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王时龙:让每个零件每颗齿轮都会“交流对话”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0-05-18 06:00

编者按: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第4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特别推出聆听科学家故事系列报道,现场展示将于5月29日至6月30日在重庆科技馆举行。主要展示在渝“两院院士”及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的精彩事迹、主要成就等,向全社会讲好科学家故事,让广大市民走进科学家的丰富内心世界。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18日6时讯(记者 伊永军)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艺术家,没想到却和机床、齿轮等打了半辈子的交道。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时龙长期从事数控加工机床、装备数字化控制技术及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重庆市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富民兴渝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时龙。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罗杰 摄

冲着“工艺”报高考志愿 “将错就错”研究齿轮30多年

王时龙出生于湖南省祁阳县。中学时代,王时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艺术家,却误打误撞走上了机械这条路,一走就是几十年。

1984年,父亲的一句“好男儿志在四方”,让王时龙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重庆大学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专业。

回想起这段往事,王时龙笑着说:“我中学时喜欢画画。本以为‘工艺’与工艺品相关,但进入大学才知道,此工艺非彼工艺。”

但秉承着骨子里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王时龙从此踏踏实实地与机床、齿轮等打起了交道,把全部青春献给了机械自动化领域。

“汽车是重庆的支柱产业,齿轮作为汽车变速箱的核心零部件,在汽车产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王时龙说,长期以来,国产齿轮加工装备只能保证手动挡变速箱以及低端自动变速箱齿轮的加工,并不能满足重庆齿轮产业向高精度和高速干切方面的转型发展。

不仅是汽车,包括航母、大型风电设备等,王时龙表示,齿轮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装备中,不同性能的齿轮,决定装备的能力和寿命。以前,我国大规格齿轮加工机床大都依赖进口。如果遇到航母等大型装备传动系统出现故障,没办法维修,很可能就会变成一堆“废铁”。

为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支持下,王时龙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用了3年的时间,研发了具备复杂修形功能的精密制齿机床,满足了航母、汽车、大型风电等国家重大需求。这些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90%以上水面舰艇齿轮加工,也为汽车变速箱的批量国产化提供了保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他让学生自己去“找”代替“授”

除了攻克了复杂修形齿轮精密制造难题,王时龙团队还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不锈钢组件剪切机科研试验平台,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攻克了自动武器等关键复位零件多股螺旋弹簧的设计、制造和检测核心技术,为我国重大专用设备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科研领域不断创新,王时龙在教学一线的教书育人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独创了“钓鱼竿”理论教学法,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还鼓励学生自己去找“钓鱼竿”,探索更多的学习方法。

在王时龙看来,老师有三类,一类是“把自己钓起来的鱼”送给学生吃的老师,即把现有的书本知识原原本本教给学生;一类是“把鱼竿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钓鱼”的老师,即传授学习方法给学生;还有一类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钓鱼竿”的老师,即让学生自己找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用‘授’的方式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找’,这对他们的锻炼更大。”多年来,运用这套教学方法,王时龙不仅培养了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也为国家和重庆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机械专业人才。

研究“人机物”融合 让每个零件齿轮都会“交流对话”

作为我国一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的学术带头人,这些年来,王时龙还先后担任国家863先进制造领域主题专家、“数控一代”总体专家组专家、网络化协同制造及智能工厂总体专家组专家等,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获发明专利30多项。

“我的梦想就是让每个零件、每颗齿轮都会‘交流对话’!”王时龙说,随着中国“智造”时代的到来,传统工科也逐渐向新工科转型。

目前,王时龙带领团队正在进行“人机物”融合的研究——即把计算机的存储能力、计算能力与人的决策能力、思考能力有机结合,通过附加在零件上的芯片让零件变得更智能,这将大大提高车间运行效率和产品质量。

为了这个梦想,王时龙一直在努力奋斗。他说,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以及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飞速进步,自己离梦想的实现越来越近了。

相关报道: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杨培增:对于千千万万的患者而言 我就是你的眼!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杨士中:太空中建太阳能电站破解能源供给难题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蒋兴良:30余年内心坚守 化解电网上的“坚冰”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王珏:给工业器材拍CT做“诊断”的行家里手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向仲怀:丝绸之路上的“大漠驼铃”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夏庆友:让琳琅满目的蚕丝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 杨新民:用数学来解决“卡脖子”的关键问题

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王国胤:让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助力智慧社会建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