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土壤污染防治观测系统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法制网
2020-10-18 07:30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

国务委员王勇,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学东、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财政部部长刘昆、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悉数到场。

问题:如何落实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督促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履行领导职责、监管职责和工作职责,促进各相关主体严格履行法律义务,以抓好责任落实这个“牛鼻子”,推动法律规定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此次执法检查发现,一些地方和区域土壤环境存在风险隐患,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法律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请问,国务院将采取哪些措施,落实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压实各方责任,确保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赵宪庚委员率先发问。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国务委员王勇。

“防治土壤污染事关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王勇说,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与大气、水、固体废物等污染关联性强,防控难度较大。同时,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晚、基础弱,法律实施也仅有一年多时间,在法律宣传教育、日常执法监管等方面确实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王勇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督促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履行领导职责、监管职责和工作职责,促进各相关主体严格履行法律义务,以抓好责任落实这个“牛鼻子”,推动法律规定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具体包括层层压实防治目标责任,强化考核评估结果运用,加大督察和执法监管力度,提升全社会依法治土的责任意识,增强责任落实的支撑保障能力。

王勇同时透露,下一步,将推动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抓紧制定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等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有关标准规范,健全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加大土壤防治科技投入力度,充实基层执法力量。

问题:如何贯彻落实制止餐饮浪费的举措

——大力推进耕地保护、加强粮食生产、仓储物流、加工、消费等环节的安全保障工作,扎实推动垃圾分类和餐厨垃圾的减量化,努力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氛围

何立峰对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入推进粮食安全各项工作进行了具体介绍。

首先,在保护耕地环境、确保粮食安全方面,把耕地污染治理作为重点,去年以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2亿元支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8.5亿元支持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770多亿元,支持全国大约7000万亩农地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加强粮食生产、仓储物流、加工等环节的安全保障方面,“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40多亿元。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40多亿元支持了1300多个粮食物流、仓储和应急设施等项目建设。此外,今年7月出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应对方案》,积极推进减少粮食损耗和浪费,建立健全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标准体系。

其次,深入开展垃圾分类,推进餐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一是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二是积极推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下一步,将大力推进收运体系和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建立餐厨垃圾收费制度,完善有关法规和制度体系,加快餐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最后,在培养节约习惯,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氛围方面,2019年会同有关方面制定了《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同时,每年定期开展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爱粮节粮系列宣传活动,培育节约资源和爱粮节粮意识,大力倡导科学文明消费方式。下一步,将持续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一系列创建行动,着力培养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节约意识,努力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

问题:如何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今年上半年主要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达到97.5%。总的看,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在有序推进,也取得了初步成效。轻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重污染耕地严格管控,这个任务可以按期实现

“如何加快推动农用地分类管理,强化严格管控类农用地监管,科学稳妥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和污染农用地的修复,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窦树华委员问道。

韩长赋对此作出回应。他介绍了农业农村部目前主要开展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体系。会同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制定了贯彻实施的意见,制定出台了农用薄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配套管理办法,组织制定70种、692项国家限量标准,以及受污染耕地治理和修复的导则,耕地污染治理的效果评价准则等技术规范。

二是全面摸清耕地土壤污染的底数,在各地组织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普查和土壤污染状况的详查,在全国布设了4万多个土壤环境的监测点位。

三是推进污染耕地分类利用治理。目前,已经有24个省完成了划分任务,年底前各地区都能够全面完成。在工作推进中,建立定期的调度督导制度,联合生态环境部向进度慢的省区发送预警函,确保按时保质完成治理任务。

四是加强耕地资源养护质量提升。每年实施耕地轮作休耕3000万亩,同时以东北黑土地为重点推广以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面积1.1亿亩,同时做好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畜禽粪污治理等工作。

“总的看,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在有序推进,也取得了初步成效。轻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重污染耕地严格管控,这个任务可以按期实现。今年上半年主要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达到97.5%。”韩长赋同时透露,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重点做好四件事情,包括强化防治责任落实、强化防治措施落地、强化科技支撑服务、强化制度机制建设。

问题:如何加强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确保用地安全?

——将落实好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特别注意结合机构改革赋予的“多规合一”职责,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底图

执法检查中有地方反映,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政策对此要求不够明确具体,各地在执行落实法律制度时存在困难。检查中还发现,个别企业未严格执行法律规定就急于开发利用。“确保用地安全方面有何举措?在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将采取哪些措施杜绝此类问题发生?”程立峰委员关心的是建筑用地安全问题。

陆昊与王蒙徽先后进行了回答。

“近年来,我们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当然都是在前期的推动阶段。” 陆昊具体介绍说:一是配合生态环境部初步制定了污染地块的名录,各地目前上报的疑似污染地块有1.6多万块,经初步测定污染超标的有1860块,未超标的8000多块,尚不确定的还有5700多块。二是在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当中明确,污染地块不得纳入土地收储,纳入名录的污染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不符合要求的禁止开工建设。三是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当中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

他同时坦言,目前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在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底数、监测到位的问题、名录更新的及时程度、信息共享等方面。此外,直接相关的建设用地审批流程当中如何切入名录法治的作用方面也还存在着规则、流程不够具体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落实好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特别注意结合机构改革赋予的‘多规合一’职责,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底图,并配合相关部门继续加强监管、完善机制。此外还将结合用途管制流程,在规划、用途、用地审批、转用、土地供应各个环节把名录要求落细落实。”

王蒙徽随后介绍了住房建设部在建设工程施工管理中做的工作。一是指导督促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严格执行建筑法的规定,对于未办理建设用地批准手续等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建设工程,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二是对发现有违反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行为的,及时告知有关部门,加强协调联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切实解决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相关问题。” 王蒙徽说。

问题:如何避免“企业污染、政府买单”的恶性循环?

——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仍需要探索,难度挺大。鼓励社会主体参与到污染防治除了政府做好引导,还得依靠市场机制

土壤污染防治法中虽然确定了“谁污染、谁修复”的权责关系,但发现污染时,之前造成污染的企业已经搬走或关闭,难以再找到企业负责人追责,或者企业已无资金力量进行修复,形成了“企业污染、政府买单”的恶性循环。“除了增加资金投入外,是否会考虑构建高环境风险企业的强制环境责任险体系,又或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协助土地修复?”谭耀宗委员问道。

“不能发现土壤污染以后都是政府去买单。但是污染企业也并不是都有能力去治理。所以构建高土壤污染风险的行业企业保险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黄润秋说。但他同时坦言,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仍需要探索,难度挺大。

“这些年来,我们和银保监会一直在研究推动出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管理办法》,并与2015年开始试点工作。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大概是有2100亿元的保额。” 黄润秋以2019年为例,据统计,投环责险有1.6万家企业,总共涉及赔偿531亿元,保费4.25亿元。“可以看出来,由于这个险种的设立和企业的投保,企业的赔偿能力就扩大到了100多倍,所以这项制度作用非常大的。”

黄润秋还特别提及,近年来不少城市加快推进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环境责任险的制度建设,也取得很好的进展。下一步将会同银保监会进一步推动这项制度的出台。

此外,对于如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协助土地修复,黄润秋表示,除了政府做好引导,还得依靠市场机制。另外,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以后,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联合6个部委出台《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办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到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各个地方也正在积极开展试点。下一步,将与相关部门继续研讨沟通,关键是把回报机制设计好。

问题:我国土地资源该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

——科技支撑依然面临着一些不足,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先进适用技术攻关、加强土壤污染防治观测系统和科技系统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和应用示范、营造土壤污染防治等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李晓东委员问道:“土壤污染防治需要研制大量经济合理的成套技术,这些都需要相关政策大力扶持。请问在这方面有什么打算?如何获得持续财政资金方面的支持?”

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回答了这个问题。

王志刚首先介绍了科技支撑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工作。一方面,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了《落实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工作方案》和《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另一方面,针对农业面源和场地土壤污染两个方面,启动了“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和“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分别投入中央财政经费6亿元和19亿元。

“当前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撑依然面临着一些不足。”王志刚表示,将推进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先进适用技术攻关。二是加强土壤污染防治观测系统和科技系统创新平台建设。三是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和应用示范。四是营造土壤污染防治等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刘昆随后进行了补充回答,介绍了中央财政支持科研和技术应用推广的相关情况。包括会同科技部通过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土壤污染防治有关的科研活动。会同生态环境部完善了《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支持地方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拓展资金的支持渠道。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

六位委员询问完毕后,列席会议的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小宁就建设用地调查以及如何防治监管、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王秀峰就目前全国土壤污染状况的普查和监测进展进行了提问。黄润秋给予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