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讲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故事
重庆日报app
2020-08-13 06:30

这两天,人民日报主持的微博话题“我承诺拒绝餐饮浪费”得到网友广泛关注和转发。网友“你心悄悄”评论道:“只有经历过真正的饥饿,才会心疼粮食。”那么,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中国古代以及数十年前凭票证购物的年代,中国人是如何保证粮食生产、珍惜粮食的呢?8月12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汉书·郦食其传》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可见,自古以来,敬天惜粮、勤俭节约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依赖耕牛。在梁平博物馆,展出了一块清朝咸丰年间当地的“禁宰耕牛碑”。这块石碑高1.47米、宽0.91米,密密麻麻刻满了字,正面主要是“梁山县府禁宰耕牛告示”的内容,背面则是“牛王会条规”,字迹工整优美。

梁平博物馆馆长杨贤毅介绍,这块石碑上刻有“邦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非牛则不得耕,非耕则不得食”等字迹,“当地将对耕牛的保护写进乡规民约,并刻碑以示众人,体现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自西周以迄清朝,中国历代法律都禁止任意宰杀牛,还规定了相应的屠宰标准和审批手续。”对中国古代耕牛保护制度颇有研究的南京财经大学教授魏殿金在其论文《中国古代耕牛保护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中写道。

或许很多年轻市民没有见过耕牛,但关于票证的故事,许多人还是从长辈那里了解过不少——20多年前,我国还处于凭票购物的年代。一张张粮票、布票、肥皂票,见证了当时商品短缺的窘境。城里人吃饭穿衣也要凭粮票、布票、油票、肉票、蛋票,而且还是限量供应。

“我年轻的时候,买肉可不是想什么时候买就能买到哦,要在规定时间购买才有机会买到。”12日,重庆建川博物馆票证生活博物馆,66岁的市民伍忠程边拍摄百姓凭票买猪肉的场景边对记者感慨。

记者看到,票证生活博物馆展出了粮票、面票、糖票等种类繁多的票证,这些票证,伍忠程几乎都使用过。小时候,凭票购买而来的一块糖、一丁点儿肉对他而言都是山珍海味。1962年,他所在的生产队死了一头牛,生产队300多人每人分到了一两牛肉,他兴奋得不得了。

“缺衣少穿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但我们还是要珍惜粮食。”伍忠程说,粮食生产十分艰辛,希望大家都能居安思危,惜食有食,吃不完的饭菜可以打包带回家,不浪费珍贵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