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木耳镇良桥村:产业发展让昔日贫困村换新颜
渝北区融媒体中心 2020-07-17 15:05 浏览量  


  在区里和镇、村扶贫干部的帮助下,良桥村村民王远良家的养鸡场规模不断扩大 记者 任天驹 摄



  良桥村一村民修起了漂亮的新家


  良桥村大力发展雷竹产业


  核心提示>>>


  近年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在人居环境、乡风文明、乡村治理、乡村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同时发力,一幅幅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铺展开来……


  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我区各镇、村,实地感受到了我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生动实践。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年,为激励全区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合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本报今起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喜说咱村新变化”栏目,现场报道各镇村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成效,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加油鼓劲。


  “十年前,我们良桥村还是市级贫困村,再看看现在,路通了,吃水问题解决了,房子漂亮了,产业慢慢发展起来了,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全靠党的好政策啊!”谈起村里的变化,木耳镇良桥村村民王远良赞不绝口。


  饮水困难,未通公路,房屋破败,无支柱产业……这是几年前良桥村的真实写照。“村里没有支柱产业,仅靠种植基本的粮食作物无法维持生活。”良桥村党总支书记杨柳告诉记者,那时,村里的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数量居全镇之首。


  近年来,在木耳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良桥村乘着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东风,以基础设施提升、发展集体经济和致富带头人示范引领为工作重点,着力强化农村公路、人行便道、水利设施、危旧房整治等项目建设,并充分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及财政资金带贫”政策,调动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增收。


  “以前自己种地赚不到钱,出去打工也不稳定,自从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滋润了。”谈及如今的生活,王远良乐呵呵地告诉记者。2018年,良桥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将户籍在本村的村民全部吸纳为股东并颁发了股权证。去年,该村被纳入木耳镇“双十万工程”建设规划,流转1500亩土地发展雷竹产业,流转近200亩土地发展凤凰李产业,并号召村民参与苗木的管护、栽种工作,参与的村民每人每月有千余元的收入。目前,该村已完成800余亩雷竹、100余亩凤凰李的栽种,产生收益后,合作社按收益的70%让利于股东。


  此外,该村还积极引导村民养殖“良桥林下鸡”。“我们村96%为25度以上山地,生态环境好,非常适合跑山散养。这种模式养出来的鸡,肉更加紧实、富有营养,一只能卖约110元。”杨柳告诉记者,建档立卡贫困户王远良正是通过养殖“林下鸡”,摘掉了“穷帽子”,成为了良桥村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和致富能人。2019年,在木耳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他养殖了1500余只鸡,200余只鸭子,300余只鸽子,在卖鸡这一块就有4万余元的增收。“现在日子过好了,我偶尔要炖个鸽子汤来喝。”王远良笑着说,如今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宽阔的道路户户相通、绿色的苗木迎风摇曳、崭新的房屋整齐有序……从大刀阔斧地提升人居环境到雷厉风行地发展集体经济,如今,良桥村一举改变了小山村的落后面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终于整村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共话发展>>>


  好政策促致富 小乡村换新颜



良桥村九社村民王远良


  “有了国家的好政策,帮我解决了后顾之忧,我才能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今年51岁的良桥村九社村民王远良曾因患有严重的肺炎,无法外出务工赚钱,往年在家务农的收入,还不够看病买药。2016年,他被木耳镇纳入建卡贫困户,镇政府为其购买了精准脱贫保险及合作医疗保险,还帮助他申请了D级危旧房改造。


  基本生活及看病有了保障后,王远良决定发展产业提升生活水平。“我们村林地资源这么好,用来养鸡多好呀。”有了这个想法后,他从亲戚手中借了2.3万元启动资金,买回100多只鸡苗,在屋后搭建了简易鸡棚,尝试着发展林下土鸡养殖,镇里的农技人员还与他结下技术指导的对子,时常送来实用技术及防疫物资。


  “林下养殖的鸡完全不愁销路,都是顾客直接上门前来购买。”尝到甜头的王远良在镇里和村里的帮助下扩大规模,包下房子旁边的30亩林地,养殖了1500余只鸡、200余只鸭子、400余只鸽子。今年虽然前期受疫情影响,但现在上门购买土鸡的订单也开始回升,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王远良的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真的很大,村里搞人居环境整治,道路硬化、厕所改造、垃圾收运、庭院清洁这些搞得都挺好,我家的居住环境也马上要‘升级’了!”良桥村十社村民王远平笑着告诉记者,自家的新房子就快建好了。


良桥村十社村民王远平


  提到以前的住处,王远平感慨万分。她家过去住的是土墙房子,阴暗潮湿,低矮破旧,遇到雨天屋顶就漏雨,刮风时瓦片常常被吹落到地面,整个屋子潮湿阴冷,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有了政府的补助,我翻盖了这间老房子,虽然不大,两层小楼加起来也就160平方,也没有城里的房子那么豪华,但都是根据我和家里人的实际需求来设计的,采光好,还有自己的小院,还可以在小院里养养花草、种种青菜。”提到即将修缮完毕的新家,王远平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她说,如今,良桥村一改“脏乱差”旧貌,村民幸福指数直线提升。“这几年,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少,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


  产业发展明 铆足劲头干



良桥村六社社长徐建明


  过去,良桥村就是一个典型的封闭落后的小山村,没有像样的产业,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没有任何村集体经济的来源,村民都是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种点粮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该村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起色,但在村党总支书记杨柳看来,良桥想发展起来,还需大伙儿加倍努力。


  “产业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村干部要吃得了苦,沉得下气。”杨柳说,村干部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精心搞好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严格按照规划稳步实施,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作为村干部,肯定要比村民更加有干劲和激情。”每天,杨柳早上五点起床,晚上七点才回家,用心用情用力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以此不断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良桥村党总支书记杨柳


  “目前,良桥村的集体经济正在按照计划稳步推进。接下来,我将大力号召广大村民发展林下鸡养殖产业。”杨柳告诉记者,良桥村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适合养殖林下鸡,而村民王远良养殖1500余只林下鸡发家致富的事迹也让村民们信心倍增,于是,她便萌生出号召全部村民养殖林下鸡的想法。


  “技术不用愁,我们村干部负责对接相关公司,为村民们提供饲料、疫苗、养殖技术等。”杨柳表示,销路方面,良桥村正在探索“公司+基地+合作联合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争取将“良桥林下鸡”产业发展成为该村的龙头产业。


  “找到了产业发展的路子了,以后发展起来就有底气了。”去年,良桥村六社社长徐建明将自家14亩土地全部流转给良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自己与家人成为合作联合社股东,不久后,合作联合社将流转的千余亩土地全部用于种植雷竹,并组织村内有劳动力的村民参与栽种、管护等工作,三年后待雷竹产笋,村民便可获得收益。“每年有土地流转费,在合作联合社打工挣钱,产笋后还可以分红,三笔收入相加,比种庄稼划算多了。”徐建明说。


  徐建明说,此前,六社的村民们也因为销路问题有过顾虑,但在得知种植的雷竹笋味美,笋期早,持续时间长,产量高,是良好的笋用竹种,不愁销路时,大家都很高兴。“我们肯定希望雷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雷竹发展好了,我们就能长期在这里务工,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增收了。”徐建明笑呵呵地说。


  发挥纽带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



木耳镇党委专职副书记谭治义


  木耳镇党委专职副书记谭治义告诉记者,早些年,良桥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因而前几年良桥村主要推进道路硬化、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17个分散式供水水厂、40余公里的硬化道路,解决了该村400余户村民的饮水、出行问题。


  “如今,良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善,接下来就是要发动、组织好群众推动产业发展。”谭治义说。


  自2015年开始对接帮扶良桥村以来,谭治义积极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奔走在田间地头,用质朴的话语对话乡村村民,用实际的行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如何组织发动好群众?谭治义给出的答案是:扶智+扶志。通过召开会议,组织村民到江津、大足等地学习当地雷竹产业发展经验,开展技术培训,积极争取群众的认可,目前,良桥村800余亩雷竹苗长势良好。“产业发展就是‘三分栽,七分管’。”谭治义说,接下来,镇里将积极开展好培训工作,提高村民种植业的技术水平,培养职业性农民,确保三年后看得到实效。他表示,自己将立足岗位,深入学习农业农村相关知识,抓好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组织、发动好群众,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记者手记>>>


  产业托起乡村振兴梦




村民王远平的新房即将修好

本版图文除署名外由记者蒋婧胡瑾采写拍摄


良桥村风景如画,旧貌换新颜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就是要把农业做成让百姓有奔头的产业。在这一方面,良桥村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工作,雷竹、凤凰李、林下鸡……在镇、村的引导下,“种+养”产业发展模式成为该村因地制宜闯出的一条调结构、兴产业、巧致富的新路子。


  笔者认为,未来,各镇、村应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充分发挥产业引领作用,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农民为主角、彰显地域特色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与此同时,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受益者,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既要注重硬件建设,更要重视文化建设,包括乡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培智扶志等,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镇村干部群众要上下一心,拿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士气,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