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团队研究成果登上国际权威期刊 从流行病学研究视角系统梳理分析了万州区防控新冠肺炎措施的有效性
重庆日报
2020-12-03 06:18

重庆日报讯 (首席记者 李星婷)11月30日,重庆医科大学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医学》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中国万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有效性分析》的论文。研究从流行病学研究的视角,系统梳理、分析了万州区防控新冠肺炎措施的有效性。该研究成果是全国首次对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作出总结分析,可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参考。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数据,截至12月2日,全球确诊病例累计超过6415万例,死亡超过148万例。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我国实施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使疫情得到控制,目前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

从今年2月16日起,由重庆医科大学黄爱龙教授领衔的团队,在重庆市万州区启动了防控新冠肺炎紧急科研课题的研究。团队与万州区疾控中心合作,通过分析万州区1月21日至4月10日发现的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以及密切接触者共2172人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新冠病毒在人群中的流行特征、传播能力及相关防控措施的效果等,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总结。

团队首先追踪了万州区新冠肺炎的传播过程。“万州区的新冠肺炎疫情由45例输入病例引起。”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石丘玲介绍,团队通过梳理发现,这些一代输入病例共在万州传播了4代,大部分传染发生在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前。

“在万州所有确诊的病例中,33.7%为无症状感染者,66.3%为确诊患者。”石丘玲介绍,团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万州区每个一代输入病例平均传染了1.64个病例。但随着万州防控措施的加强,二代病例平均只传染了0.39个病例;三代病例则平均只传染了0.31个病例,这凸显了万州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其次,团队分析了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的异质性。“万州输入的确诊病例有43%没有传染其他人,23%的确诊病例传染了4至7个人;输入的无症状感染者,78%未传染其他人。”石丘玲介绍,这说明随着代际的增加和防控措施变得严格,万州区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大部分没有再传染其他人。

团队的研究还发现,与新冠肺炎病例的接触方式决定了被感染的可能性。“频繁和长时间(8小时以上)接触患者,以及在患者感染早期(5天内)与其接触,是感染新冠肺炎的决定性危险因素。”黄爱龙总结道。

黄爱龙表示,团队通过复杂网络模拟发现,如果万州在没有任何防控措施的干预下,新冠病例数量将随着时间推移激增,在1月30日达到每日新增近4万病例,总病例数将接近56万人。但重庆市于1月24日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万州区也采取了包括隔离、戴口罩、对密接者进行追踪和大规模检测等有效的新冠防控措施,有效、迅速遏制了新冠疫情在万州区的传播。

“万州区总人口为174万人,国内有47个城市与万州总人口数相当;万州区人口规模与国外一些中型或大型城市也相当。”黄爱龙认为,万州区新冠疫情防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所采取的防控措施可以为秋冬新冠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应对措施的依据。

11月30日,团队研究成果在《自然·医学》在线发表。石丘玲、胡耀月、彭斌、唐晓君等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黄爱龙、杨成勇和邱景富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