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到“第一”  7本火车驾驶证见证“中国速度”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2-07-01 10:59
听新闻
李国方家收藏的7本火车驾驶证。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李国方(左)和李治刚展示三代人的火车驾驶证。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70年前的今天,在李国方的记忆里是模糊的,但在中国铁路史上,却无比清晰。

那是1952年7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通车,他的父亲李鸿升拉响了首班列车的第一声汽笛。3岁的他,被大哥抱去现场观看。

此后70年间,李国方和他的儿子,先后也成了火车司机。祖孙三代司机收藏的7本火车驾驶证成了“传家宝”,它们见证了中国铁路从时速40公里到350公里的飞跃,也见证了中国铁路多个“第一”的进阶之路。

李鸿升的2本蒸汽机车驾驶证至今保存完好。受访者供图
新中国第一条铁路通车
一声汽笛,圆老百姓半世纪铁路梦

泛黄的驾驶证上,手写的名字“李鸿升”笔力遒劲。他是新中国第一代蒸汽机车司机,2本驾驶证至今保存完好。

“成渝铁路的第一辆火车就是蒸汽机车,车号是3859。车头挂着毛主席画像,插着鲜艳的红旗,庄严的党徽在车头上闪闪发光……”

儿时,李国方一次次听父亲讲起通车那天的故事——天蒙蒙亮,重庆菜园坝已是人山人海。10点整,时任铁道部部长的滕代远笑着剪断火车前方的红绸。

“呜——”李鸿升抬手抓住汽笛阀手柄,长长的汽笛声响起。在山城人民巨浪般的欢呼声中,火车缓缓驶出重庆火车站,气势磅礴地驰骋在新中国第一条铁路上。

“成渝铁路,西南地区人民苦盼了半个世纪。”李国方难忘父亲谈起这条铁路时严肃的神情。

  20世纪初,清政府筹办川汉铁路,西段是成渝铁路,但将筑路权卖给列强。1935年,国民政府决定修筑成渝铁路。但直到1949年,一寸钢轨未铺。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党和政府仍下定决心修建成渝铁路,带动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1950年,成渝铁路开工。十余万军民,集结成筑路大军。

  现年90岁的孙贻荪是成渝铁路的修建者,他至今难忘,修路条件艰苦,可大家浑身却有使不完的劲儿,“没有鞋子就打光脚板,没有先进工具,就用手握钢钎一点一点砸开石头。”

  “修路所用的木材、钢铁等物资紧缺。”李国方指着自己珍藏的影像资料感叹,这些木材都是铁路沿线老百姓捐献的,有人甚至捐出了自己的寿材。

  两年后,505公里的成渝铁路建成通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完全由中国人民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铁路。

  从此,成渝两地通行时间从7天水路缩短到13小时。

上世纪80年代,李国方在蒸汽机车前留影。受访者供图
千年“蜀道难”历史改写
一路高歌,改革春风吹遍中国大地

“开蒸汽火车不仅要技术,也要力气。”1980年,31岁的李国方也成为成渝铁路上一名蒸汽机车司机。

驾驶室内三个人,一人负责操纵机车行驶,一人铲煤,一人瞭望和监控。“铲煤最累,一铲子下去,得将几十斤煤铲进锅炉。驾驶位就在锅炉旁,夏天得忍受五十多摄氏度的高温,衣服全湿透;冬天要探头瞭望信号灯,窗户必须敞开,冷风呼呼往里灌。”李国方回忆道。

因铲煤浑身沾满粉尘,那时司机们调侃自己:“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挖炭的,仔细一看是机务段的。”

此后,成渝铁路迎来内燃机车。李国方拿到内燃机车驾驶证后很是欣喜,“再也不用像蒸汽机车那样费力铲煤了。”

李国方(右一)三兄弟在蒸汽机车前留影。受访者供图

26年火车司机生涯,李国方经历了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的技术变迁,攒下了3本驾驶证,也见证了川渝地区“一路通、百业活”的经济腾飞。

“巴蜀大地物产丰富、人口稠密。”李国方驾驶货运列车时亲眼看到,荣昌的煤点燃万家灯火,内江的糖、自贡的盐销往全国……1200多种从前不能外运的西南特产,被大量运往华东、华北等地区。

成渝铁路激活了成都、重庆及沿线10多个城市的“一池春水”。数据显示,至20世纪90年代初,沿线地区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从通车前的183.2元提高到3218元,增长了17.56倍。

时光飞逝,除了成渝铁路,沪蓉线成遂渝段、成渝客专陆续开通,将成渝双城融入了全国高速铁路网。

除了奔驰在广袤的神州大地,成渝两地的火车还一路向西,载着电子产品、机械零部件、汽车等开往欧洲。

1955年,李鸿升(左一)和同事在蒸汽机车前留影。受访者供图

2011年3月19日,首趟中欧班列从重庆团结村始发,揭开了我国开行中欧班列的序幕。

2021年1月,成渝两地的中欧班列统一为中欧班列(成渝号)。2022年6月30日,中欧班列(成渝号)第20000列纪念专列,从重庆和成都同时发出,分别驰往德国杜伊斯堡和波兰罗兹。

成渝铁路及与之接轨的国内国际大通道,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大格局中,并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无缝连接。

多项高铁指标世界第一
70载巨变,书写中华民族崛起奇迹

2020年12月24日,重庆沙坪坝站。

已经开了20多年火车、拥有2本火车驾驶证的李治刚,拉响嘹亮的风笛。如爷爷李鸿升当年一样,李治刚也成了一名首发司机。不过他开的是最先进的“复兴号”,62分钟后,便抵达成都东站。

“从蒸汽机车时速40公里左右,到今天的时速350公里。我们圆了爷爷那辈人的‘铁路贴地飞行梦’。”李治刚说。

让李治刚感慨的不止速度,还有“高铁强国”的崛起。

李治刚驾驶“复兴号“动车组。受访者供图

2017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投入运营后,标志着我国高铁技术装备开始领跑世界。

李治刚坐在驾驶室内,再也不用像爷爷和父亲一样,要探头出去瞭望信号灯。靠着先进的GSM-R无线通信传输列车控制信息,他就能准确判断前方路况。

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数据,截至目前,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铁路电气化率、客运周转量、运输密度指标也位居世界第一,商业运营速度世界最快,运营网络通达水平世界最高。

预计到2025年,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17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5万公里。

变化不仅在数字里,还藏在细节中——从纸质车票到电子票,从窗口排长队买票到互联网购票,从人工检票到自助验证刷脸乘车,从推车卖货到网上订餐……

70年,从新中国第一条铁路通车,到中国高铁多项指标世界第一。祖孙三代成渝铁路司机,见证着中国大地上跨越时空的“沧桑巨变”,也见证着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书写的历史奇迹。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佘振芳 连肖 /文 李文科/图

责任编辑:张一叶 康延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