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英才风采”系列报道】赵兴明团队: 用镜头讲好铜梁故事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03-07 16:17 浏览量  

  前段时间,由区融媒体中心自编自导的微电影《鱼馆》在广大市民的朋友圈里火了起来,影片覆盖面广,传播率高,形成了较大影响力。在短短几天时间内,传播量和点击量突破10万次。

“我觉得这部微电影非常有特色,情节很感人,剧情紧凑,聚焦了全区奋战在乡村振兴第一线的年轻人,展现乡村振兴一线生力军的奋斗故事。”市民杨笑云对微电影评价颇高。

微电影《鱼馆》通过讲述乡村振兴过程中两代人的观念冲突,反映新时代创业者的精神面貌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巨大成就。

创作这部微电影的就是获得首届“铜梁英才奖”团队奖的区融媒体中心赵兴明团队。团队现有16名成员。近年来,该团队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完成了区里100多项重点宣传任务,作品和个人获得40多项区级及以上荣誉。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优秀的团队,离不开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团队负责人赵兴明是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在广播电视行业从业20余年,其主创的作品多次获得全国性大奖。他本人还荣获了“龙乡杰出贡献奖”以及“重庆市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第九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优秀编导”等系列荣誉称号。

用影像讲述铜梁变化,用细节体现记录的责任感,是赵兴明团队成员们的追求。在赵兴明团队里,有众多技术精湛、摄影摄像经验丰富的行业精英,他们是为了剧情反复沟通修改、“吹毛求疵”的编辑,是为了保证拍摄效果专注构图和运镜的摄像师,是对画面节奏、音乐都有着敏锐洞察力的剪辑师……每一次拍摄,成员们都要经历一场心力、脑力和体力的考验。

善讲故事才能铁肩担道义、匠心铸精品、妙手写文章。以微电影《鱼馆》为例,故事发生在水口镇,老水父子是水口镇大滩水库旁的一户人家,父亲老水常年在家务农,儿子小水是村里的本土人才。在村里发展生态鱼产业过程中因为观念的冲突,父子矛盾不断加剧。儿子从未放弃,始终坚守在建设家乡的奋斗路上。儿子的坚持逐渐感动了父亲,父子矛盾得以化解。

深入走访,将镜头和笔触对准基层,把最典型、最感人的人和事选择好、挖掘好、提炼好,精心策划宣传报道形式,是团队成员们的“固定套路”。“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我们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次采访中,我们发现水口镇大滩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非常令人感动。于是,我们就萌生了创作一部关于乡村振兴主题的微电影。我们想通过讲述《鱼馆》这个小故事,引发观众对乡村振兴发展方向,对年轻人回乡创业等社会问题的思考。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创作更多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赵兴明团队成员、区融媒体中心文艺创作部主任童世全说。

为了拍好一个镜头,团队的摄像师们会寻找各个角度,等待最佳时机,有时可能要等上五六个小时甚至一天,蹲着、趴着更是基本姿势。三伏天冒着高温外出摄像,也早已成为了他们工作中最寻常的部分。衣服被汗水浸透,而心思专注的摄像师们也依然只关心眼前拍摄的画面。除了忍受高温,摄像师们还要“负重前行”,摄像机加三脚架有几十斤重,他们仍旧“健步如飞”。

海量的后期制作和资料整理,是对一部影片的挑战。仅是原始影像素材的同期声字幕整理,就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剪辑是一个很费脑子的事情,要考虑怎么设计,怎么插入特效环节,怎么使视频正好卡在音乐上面。背景音乐的选择、时长的控制以及调色等都要特别注意。比如,风格不同,调色方法也不一样。所以,我们经常有很多细节需要磨,有时候一做就是几个小时。”赵兴明团队成员、区融媒体中心文艺创作部画面编辑师蒋顺心谈到。

团队成员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技术,在整个团队中发光发亮,用独特的视角、光与影的艺术,记录并赞美铜梁的精彩和生活。

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兴起和火热,赵兴明团队又组织精英队伍,通过大策划、大道具、大制作,生产出大量优质的短视频作品。通过有序组织推广,提升曝光量、影响力和关注度,增强互动性,其团队主创的“大美铜梁”抖音短视频账号迅速成长为一个融媒体特色号。如今,“大美铜梁”抖音号已拥有粉丝44.7万,获940多万点赞,浏览量上亿次,在舆论引导、城市推介、疫情防控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团队负责人,很多拍摄赵兴明都亲自跟进。他也始终保持一种“饥饿状态”,主动与团队的小伙伴们交流学习,反思自己的思维漏洞,保持求知欲和野心,力争在视频拍摄行业取得更高成就。

“面对如今这样一个媒体井喷和融媒体大发展的时代,我们团队坚持创新,坚持学习,坚持用新的形式创作文艺产品,包括在微电影、抖音短视频各种领域不断地尝试,以适应新的媒体平台。”赵兴明说,在传统优势项目上,团队的纪录片创作,特别是文献纪录片和文博类纪录片始终坚持专注,“执一不失,能君万物”,专注于一件事情,不断地深入挖掘它的魅力,不断让观众在旧的事物上得到新的启迪。

智慧和汗水,换来无数的荣誉。团队主创的“晒文化·晒风景”第一季、第二季的策划撰稿制作,“打卡巴渝美景”和“百年百城”铜梁篇等市级项目获得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认可;团队创作的纪录片《破晓——重庆解放密档》被列入2019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获得国家纪录片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获得“向祖国献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录片展播”一等奖;团队成员的摄影作品《铜梁龙舞晋京日记》获得第33届全国专业报新闻摄影大赛银奖;团队拍摄的微纪录片《铜梁蹄花米线》在新华社举办的“小康中国 千城早餐”大型视频展映活动中获优秀奖……

爱铜梁,爱拍摄,精益求精,坚持创新,能打硬仗,不惧困难,正是这样的精神与品质撑起了这个优秀的团队,创造了屏幕上、网络上和我们眼中精彩纷呈的图片、视频铜梁。

“我们相信,每一个为铜梁的建设和发展奋斗的龙乡儿女,都将被时光的‘镜头’记录,成为铜梁这部不间断拍摄的精彩‘大片’最美的画面和最动人的篇章。”赵兴明说。

(记者 袁玥;编辑 何冬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