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李绍玉:多方协同 促进"非遗+扶贫"深度融合
第1眼
2020-05-26 06:30

“作为既能保护非遗传承,又能扶贫的重要抓手,“非遗+扶贫”也在不断的为扶贫工作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荣玉民族服装厂苗家刺绣技术员李绍玉结合实际工作和自身感受,针对非遗保护传承如何更好地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李绍玉代表看来,“非遗+扶贫”有着非常现实的积极意义。

非遗技能大多是手工操作,在家也能进行生产,为一大批照顾家庭的留守妇女﹑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等贫困群众提供了较为固定的收入来源。特别在今年疫情期间,起到的作用更为明显。

贫困群众在掌握谋生的技能的同时,还提升了个人修养,增强生活的信心,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制富的主动性,同时也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在非遗扶贫的过程中,非遗传承人群不断扩大,非遗保护传承的意识在社会中不断增强,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但是,贫困地区非遗扶贫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贫困地区的非遗企业普遍规模小、基础薄弱。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产品模仿传统的多,创意创新的少,顾客受众小,难以拓展市场提升销售量持续增收比较困难,难以达到扶贫的真正目的。”李绍玉如是说。

对此,李绍玉提出了以下建议:

①加大对贫困地区非遗扶贫的资金扶持。建议财政部、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扶持,助推贫困地区扩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提升工坊工人技能,搭建非遗扶贫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扩大销售展示渠道,支持非遗扶贫产品在旅游景区﹑中心商圈建立非遗扶贫产品展览体验店,进一步激发非遗扶贫的潜力。

②建议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部门,组织相关高校,充分利用高校的专业优势资源,采取高校与贫困地区结对帮扶的形式,开展科学研究,在解决非遗产品工艺难题、改善产品设计、提升整体品质、对接市场需求等方面给予支持与帮助。

③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非遗扶贫的智力支持。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杨涛 程晓刚 袁丁 郑翔 编辑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