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传承技艺 ——郑盛仪和她的香囊故事
渝北区融媒体中心 2020-07-22 16:12 浏览量  


  郑盛仪正在制作香囊 本组图片由记者 欧云霄 摄


  渝北区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欧云霄)树荫下,五彩的丝线在外婆的牵引下与块块碎布交织缝合,一小会儿的工夫,一个精致可爱的香囊便横空出世了……这样的情景曾深深印在郑盛仪的脑海中,从那时,她便对香囊制作产生了独特的兴趣。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针一线承载着郑盛仪对香囊的热爱。她以片片碎布为颜料,用一把剪刀作画笔,让手中的针线勾勒出生动的线条,将美好的情感和愿望倾注到针线缝制中,完美演绎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香囊作品。


  集合若干中国元素

  用手艺留住乡愁



郑盛仪受邀为学生们讲授香囊制作技巧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香囊,又名香袋、花囊,也叫荷包,古人用丝线缠成。“古时候,在端午节时,人们将药物或其粉末,装在囊状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际处或装入贴身衣袋内,或挂在床帐或车里,不仅有着美观、装饰的作用,还被赋予了驱邪、避害的含义。”郑盛仪告诉记者,在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端午节前后的天气闷热潮湿,香包则有了更加实用的意义。


  “一开始特别难,不知道从何入手,每个作品都得静下心来好好琢磨。”郑盛仪说。在香囊制作的道路上,她受外婆的影响颇多。“小时候,外婆经常给我们做香囊,对她们来说,这是对晚辈寄托祝福的一种方式。久而久之,看着她做,我也逐渐学会了。”


  郑盛仪拿起一个绣着花的香囊告诉记者,这种香囊比较精致,需要手工编绳,工艺相对复杂,有时候一两天才做好一个。在香囊制作过程中,郑盛仪始终精益求精,为了让小小的胡须生动传神,她要用乳胶过一遍;为了让尾巴看起来活泼灵动,她要在里面穿上可以弯曲的铁丝;为了让眼睛看起来更生动,她要用几层不同颜色的布堆叠绣制,并四处采购亮片、珠子等原材料……


  记者发现,郑盛仪制作的香囊中主要集合了三大中国元素,一是刺绣,二是中药,第三就是编绳。“香囊上一般会绣上一些吉祥物,比方说:喜鹊、鸳鸯、佛手瓜等图案,小小的香囊包含的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郑盛仪说道。


  在传承中创新

  为香囊描绘新色彩



  香囊中的香料是每个手艺人的制作秘密,面对记者,郑盛仪也自信满满地向记者讲述了她的香囊在用料上的讲究。“一定要用太空棉填充,如果用普通棉花,时间久了里面会长霉。另外,填充的中药材也有讲究。”郑盛仪说,自己摸索研制了一些传统配方,可以缓解夏日头昏脑热等状况,让人闻一下便能提神醒脑。


  填料过程中也有很多技巧。“需要一层棉花一层中药去填。”郑盛仪介绍说,她会根据所做香囊的大小,把棉花和中药材的取量记在心里,然后按照合适比例一层一层去填充。


  作为香囊制作手艺人,郑盛仪也一直抱有“传承中创新”的理念,除了用心做好每个香囊,她还根据时代潮流进行改进,在外形、寓意和色彩的搭配上,贴合年轻人的审美,为香囊描绘新的色彩。


  “新冠疫情期间,大家都害怕病毒侵害,我就制作了一款‘看门猴’,寓意把病毒挡在门卫,守护大家平安。”而遇到一些重大节日,她又会制作一些蟠桃、小鱼等喜庆寓意的作品,象征生活的圆满。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她还精心选择布料,运用色彩浓烈、对比鲜明的颜色迎合人们祈求喜庆、祥和的愿望。郑盛仪说,每完成一件作品,都带给她一种满足感。尽管制作一个香囊要花费不少精力,但她仍乐此不疲。


  一针一线传情达意

  小香囊承载大梦想


郑盛仪的作品


  一个个乖巧的香囊,是郑盛仪几十年引以为傲的手工活儿,也包含了一份美好的祝愿。她告诉记者,自己制作香囊已经很多年了,不为挣钱,而是做出了感情,不舍放弃。随着岁月流逝,会制作香囊的人越来越少,在她看来,只要有人愿意学,她将毫不保留地免费传授香囊制作手艺,让这一传统的民间手艺传承下去。


  今年端午前夕,郑盛仪参加了“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更多学生体验香囊制作。课堂上,郑盛仪从第一步穿针引线开始,再缝制第一针,加中草药、塞棉花,直至香囊成型。台下,学生们拿着针线,跃跃欲试。


  “我本以为工序还挺简单,但是当真正开始动手的时候,却发现要想做好还是不容易的,毕竟是一项手艺活,每一针每一线都要认真精细地对待。”当天,参与体验活动的一名学生说道。


  为了让更多人知晓香囊制作技艺,郑盛仪当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受邀到20多个国家,为当地华裔青少年传授香囊制作技艺;积极支持农村贫困家庭发展手工旅游产品,带动妇女尤其是贫困妇女居家就业,脱贫增收,得到广泛认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以中国传统手工艺为基础,建立“宅家秀坊”并推出香囊制作微课视频,在海外华文学校广泛传播,香囊“漂洋过海来看你”的主题视频,让海外师生感动不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