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科学把握货币政策操作力度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中国经济网
2020-11-28 06:30

昨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0.9%,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5%,增速均明显高于2019年。9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较上年12月下降0.49个百分点。货币信贷结构持续优化,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29.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0.5%。

央行表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更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让市场缺钱,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

前10月金融部门向实体让利约1.25万亿元

据第一财经报道,中国人民银行11月26日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更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根据宏观形势和市场需要,科学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让市场缺钱,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

报告指出,总体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前瞻性、主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成效显著,传导效率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

报告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0.9%,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5%,增速均明显高于2019年。9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较上年12月下降0.49个百分点。货币信贷结构持续优化,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29.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0.5%。

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基本平衡,市场预期总体平稳。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贬有升,双向浮动,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2020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弹性增强,小幅升值。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101元,较上年末升值2.44%,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累计升值21.53%。

报告显示,股票市场指数继续回升。9月末,上证综合指数收于3218点,较6月末上升7.8%;深证成份指数收于12907点,较6月末上升7.6%。股票市场成交量明显增加,前三季度,沪、深股市累计成交158.4万亿元,日均成交8658亿元,同比增长58.6%。股票市场筹资额同比大幅增加,前三季度累计筹资8038亿元,同比增长63.6%。

报告显示,今年以来,央行坚持以总量政策适度、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支持实体经济三大确定性应对高度不确定的形势,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灵活把握货币政策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为保市场主体稳就业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为疫情防控、经济恢复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今年以来已推出涉及9万亿元货币资金的货币政策应对措施,前10个月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

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持续深化LPR改革,巩固市场化LPR报价机制,督促金融机构更好地将LPR嵌入贷款FTP中,增强贷款内外部定价与LPR的联动性,用改革的办法促进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下一阶段,央行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更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根据宏观形势和市场需要,科学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让市场缺钱,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

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增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直达性。重视预期管理,保持物价水平稳定。

处理好内外部均衡和长短期关系,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维护金融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不搞“大水漫灌”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的货币政策是对冲性质的,而不是刺激性的政策。”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评价称。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稳步恢复: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消费、投资、出口等经济指标全面向好。

报告指出,从全球看,中国宏观政策力度是合适的,支持经济快速恢复,对世界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阻止了全球经济陷入更大的萎缩。二是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有正的溢出效应,尤其促进了周边国家和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复苏。三是在疫情冲击下,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全球最后供应商的角色,为全球疫情防控、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

“实现全年经济正增长是大概率事件。中长期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报告称。

“因为宏观经济恢复,且央行领导说目前市场利率水平低于自然利率均衡水平,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的大方向是紧的。”沪上某券商债券交易员表示。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11月18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18期)”上表示,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市场利率水平低于自然利率均衡水平。市场利率水平低于均衡自然利率水平,会带来某种程度的扭曲,导致资源分配到一些低效率领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道德风险。“从这个角度看,个人认为现在并没有多少空间去降低利率,也为中国央行保持常态化货币政策提供了某种程度的理论支撑。”

另据证券时报报道,展望下一步的货币政策,报告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根据宏观形势和市场需要,科学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不让市场缺钱,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

同时,加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直达性。重视预期管理,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处理好内外部均衡和长短期关系,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金融机构更好地增强贷款内外部定价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联动性,用改革的办法促进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发挥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规范存款利率定价行为,强化对各类贷款主体贷款年化利率明示的自律,维护公平定价秩序和市场公平竞争,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深化LPR改革,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与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多次降息不同,未来LPR降息的动力更多地来源于加点幅度的压降,而不是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的下降。加点幅度主要取决于各报价行自身的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在银行的资金来源中,存款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存款成本亦是影响资金成本的主要因素。在其余融资渠道成本保持稳定或上升不大的前提下,压降存款成本即可起到降低银行资金成本的作用。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称,从明年的货币政策方向看,控制信用投放以及平滑杠杆率是大势所趋;同时当前银行间流动性已经处于相对低位,如若持续收紧可能造成“政策悬崖”以及“快速去杠杆”,不利于经济发展。预计货币政策以及监管政策以平稳步伐推进,短期无需过度担忧收紧,中长期仍需边际宽松。

此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依然是重点。《报告》表示,稳妥推进各项风险化解任务,坚决不让局部风险发展成系统性风险、区域性风险演化为全国性风险。加快健全金融风险处置责任体系,压实股东、各类债权人、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