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场 | 62分钟直达! 成渝高铁“公交化”改变了什么?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0-12-24 10:37
听新闻

相关新闻:

H5 | 一条铁路,见证成渝百年“双城梦”

读图 | 62分钟直达!成渝高铁提速 这份沿线“逛吃”攻略了解下

快讯 | 发车!成渝线上首趟CR400AF“复兴号”动车刚刚从沙坪坝站驶出

华龙直播回顾|复兴号“红飞龙”上岗首日 带你62分钟从重庆飙拢成都

CR400AF“复兴号”动车。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葛彧 摄

今(24)日,重庆沙坪坝火车站,CR400AF“复兴号”动车组驶出站台,朝成都一路奔驰而去,于62分钟后抵达成都东站。

至此,成渝两地进入了“高铁公交化”的新纪元。

正所谓“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民间的一句谚语,道出了人们对于便捷的铁路交通的期待,也说明了铁道经济对于地方发展的意义。

因此,奔驰在铁道上的火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成为一种联通外界、拉动资源配置和地方发展的重要载体。

搭上“复兴号”快车,走向“高铁公交化”新纪元的成渝“双子星”,又将迎来怎样的机遇?

市民们在车上等待发车。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葛彧 摄

01

从“13”到“62”——

铁路交通“提速”成渝地区要素流动

此次发出的CR400AF“复兴号”列车,拥有车身红银相间的车身,特别是那条红色“腰带”格外显眼,因此被称为“红飞龙”。

12月24日9点15分,“红飞龙”从重庆沙坪坝站驶出,并于10点18分顺利抵达成都东站。

在“红飞龙”奔腾的身影背后,成渝两地间505公里的时空距离,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3小时缩短到62分钟。

1950年6月,成渝铁路全线开工,于1952年7月1日全线通车。仅用了两年时间,川渝两地人民魂牵梦绕近半个世纪的“铁路梦”就变为现实。

成渝铁路横空出世,奏响了重庆和成都“牵手”的第一声强音。

成渝铁路沿线物资丰富、产业密集。铁路通车后,丰富的物产和工业产品源源不断地被运往祖国各地,来自外地的货物、人员也得以较快进入川渝,重庆成都及沿线城市经济因此得到飞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有赖于道路物流拉动,成渝铁路沿线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从通车前的183.2元提高到3218元。

其间,成渝铁路的硬件水平和通达速率也在不断提升。

上世纪80年代,成渝线逐渐装备了电气集成设备,并在1987年12月实现了电气化。

2015年12月26日,对于成渝线是意义非凡的一天。

这天,成渝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一条西起成都东站,经简阳南站、资阳北站、资中北站,内江北站、隆昌北站、荣昌北站、大足南站、永川东站、璧山站,抵达沙坪坝站的高铁线贯通,成渝间单程通行时间也就此被缩短到1个半小时以内。同时,成渝高铁还与郑渝高铁、渝贵铁路、渝利铁路连接,成为全国铁路快速客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空距离的再次拉近,使得成渝"双子星"的集聚辐射效应得到进一步释放,有力带动沿线和周边地区资源配置、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今天,随着西南地区首次配属的CR400AF“复兴号”在成渝线上开跑,成渝1小时高速交通圈顺利打通,两地正式步入“同城时代”。

“成渝高铁提质运营,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对此,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所长彭国川认为,通道经济是现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能。成渝高铁提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入了一针“催化剂”。随着两地快速通达的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备了重要的物流基础和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未来将有助于最终形成“两个核心城市、一个都市区”。

02

从“铁路”到“公交”——

高速通道助推双城“一小时生活圈”崛起

要推动重庆成都两地交通的“同城化”,仅有速度还不够。

2020年10月23日,成渝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传出消息:为方便成渝间旅客往来、促进两地“同城化”发展,将于年底前推出“四个公交化”服务。

一时间,“高铁公交化”成为成渝两地市民热议的一大热词。

高铁到底要如何“公交化”?

随着CR400AF“复兴号”列车载着体验乘客抵达成都,答案也正式揭晓:那就是提升乘客对高铁的乘坐体验。

对此,成渝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设计:

——产品公交化。开行成渝省际、省内高铁动车组,构建1小时交通圈,实现公交化运营和旅游流、商务流、通勤流快速通达。

——购票公交化。依托铁路电子客票,推出计次车票和定期票两种新票制,按照“预约+直刷”的模式乘车,实现有效期内可随时出行、开车前可预约席位,未启用可随时退款,满足商务、通勤等旅客快捷出行需要。

——乘车公交化。优化旅客候乘、乘车流程和接驳换乘服务,实现高铁、地铁、航空多种交通方式融合,使旅客乘高铁出行享受公交化便捷畅通。

——服务公交化。对客服设施设备进行提档升级,改善站车环境,试点“静音车厢”,改进重点旅客、商务座旅客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

未来,“公交化”的成渝高铁将承担起“城际大公交”的历史使命,让成渝双城真正融合为“一小时生活圈”。

“高铁公交化,将为成渝两地人员来往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常态化服务,从而推动两地间人员更加频繁地流动。”对此,重庆社科院国际贸易与物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马晓燕表示,高铁提速和“公交化”,将再次改变成渝两地间人们的工作、生活、消费和休闲活动空间,重庆和成都的交流及互动将更便捷和频繁,这也将加速城市功能在两座城市内部及双城间的重新布局,为“一小时生活圈”形成奠定了基础。

对此,首趟“红飞龙”的乘客马先生深有体会:“我在重庆上班,老婆和儿子在成都,如今来往双城间,只需要一张高铁票、只要花一杯咖啡的价格。早上吃了重庆小面,晚上到成都还能再来一碗担担面。”

列车员和表演人员合影。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葛彧 摄

03

从“比较优势”到“共同优势”——

高铁推动成渝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CR400AF“复兴号”列车风驰电掣般抵达成都东站,新一轮更加强劲的要素流动,也正在成渝之间酝酿。

对此,彭国川认为,随着交通基础硬件互联互通程度的加深,成渝两地的产业也将进一步“互联互通”。

“很多人觉得成渝两地都以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难免会存在竞争,但其实这并不是坏事。随着两地交通互联互通,成渝地区的产业合作也得以更加紧密,加速实现全产业链在两地间的优化配置。”彭国川说,未来,两地产业将有望进一步形成产业链互补,从“比较优势”最终形成“共同优势”。同时,随着两地间人才、企业交流进一步加深,以往在一个城市内部流动的资源要素也将逐渐突破区域限制,在两地之间加速流动,“这将会带来新的机遇与气象”。

而随着“新机遇”“新气象”的出现,成渝地区的融合发展也将“提速”。

对此,彭国川表示:“快速交通通道的打通,会让成渝地区的生产要素和产业项目加快向都市区集聚,这就对沿线地区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地区必须思考:如何从两大核心都市主导的优势产业中寻找到自身的定位,从而参与合理分工,并以此在某一条产业链上的某个环节逐渐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而沿线地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产业的根植性和发展质量上。

为此,彭国川专门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依托本地优势农业所衍生的乡村康养、生态旅游、特色文旅等资源,都是很难复制的,离开当地就会失去生机,这就是高铁沿线地区的比较优势资源,当地也就应当以高铁提速为契机,通过交通带来的红利,加快对这些资源及其衍生项目进行打造和培育,并经由高铁所催生的客流和传播效应,将自身这些产业“点”和成渝大市场相连,从而把通道经济对地域产业资源的推动效应发挥到最大。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邱小雅 董进/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