血’,从而达到我们‘鸿鹄计划’做强一个产业、美化一片村落、培养一批人才、激活一方文化的目标。”徐鹏说。



据统计,丰都现有分布在种植业、养殖业、电商、文旅等不同领域的“新农人”727人,带动2.2万多户、7.8万多名村民增收就业。李勇说,目前,丰都正着力构建“人回乡、心回家、力回引”的服务机制,探索建立“新农人互助会”,通过政府扶持、资源整合培育更多“新农人”,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振兴。


李勇认为,丰都的“新农人”们带着资金、技术、情怀投身丰都农村,不断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和新理念,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空间,丰富并拓展了农村经济业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李勇提出需构建利益共同体,加快建立“新农人互助会”新三板,加强沟通、交流、借鉴、合作,推动信息、资源、服务共享,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与风险抵抗力,全力打造丰都乡村振兴的发展新引擎。


“丰都资源禀赋优良,更要以科技赋能农业”“根据海拔规划播种时段,实现农产品错峰销售”……


如今,在丰都,涌现出了像侯俊、徐鹏、胡三中等一批有情怀、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有梦想的“新农人”,在2901平方公里丰都大地上,正成为挺起丰都乡村振兴的“脊梁”。


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周国勇 杜成波 邓军杰

策划:张建华 段敏 陶涛

编辑:李玉婷 段敏 陶涛

责编:段敏

审核:李永生 张建华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丰都县融媒体中心原创作品请标明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看丰都客户端。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打假治敲”专项行动举报电话:023-7060523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