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1949》为什么值得“三刷” 华龙网独家专访出品人宋晓平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1-11-02 09:00
听新闻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2日9时讯(首席记者 陈美西 记者 李佳妮)文旅融合,老故事,需要新演绎!今年,大型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在短时间内,以一种新姿态,成为了引爆重庆文旅市场的现象级案例,其沉浸体验带给观众的冲击和感动,让许多人泪目“多刷”。

这部作品打造的初衷是什么?哪些人在关注?未来如何更新?对此,《重庆·1949》出品人、重庆兴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晓平做客华龙会客厅,接受华龙网独家专访,讲述背后故事。

宋晓平做客华龙会客厅。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刘岱松 摄

谈初衷

做红色演艺缘于情节 更感恩时代

文旅既是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

作为范围更广、层次更深、水平更高的文旅融合案例,打造《重庆·1949》的初衷是什么?

出品人宋晓平说,这首先源于一种个人情感。

因为自己出生在磁器口,从小就对歌乐山、渣滓洞白公馆等一些红岩故事耳濡目染。“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走在春风里”的成长经历,让他萌发出弘扬红色文化、宣传红岩故事的愿望。

其次,这部剧的成功打造,得益于重庆城市的发展机遇和民营企业自身转型的需要。

重庆1949大剧院。重庆1949大剧院供图 华龙网发

“我们从小耳熟能详江姐、小萝卜头的故事只是红岩中很小的一部分,那是由众多英雄书写的历史,我们有必要在这个时代把这些人的精神传承下去,我相信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记住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被感动。”宋晓平说,党和政府的政策给予了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和文旅行业的契机,再加上自己也十分看好文化、文旅消费带来的新一轮消费升级。

所以,他决定做一台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革命信仰的红色演艺。

谈过程

作品诞生三年磨剑 铸世界一流舞台

看过《重庆·1949》的观众,相信对其震撼的舞台效果、宏大的叙事方式和精湛的演员演技,都印象深刻。

网友“三三来打卡”曾留言表示:“全程沉浸式观影,不仅舞台可以旋转,座位和灯光也可以旋转,好几次被革命先辈们的崇高信仰和宁死不屈的精神所打动,热泪盈眶!”

其实,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样一部作品,从策划到落地,整整磨练了三年时间,采访中,宋晓平分享起了背后故事。

剧院内景。重庆1949大剧院供图 华龙网发

“我们希望通过一个沉浸式的场景,带观众穿越回‘黎明’前的雄伟山城!”他表示,《重庆·1949》为了在同一时间内,多维度展现吊脚楼、磁器口码头、白公馆等不同叙事场景,形成具有蒙太奇演绎方式的空间意境,需要一个极为复杂特殊的旋转舞台,但在这之前国内没有任何先例可参考。

为此,出品方特聘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剧场组织(OISTAT)原主席和现任副主席,担纲《重庆·1949》舞台结构设计,独创出多维立体沉浸式室内动态舞台。团队专门为此定制了一个1:100比例的舞台模型,仅裸眼3D动态全景音画、智能灯光设计、剧本修改打磨等前期准备,就用了两年。

此外,“重庆1949大剧院”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室内动态沉浸式表演剧场。作为一座现代化的超大型钢结构建筑,钢构主梁跨度超78米,穹顶重量超1000吨,施工难度面临巨大挑战。

宋晓平回忆,在建设过程中,罕见洪水冲毁了刚刚施工一个月的基桩成果,退水后的清理也大大增加了二次施工难度。这时是公司的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党员,率先跳进被水淹没的电缆井清理淤泥;洪水之后遭遇了疫情,原计划工期更为紧张,员工们几乎都放弃了整年休假,累了就在地上躺着休息。

谈效益

青年成主要受众 老故事唱响新表达

让宋晓平最感欣慰的是,7月1日《重庆·1949》首演以来,许多年轻人对这部“红色大剧”颇为青睐。

“我们做过统计,‘00后’、‘90后’占了我们观演群体的一半以上,70%的观众年龄在35岁以下,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这座城市的精神共鸣是我一开始没有想到的!”宋晓平说,这说明让年轻人更喜欢红色文化,需要我们用一个合适的方式去表达、去传播。

整个舞台,呈现旋转式上升的状态。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佳妮 摄

他总结,这一方面是因为《重庆·1949》的推出,满足了本地市民观众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需求,填补了重庆主城都市旅游核心区域没有大型红色旅游演艺的空白。

最重要的是,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艺术表现的舞台剧,也是传播红色文化的一个新型载体,更容易被年轻群体所接受。

例如,整个舞台由五个可360度旋转的圆环组成,演艺空间与观演空间交相穿插,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变换视角位置,产生新的体验。

“我们的舞台每旋转10度,舞台表现场景都不一样,我认为这部剧是值得至少看三次的中国红色故事。”宋晓平告诉记者。

谈未来

作品每年都将做提升 正考虑成渝联动

接下来,《重庆·1949》能否将好故事长期讲下去?对此,宋晓平充满信心。

“我们为这部剧打造了专门的剧场、专门的团队,就是希望能演到10年、20年、30年甚至更久。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吸纳各方意见,每年都会产生较大的改变和提升,让作品在大众的审视中不断打磨,打造成一个文旅精品项目。”

监狱岗哨和铁牢等构成了一幅幅真实生动的场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佳妮 摄

此外,近日出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提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也是一个重要机遇。

宋晓平认为,这对两地文旅行业来说,都是重大利好,自己将主动融入到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伟大事业中。目前,《重庆·1949》的宣传也在考虑落地成都。

“四川、成都既是我们重要的客源地市场,也是巴渝文化的重要衍生地,成渝两地文旅产品的优化组合,双方文旅行业的积极互动,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强大的文化产品竞争力。我们十分期待能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文旅企业、行业同仁沟通交流,共谋产业发展,共享政策利好,一起把文化产值做大,文旅行业做优,文旅产品做精。”宋晓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