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巴渝 “才”聚重医】⑤路芳慧:耕耘不辍的基础科研践行者,勇攀脑肿瘤研究领域“高峰”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2-01-06 13:59
听新闻

编者按:

四方聚英才,潮涌汇渝州。

新时代,重庆正以“超级速度”奔涌向前。滚滚时代浪潮,重庆医科大学奋楫扬帆乘风起,勇立潮头逐浪行。

却顾所来径,豪情满胸怀。在这场与时代牵手,与世界相约的深度对接中,重庆医科大学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重庆)科学城历史机遇,广纳天下英才,重点瞄准医学和生命科学发展急需的高精尖、高层次、高成长性人才,全新开启平台化、精准化引才的生动实践。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重庆医科大学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为重庆再创辉煌添薪助燃。

路芳慧 郭晓彤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6日13时23分讯(郭晓彤)业内流传这样一句话,脑胶质瘤是神经外科研究领域的一座“珠峰”。

攀登珠峰一直被视为人类勇气的象征。冰寒的天气、缺氧的环境、漫长的道路,还有复杂的路况……每走一步都需要付出比平时多数倍的艰辛,只有勇者才敢面对这样的挑战。

可想而知,要攀登神经外科领域研究的“珠峰”,也绝非易事。

而这位1989年的青年教授,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从事这样一个艰涩的研究方向——脑肿瘤致病机理和肿瘤微环境相关的研究。她就是路芳慧,博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路芳慧在做实验 郭晓彤摄

一个钻研艰涩研究领域的青年

日前,在火遍全网的职场观察类真人秀的最新一期中,医学实习生们在急诊室遇见一位特殊的患者,她的境况赚足所有人的眼泪:30 岁年轻女性,昏迷、高烧、尿失禁、电解质紊乱……

通过与患者家属谈话和做相关检查得知,这位患者脑胶质瘤术后一年复发,并且从扫描结果中看出,肿瘤长在脑干上,而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生理功能均与脑干有关。

脑部恶性肿瘤长在脑干上,意味着手术切除范围有限,手术反应重、风险大,患者家庭很有可能面临人财两空的境地。术后患者可能被插管送进ICU,密切关注生命体征;或者转去临终关怀医院,在家属的陪伴下度过生命的最后一程。

看着视频中家属泣不成声的背影,我们感慨生命的无常与脆弱,也不由生出些疑惑:脑胶质瘤,这种疾病真的这么可怕吗?

脑胶质瘤,是大脑和脊髓胶质细胞癌变所产生的最常见的原发性颅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35.2%~61.0%,由成胶质细胞衍化而来,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以及治愈率低的特点,俗称神经外科领域的一座“珠峰”。

手术、放疗和化疗的传统“三驾马车”依然是胶质瘤的标准治疗,近十多年来,国内脑胶质瘤的治疗并未有太大的突破,极高的死亡率之下,却面临着治疗手段有限的窘境。

在重庆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实验室中,路芳慧正忙于实验,记者带着疑问走近她:她小小的身体里到底有多大的能量,为什么选择了艰涩的研究方向却依然怀有满腔热血?

路芳慧在做实验 郭晓彤摄

一封确定研究道路的来信

时间倒回到2005年,路芳慧从家乡大西北新疆来到四川大学,由此开启了漫长的生命科学和基础医学求学之路。2009年本科毕业后,她被保送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卫生部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进行硕博连读。

博士期间,路芳慧在美国德克萨斯西南医学中心、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学中心进行4年多的学习交流,接受神经发育和神经肿瘤相关的科研训练。

在医学路上匆忙奔赴了十余年,临近博士毕业,路芳慧却疑惑了:要不要继续从事脑肿瘤致病机理和肿瘤微环境相关的研究?

“我当时走在人生的分岔路口,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向还不是很坚定,犹豫着要不要继续从事之前的研究工作,思考了很多关于脑肿瘤的研究的实际意义。”路芳慧说。

就在这时候,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邮件给了她清晰的答案,也从此改变她的生命轨迹。

这是一封来自于脑胶质瘤患者家庭的求助邮件,起因是来信者注意到路芳慧所在团队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恶性胶质瘤中的重要转录因子OLIG2。

路芳慧团队发现OLIG2阳性细胞是一群重要的具有肿瘤起始和扩增潜能的细胞群体,其调控了胶质母细胞瘤的生长和分子分型,而OLIG2的缺失可诱导肿瘤细胞增强对EGFR抑制剂的敏感性。

路芳慧作为第一作者,将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肿瘤学著名期刊Cancer Cell上,受到领域内专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同一期刊和Cancer Discovery上也获得高度评价。

来信者认为该项研究或许能对家人的病情有所帮助,同时也询问是否有相关的抑制剂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因此不远万里、不分国籍发来邮件。

“当我收到这封邮件时,内心突然坚定了起来——我要继续我的研究方向,重点关注胶质瘤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及其在治疗过程中的抵抗作用。”路芳慧说,“虽然说基础研究是一条漫长而又看不到尽头的道路,但是总要有人去做这些最基础的工作,我相信最终一定可以实实在在地帮助到病患。”

2016年,路芳慧博士毕业后坚定地从事脑肿瘤致病机理和肿瘤微环境相关的研究。

“虽然很多研究者在这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也只有‘替莫唑胺’这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化疗药物,且效果有限。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研发出更有效、更安全的药物,对病患带来帮助。”路芳慧说道。

路芳慧与学生 郭晓彤摄

一次改变人生轨迹的选择

毕业后,路芳慧与她的先生在河南郑州相聚,就职于郑州大学。2019年,他们双双从郑州来到重庆医科大学,继续开展脑肿瘤致病机理和肿瘤微环境相关的研究。

路芳慧认为,这是一次影响巨大的选择。不管是到重庆、还是重医,对于他们来说,都需要勇气。

“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意味着你放弃了之前已经组建好的团队、积累好的资源和搭建好的平台,一切从头开始。这个决定并不容易。”路芳慧说,“我们来重医之前,曾经到学校考察过科研环境,感受过学术氛围和发展空间,最后跟我先生共同做了这个决定——两人一起离开他的家乡河南,从郑州大学来到重庆医科大学。”

路芳慧的先生——乔梁峻,两人曾是研究生同学,至今已携手走过了十年的风风雨雨,在路芳慧赴美留学归来后才最终修成正果。

“我和他的性格都比较适合做科研工作,一起来到重医之后,我们都能看到彼此有很好的发展的空间,目前说来,这次‘新的起点’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路芳慧说。

来到重医后,路芳慧一开始是住在学校的人才公寓,“最开始住的人并不多,后来慢慢地就住满了。从这些细节就能感受到又有更多的人才被引进到重医来,感受到学校正在进行跨越式的改革和发展,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象。”

初到重医,一切重新出发。

路芳慧表示,“既然我来到了新的环境,就必须重新组建团队,继续开展研究。学校给了我们很好的平台、很多的机会、丰富的资源,我也希望不负所托,能有所成。”

截至目前,路芳慧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2019年获得重庆市“巴渝青年学者”称号。

路芳慧 郭晓彤摄

一个科研创新的好时机

“能够坚定地在这条漫长的道路走下去,除了对科研的兴趣,育人的成就感,还有一种动力来源于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路芳慧说。

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路芳慧团队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的医生们组建了一支脑肿瘤微环境研究团队,探讨脑胶质瘤临床诊疗中遇到的科学问题。

这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团队致力于改善脑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效果,目标虽然具有挑战性,但大家都为之竭尽全力。当然,在建立课题组伊始也曾遇到诸多困难,作为年轻的独立研究员,团队成员缺乏相关经验。但学校、学院以及同事前辈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我们做基础研究,就是希望最终能够为临床患者服务。”路芳慧说,“在现实中,科研工作者对临床的实际问题有所欠缺,临床医生在一线工作,非常了解临床中的困境、患者的迫切需求。因此,科研和临床相结合,我们就可以获取患者的病理情况、样本资源,让科研更加切合临床需求。”

期间,路芳慧这支脑肿瘤微环境研究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庆市留创项目,以及重庆市教委等研究经费的支持。

“看着课题组一点点壮大,感受学生们每一次进步,我的内心充满喜悦。科研与育人所带来的成就感,足以让每位年轻的独立研究员内心满足许久。”路芳慧说。

她也常常感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赶上了国家注重科研创新的好时候,我们团队也遇到了学校改革创新发展的好机会,剩下的就是坚定内心,与团队一起迎着晨光,勇攀‘高峰’!”

往期推荐:

【“智”汇巴渝 “才”聚重医】①党永军:从上海到重庆,他是专注新药研发的“匠心狂人”

【“智”汇巴渝 “才”聚重医】②石丘玲:把事业发展在自己的祖国,让生命为时代而澎湃

【“智”汇巴渝 “才”聚重医】③周维英:向阳而生 在追梦奔跑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智”汇巴渝 “才”聚重医】④林永:探秘“微观世界”,矢志填补乙肝病毒研究“空白”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