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中医人丨张西俭:做传承中医薪火的实践者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0-10-26 10:41

编者按: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重庆市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丰富中医文化内涵,中医药建设发展迅速。随着重庆中医药大会召开,重庆市卫健委联合华龙网推出《巴渝中医人》特别人物专访系列报道,让具有代表性的8位中医人共话重庆中医的创新传承以及发展与责任。

人物简介

张西俭,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全国名中医,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第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张西俭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2017年获“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急症》、《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实用中医杂志》编委,重庆市中医药信息中心主任。

1944年5月28日生。1968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本科),1981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获得研究生学位,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从医44余年,注重发挥中医特色,精于平脉辩证,临床思路细腻活跃,在多项中医理论研究方面有独创性的工作成果,公开发表“重症肝病从络论治的体会”等学术论文13篇,独著或与人合著《重庆中医急症55年(1950--2004)》等学术论著7部。

个人擅长治疗发热、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肿瘤及月经不调等病症。对重危疑难病症精于观察分析,投治准确,屡获治愈、缓解或改善。

张西俭出生于1944年,今年已是76岁,不同于其他老人退休后过上清闲、安乐的养老生活,他仍然在重庆市中医院坐诊,开方、带教、授课,乃至学术研究。从临床工作到医学传承,弹指一挥间50年过去了,问及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张西俭平淡的回答道:““中医领域很特别,从事中医工作越老经验越丰富。我希望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从医经验与人共享,充分应用到临床上,救治更多的患者。””

以人为本,辨证施治方显中医特色

“中医是我们古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展出来的综合医学。什么叫综合性医学呢?就是它对人体的观察,对生命的理解、对疾病的探讨,它不是仅仅追求某一点,而是从整体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考察。”这是张西俭在做客《华龙会客厅》时对“中医到底是什么?”一问的回答。其反映了中医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张西俭介绍:中医其实强调三大原则,除了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外,个性化原则也是重点之一。对病情判断和治疗从来就不能一概而论,作为医生要做的是追本溯源,就例如咳嗽,不同的人其生活环境、饮食习惯、身体状况大不相同,那咳嗽的原因自然就不一样,所以要与人的整体相联系,判断病根在哪里;然后动态和个性原则就要运用在治疗环节中,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用药。中医治病讲究“一人一方”,这其中反映的是中医作为自然科学独具人文特性。中医以人为研究对象,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所以同样的病,不同的人开不同的方,这就是一人一方的理论基础。

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张西俭养成了精细研磨的个性,对于临床诊疗谨小慎微,对于就诊患者循循善诱,对于学术研究求真求是。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还是一门经验科学。好的中医人不只是熟读书中知识,更是要在实践中认识疾病,积累经验,温故知新。在真正与临床接触时,报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

传承创新,潜心思考独创“脉学”理论

中医诊断疾病讲究“四诊合参”,就是充分运用人体自身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用眼看、耳听、鼻闻、口问、触摸等方法去搜集疾病信息,然后综合分析,得出主要病因及相关证候。张西俭介绍:“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到‘望闻问切’,其中某些内容对技术的探讨还比较详尽。但是经过两千多年,后代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一代又一代的不断完善、提高,现在对于‘望闻问切’,的应用已变得更加准确、精致。”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切”多指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关于脉诊,自古就有一句名言叫做“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可见相对于其他三种诊法,脉诊就显得更令人难以把握。虽然如此,由于脉诊在中医四诊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从古至今,对脉诊的研究层出不穷。

张西俭系首届全国名老中医,临床主张“脉诊为先,四诊合参”,其脉学思考独具卓识,在传统脉学基础上有较大发挥。2018年张西俭整理了多年潜心临床独立思考的结晶并出版成书——《张西俭脉论脉案集》。书中详细论述了张西俭关于中医脉诊的继承与发挥,并突出了张西俭先生的有独创性的脉学理论,对诊脉规则、指法要点(包括指法五式、操作程序、体察方法)以及脉象识别、主病都有特色型发挥,其中“郁、满、糊、亢、气点、气团”等的描述为常规理论所未及。该书均是张西俭近五十年临床实践的结晶,反映了他据脉辨证用药的经验,有较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除此之外,张西俭还撰写了《中医学思实践录》,发表论文近20篇,主编或参编专著12部,其中《重庆中医急症55年》获得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优秀中医药专著一等奖,《“气机”沿革与义释》获重庆市中医研究所优秀论文奖等。

担起责任,做好传承中医薪火的实践者

“尽管中医走了2000年了,还远远没有能够掌握人体规律、把所有资料都记载下来。另外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在发展过程中也是在慢慢完善,慢慢进步,虽然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但我们每一代都会对疾病有一些突破点,会出一些观点,供后人可以去参考、学习。”对于中医的未来发展,张西俭说道,“传承、弘扬中医药,推动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是中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身为重庆地区中医领军人物之一,在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上,张西俭也坚持投身其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张西俭便参加中医传承教育工作,先后培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名。近年来,他作为指导老师承担重庆市首届名中医学术传承培训及第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指导工作,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张西俭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1名、硕士7名。2018年,重庆市中医院开设“全国名中医张西俭教授学术路线经验传承第一期培训班”,参与的中医工作者们围绕张西俭教授的脉诊理论和技巧,通过中医理性思维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年轻中医师诊疗技术的同时,搭建起名家经验传承平台,助力重庆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在张西俭身上,我们能看到一名医者对治病救人使命的坚守以及传承中医薪火的执着努力。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及世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像张西俭这样,将中医博学刻画进生命里的实践者、传承者。

(文/吴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