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英才 育人逐梦丨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学院于洋:专注航空动力研究,在教育中延续蓝天梦想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2-05-24 14:23
听新闻

编者按: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凝望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无论惊涛拍岸还是静水深流,“师者”从来就是文明传承中最为忠诚和坚韧的力量。

千百年来,“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问题。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变革,“好老师”的标准或许会在技术方法层面不断迭代更新,但其人文根基却不易撼动: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进入新时代,为建设长江经济带,完善国际性和区域性对外综合运输通道,建成重庆国际航空枢纽,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学院获批设立。面对叠加的历史机遇和使命,一个“好老师”的深刻意义如何注解,一个“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培养?

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日前,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走进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学院,看老师们如何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于洋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郭晓彤)沈阳,是新中国航空科研事业的发源地。这里有新中国首个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个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这里培养和涌现出了一大批航空报国英才。

家住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旁的于洋,从小就受到航空知识的熏陶,逐渐对航空发动机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考后他如愿考入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学习,并一直从事航空动力系统相关研究。

于洋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回顾过去

高标准造就优秀人才,严要求收获精彩人生

于洋,博士后,重庆交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发动机进排气系统设计、超声速喷管中的过膨胀流动现象、非定常激波干扰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工作。

一直以来,于洋都与“优秀”两字挂钩。

2006年,于洋考入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随后申请南航硕博连读,并于2012年正式转为博士。

实验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确,以最高的标准进行,如果出一点纰漏都会造成安全事故。“在一次实验中,由于操作不当导致高压试验段爆炸,碎片像子弹一般穿过玻璃,留下一个触目惊心的孔。那块玻璃到现在都还留在实验室,警示我们在做实验时要保持敬畏的心。”回忆起求学期间印象深刻的事情,于洋说道。

对于学习,于洋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早读,并给自己立下了每学期读50本书的目标。实验室也成为于洋第二个“寝室”,经常工作到深夜。“我本科期间对于读研究生的目标就比较明确,我坚信如果把每一件小事做好,那任何事我都能做好。”于洋说。

2017年,于洋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后,进入南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直到2019年,进入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学院航空动力工程系担任讲师。

在此期间,于洋先后主持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项,全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624所“两机专项”外委项目1项;参与国家工程项目1项,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2015年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5篇。

于洋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立足现在

承担教育责任,发扬航天精神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递道德观念、教授学业技能、消除困顿迷惑,三者缺一不可。

于洋始终将传道受业解惑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表示,“大家都在努力尝试怎么样能把老师的思想和传授给同学,让同学们接受。”

在国家快速发展的现阶段,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逐渐对教师和课堂失去了吸引力,如何引导学生燃起对课堂的兴趣,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对此,于洋有自己的心得。

首先,在课堂上老师需要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同学,打破学生对老师严肃的刻板印象。“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与学生应该是朋友关系,双方都需要交流和理解。”其次,于洋认为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的不只是专业课程,最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把“主动”的意识灌输给学生。最后,注重学生个人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去开展更深层次的学习。

于洋认为航空人与教师两者都需要有一颗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心,都需要在各自的岗位上承担一份责任。

“在飞机的设计过程中,从策划到最终成型可能要走过几十年的时间,有些航空人直到去世都没能亲眼看到自己设计的飞机上天。正是有这样一群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航空科研人和教育工作者,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人民更加幸福。”于洋说。

“我的目标就是想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贡献!”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是于洋一直以来根植于心的梦想,无论是科研人还是教师,他都能接受工作生涯默默无闻的可能性,他继续说道,“既然选择这个职业,就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学生教育好。”

面向未来

创新绿色航空方向,传承科学研究情怀

“十四五”期间,国家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因地制宜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提出向新能源方面转变。未来,发展新能源是必由之路。

2019年,重庆交通大学与两江新区共建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加速推进绿色航空产业布局,恰逢其时,意在高远。

同年,于洋结束南航博士后科研工作,面对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学院抛出的橄榄枝,于洋没有任何犹豫地接下。他表示,“我来这里的初衷是追随李应红院士的脚步,开展新的科研工作和方向,现在来看,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学院的发展势头正好。”

据了解,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学院以“绿色航空“作为发展关键,梳理行业发展方向,结合未来发展趋势,组建了关于氢动力的科研团队。注重氢能在动力系统中的作用,为国家燃气涡轮发动机技术在航空中的运用贡献一份力量。

据于洋介绍,科研团队主要针对大型飞机使用的燃气涡轮发动机进行研究,将燃料转换为更为环保的氢能:“这并不是将油箱充满氢气后就能实现飞行这么简单,我们还需要对发动机做出相应的技术改进,目前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对此,于洋表示,“这个方向欧美国家也在研究,但目前没有新的进展披露,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咱们国家能在航空新能源动力方面有所突破,通过自主创新真正实现‘中国创造’,在新的航空发展格局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