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企业为国产大飞机C919提供自主研发配套
重庆日报客户端 11-13 10:50 浏览量  

去年,位于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的重庆钢铁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重庆钢研公司”)的杨军和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国产大飞机C919提供了发动机用扁平型矩形钢管,填补了国内生产空白。目前,该工作室正在进行新型矩形钢管研发,以适应国产大飞机“更轻量化、更高强度”性能要求。

成立于1960年的重庆钢研公司,曾在上世纪80年代成功研制我国人造地球卫星所用的磁钢材料。1992年加入重钢集团后,重庆钢研公司逐步转制为科技开发型企业,其自主研发的多款产品先后应用于“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卫星以及战机、军用大型运输机、坦克和装甲车等,逐渐成为国内关键战略材料研制基地和关键核心材料集成供应商,其大部分产品均为军工配套。

去年3月,作为国产大飞机C919研制牵头方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商飞”),急需一款大飞机发动机用扁平型矩形钢管。但是,该矩形钢管对于质量、重量、散热性能等要求很高,并且要求无缝一次成型,而当时国内钢铁行业尚无制作工艺,就算国外钢企也只能进行焊接拼凑,无法一次成型。

多番辗转,中国商飞找到重庆钢研公司。而恰好在前一年,后者曾为国内某军工企业提供过一批自主研发的圆形无缝钢管,有成功供货先例。于是重庆钢研公司接下了中国商飞这笔订单,并交由杨军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

杨军和(左三)与研发团队进行技术研发讨论


因为杨军和从1998年入职以来,一直都是企业研发的骨干力量。2013年,成立了杨军和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现有研发人员13人,主要从事高温合金管、高温不锈管等钢铁管材技术研发。

杨军和说,制作矩形钢管的工艺流程并不复杂,是将钢铁棒材进行加工,制作成为圆形管,然后放入模具中进行拨空成型,最终成为矩形管。然而,由于没有矩形管的制作标准作为借鉴,他和研发团队足足摸索了两个月,经过前后五轮研发,总算把研发中的“卡脖子”环节——模具制作难题给攻克下来。

杨军和称,模具制作说起来容易,但它的孔型大小、尺寸把握等制作要素,都需要非常精准的研发才能进行生产匹配。特别是为解决通过模具拨空成型后的钢管表面塌陷问题,工作室研发团队对模具进行了不计其数的改良加工,在此过程中还自主设计研发出一套用于钢管矫直的研发装置,并申报了发明专利。

重庆钢研公司生产线正在生产军工配套产品


经过反复试验,符合标准尺寸的矩形钢管在重庆钢研公司顺利生产下线,并在去年如期完成订单,填补了国内生产空白。

杨军和说,按照中国商飞最新提出的国产大飞机“更轻量化、更高强度”性能要求,目前他和研发团队正在进行新型矩形钢管研发。


审核:张韬

责编:杨蓉

编辑:唐洪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