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英才 育人逐梦丨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学院实验中心:航空+思政,这三位老师让实验课走新又走心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2-05-24 14:20
听新闻

编者按: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片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凝望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无论惊涛拍岸还是静水深流,“师者”从来就是文明传承中最为忠诚和坚韧的力量。

千百年来,“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问题。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变革,“好老师”的标准或许会在技术方法层面不断迭代更新,但其人文根基却不易撼动: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进入新时代,为建设长江经济带,完善国际性和区域性对外综合运输通道,建成重庆国际航空枢纽,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学院获批设立。面对叠加的历史机遇和使命,一个“好老师”的深刻意义如何注解,一个“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培养?

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日前,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走进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学院,看老师们如何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郭晓彤)“航空”带有天然的爱国元素,“航空科技”是青年学子接受爱国教育过程中很好的一个切入点、支撑点。

日前,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走进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学院航空工程实验中心,20余名来自各个学院的学生正在实验室教师的带领下,参观航空实验设备、体验航空模拟器。

据了解,这是航空学院每周一次的开放日活动,通过科普航空知识,促进学校师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航空发展史,激发他们对航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精神,使更多的学生投身于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建设中来。

经过打探,记者发现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学院航空工程实验中心“不一般”。实验中心三名教师均从部队转业或者退休后,切换人生“新赛道”,他们从航空机务人员变为高校教师,在新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张洪伦 郭晓彤摄

航空机务来不得半点马虎,保安全就是保实验教学力!

张洪伦:实验中心主任,1983年从空军航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空军某部,历任特设师、分队长、大队飞控主任、师装备部飞控主任等。结束40年军旅生涯退休后,2021年4月被返聘到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学院,很快就从一个职业军人转变成学院实验教学一线的管理者,全面负责实验中心各项工作,主要承担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规章制度建立,日常管理,实验教学保障、实验安全等工作。

张洪伦以前从事机务工作时,已经养成了这样的良好习惯:每天工作结束后回想是否有错漏,如果有要及时、主动地报告,否则可能导致人民群众和国家财产的损失。因此,在他看来,从事机务工作要极端负责,用自己的付出换来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

在张洪伦看来,目前实验室最大的“特色”就是整体延续了以前航空兵部队严谨的机务作风。“航空机务来不得半点马虎!不像汽车、拖拉机,行驶中有故障可以靠边停下来检查维修,飞机起飞后在空中一旦发生故障后怎么修?”张洪伦严肃地说道。

十六字维护作风”和“夏北浩检查法”常常被他挂在嘴边。

 “认真负责、准确迅速、团结协作、刻苦耐劳,是我们机务系统所提倡的优良作风。”张洪伦表示,“我们以前部队有一句口号叫做‘保安全就是保战斗力’,借用到我们实验室就是‘保安全就是保实验教学力’,安全都没了哪来的教学力,实验室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

    张洪伦来到航空学院时间不长,在这一年时间里,他看到学院发展迅速,仅仅从对人才的大力引进上,便可见一斑,“我来的一年时间里,学院就新引进了近10名博士老师,这在整个学校也是不多见的,极大的充实了学院的师资队伍,学院的发展未来可期”,他对学院的发展建设充满期望。

柳平 郭晓彤摄

切换人生赛道不换使命,航空科研“发烧友”爱上三尺讲台

柳平:实验中心副主任,主要担负责实验室规划和建设,同时也承担专业理论课和实验教学工作。

2007年,实验中心副主任柳平毕业于空军工程大学,从事航空兵部队一线维修保障工作,毕业后在部队历任机械师、飞参师和飞机发动机综合监控师。“空军工程大学对理论知识抓得紧,所以我的航空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对毕业之后的工作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柳平说,“部队的生活是学习与工作交叉进行的7年,期间还回到学校读研。因此,我对于航空装备比较熟悉,理论和实践都有比较深入的学习”。

有14年军旅生涯的他,面对转业安置的人生抉择时,正在筹建阶段的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学院,向他递出了橄榄枝。

“2017年,我来到重庆交通大学,进入航空学院筹建办,开启了航空学院的建设工作”。柳平说道,“我一心向往科研,筹建中的航空学院让我再次找到未来的方向”。

高校教师,不仅要做好科研,教学更是“重头戏”。如何顺畅地实现“角色转换”,做好教学科研工作,常常使他陷入深思。在教学过程中,定期给学生上课,课内外与学生交流沟通学习动态,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成为他生活工作的新常态。

柳平认为,“不管是课堂教学、课后辅导或是带队参加学科竞赛,学生从中学到对他们有用的知识,让他们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稳更好,是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希望。同时,学生的成才和未来的成就,才是一名教师最大的收获,也是这个职业最大的魅力。”

黄中恒 郭晓彤摄

将课堂搬到实验室,让学生与“装备”对话

黄中桓:实验中心管理员,毕业于空军工程大学,在部队学习工作15年,历任机械师、分队长、中队长等。2019年转业来到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学院,主要负责实验设备的管理、日常维护,以及实验教学等工作。

走进实验中心,见黄中桓正在组织开放日活动,带领学生体验认知各航空实验设备。黄中桓向学生介绍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尤其是军用航空从零起步,艰苦奋斗,逐步发展成战术空军装备体系,中国航空工业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生产能力。讲述航空报国的榜样故事,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兴趣。

 一切过往,都写下了航空人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心迹,也表达了中国航空人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决心。

实验课上,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航空飞行的奥秘,黄中桓指导学生完成风洞实验、飞机专业维修实习、讲解模拟飞行等,手把手的带教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黄老师对航空有着坚定的热爱,有着深厚的航空情结,这是他愿意奉献一辈子的行业”,这是张洪伦对他的评价。

黄中桓在采访中不太善于表达自己,但是在学生频繁使用的实验室,却总是有他检查和维护设备的身影,军人出身的他用行动践行着“做”比“说”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