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他山|重庆创新求解:向这些城市学什么-深圳篇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0-04-28 08:05

本网相关原创报道:

望他山|重庆创新求解:向这些城市学什么-北京篇



开栏语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一场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冲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但随着全国性复工复产的有序进行,中国经济的“速度”正在恢复。而在疫情中,有一个词越来越受关注,那就是“创新”。


疫情倒逼之下,许多科技创新喷涌而出,为抗疫和复工复产助力——5分钟出结果的即时检测技术、10天就可以造出来的呼吸机、实现无接触的送货机器人、3D打印隔离间、带人脸识别功能的体温监测仪、大数据管理隔离观察人员……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对重庆来说,创新也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时,对重庆提出“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发挥“三个作用”要求。今年初,中央明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总书记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两中心两地”目标,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求集聚创新要素、增强科技创新的竞争力。


毫无疑问,重庆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如何把握机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标先进,调研先行。在重庆市委宣传部的组织和带领下,去年底,重庆多家媒体记者奔赴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先进发达地区,走进“中国硅谷”北京中关村、“最牛街道办”深圳南山区粤海街道等地,探寻这些科技创新高地崛起背后的秘密。


根据重庆市委宣传部统一安排,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等市属主要媒体特开设《望他山》专栏,首批推出“重庆创新求解”系列报道,呈现此次走访所见所闻所思,为重庆创新提供可学习借鉴的经验。重庆也将与这些城市加强联动协作,提振发展信心,以更宽广的视野推动创新发展,探索出符合重庆实际的创新发展之路。


①中科飞测:

海归人才如何变成

政府“自来水”?



深圳,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深圳中科飞测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飞测)藏在一条不起眼的街道里。它虽然规模不大,但正在快速成长,力争成为中国光学检测设备供应商的头部企业。


公司创始人陈鲁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赴美攻读物理光学博士,在半导体行业工作近20年了。他的妻子哈承姝也是学霸,攻读耶鲁经济学硕士后,在硅谷加入创投机构工作。夫妻俩在美国工作生活了十余年。2011年,陈鲁和哈承姝夫妇回国后,陈鲁依托中科院微电子所的平台组建研发团队,并于2014年底成立了中科飞测。


集成电路有着高精密、高附加值的特性,要求在芯片制造过程中的检测都是无损检测,光学检测优势在该领域尤为凸显。但集成电路设备长期以来被欧美设备供应商所垄断,国内在这个领域过去几乎一片空白。


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中科飞测通过自主研发,在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上突破了国外垄断,多系列设备在国内高端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实现批量销售。


中科飞测的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中科飞测先是在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后来又来到深圳设立总部。


为何把总部设在深圳?“深圳的创业环境很好,政府的对企业和人才支持力度很大。”哈承姝还记得,企业从成立至今,区级领导和科创委领导数次来到公司调研,主动询问公司有哪些困难,有哪些需要。了解实际情况后,政府部门从租金优惠、研发经费支持、厂房等各方面对公司大力支持。


“深圳市科创委以及区科创局对于承担国家重大专项的公司,从市里到区里在政策上都有很大的支持。”哈承姝说。


另一点则是对人才的优待。根据深圳市有关规定,符合条件的海归和国内高技术人才都可以参与评级,A类、B类、C类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160万元直接补贴,并免征个税。考虑到研发队伍的稳定,政府给予的补贴是分五年给付,而且要求这期间人才必须在企业服务。


哈承姝感慨地说,“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稳定的人才队伍比什么都宝贵。”好的政策为公司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包括布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多所知名高校及院所的人才,其中大约几十人参与人才评级,享受到了这一政策红利。


“你们知道吗?深圳有个人才日。每年的11月1日,创业团队跟政府部门领导会面对面沟通,谈企业,谈发展,反映问题,氛围轻松愉快,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政府对企业的关心。”哈承姝说。深圳的人才政策也形成了很好的良性循环,很多人在切实享受到政策的利好后,会变身政府的“自来水”,主动和海外工作学习的师弟、师妹、同学宣传,推荐他们来深圳创业、就业。 


②南科大:

搅动“一江春水”的新型大学,

给深圳带来啥?


2012年建校于南山之畔,曾搅动高等教育“一江春水”的南方科技大学,如今怎么样了?


全国一流水平的芯片实验室、全球最先进的冷冻电子显微镜,以及一张张新鲜的面庞……校园里触目所见,是一栋栋崭新的大楼和成片的绿荫。


新,是这所大学最为鲜明的特色。


相比硬件设施,作为一所新大学,南科大的创新更多体现在体制上。


南科大的成立,本身就肩负着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使命。2011年5月,深圳市政府以政府令的形式专门为南科大制定了《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专为一所学校制定的规章,被誉为中国高校改革的第一部“基本法”。


成立后,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试验和制度创新,其中最突出的是理事会制度。


理事会由哪些人组成?包括深圳市市长及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南科大教职工和教授、教育界工商界的社会知名人士,三类成员各占三分之一。


理事会的权力很大。主要职能包括:聘任或解聘校长,审定学校章程及财务预、决算报告等学校重大制度,审批学校行政、学术单位的废立及学校其他重大事项等,拥有实际上的决策权。


这一制度开了中国公办高校理事会治理的先河。


南科大的创新,还体现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模式方面。


据南方科技大学宣传与公共关系部部长张凌介绍,在招生方面,南科大采取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招收本科生,即高考成绩、南科大自主测试成绩和高中学业成绩分别占60%、30%、10%,这被称为“631”模式。


产学研与服务引领区域创新结合,也是南科大的鲜明特色。


“在学科设置方面充分与市场发展需求相结合,紧紧围绕深圳产业布局,依托城市,扎根城市办大学。”南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张作泰介绍,学校通过技术转移中心、创新创业学院、科技园公司、投资管理公司和孵化器公司等,搭建一个完整的产学研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位于南科大校园里的深圳市南科燃料电池有限公司,研发出的新产品。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佘振芳 摄


位于南科大校园里的深圳市南科燃料电池有限公司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新能源本来就是深圳市重点产业,而氢燃料目前正处于技术导入期,需要政策扶持。除了深圳市有关部门出台政策,通过事前资助、事后补助、事中贴息等,对氢燃料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外,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依托南科大,建立氢燃料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两手抓。


在此背景下,深圳市南科燃料电池有限公司于2016年成立。创始人是一帮从加拿大回来的专家,在燃料电池方面有深厚的造诣。他们不仅承担企业研发、课题攻坚任务,还要在学校任教职。


公司注册资本1.4亿元,其中南科大以无形资产和场地租金等作价入股,持股20%,核心人才团队持股50%。深圳市政府无偿资助公司2000万用于项目研究,另以明股实债的方式有偿资助2000万。五年后,通过考核五项指标,项目达标完成验收结题后,这2000万将按照4.75%的中长期贷款基准利率还给政府。


“我们虽然成立才3年多,但已实现了不少成果转化,盈利能力已经超出预期,目前正着手提前退还这2000万。”公司CEO徐文辉兴奋地说,“专家们有技术没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今政府和学校把米送给我们,我们做出大餐,然后送给大家。”


据介绍,截至2019年10月,与学校产生实质性合作的企业超过100家,横向项目总经费超过3.46亿,2019年新开展100余项横向合作,2019年新开展合同额超1.07亿。


此外,南科大还通过政策支持、服务配套等方式鼓励师生创新创业,已出资设立或参股46家科技创新公司,截至2020年3月31日,专利申请数1742件,授权数395件。


大学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城市与大学应是“互动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


在采访中,我们最深刻的体会是,深圳的改革开放与体制创新为南科大这样的新兴大学快速发展注入“催化剂”,而南科大快速集聚一支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队伍,搭建一条完善的产学研链条,也为深圳、广东的创新驱动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③粤海街道:

“最牛街道办”是怎么为企业服务的?



2019年5月,深圳南山区粤海街道突然火了。


网友们发现,这条小小的街道上,除了曾诞生了华为这样的“大牛”以外,还走出了中兴通讯、腾讯、大疆、迈瑞医疗、长城计算机、飞亚达、TCL、创维、康佳电子、康泰生物、大族激光等946家科技创新企业,于是纷纷称其为“史上最牛街道办”。


众所周知,面积仅182平方公里的南山区2018年经济总量达5018亿,不仅在深圳,在全国都数一数二。而在南山区所辖的八个街道中,又属粤海街道实力最强。虽然面积只有23平方公里,但它拥有全中国“亩产GDP”最高的深圳科技园,2017年辖区内的资产总额就超过1.1万亿元。


1.1万亿是什么概念?2018年全国财政收入是18.3万亿元。


截至目前,粤海街道办入驻的国家高新企业超过1000家,上市公司88家。另外,粤海街道办还占据了深圳“独角兽”至少八成的份额。


这条街道是如何培育出这么多优秀企业的?记者来到这条街道,一探究竟。


面对我们的好奇,粤海街道办事处企业服务科负责人笑道:“那都是网上的段子,其实街道只是政府派出机构,具体工作都是区级职能部门在做。”


深圳南山区粤海街道高新区社区的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汇聚了许多知名科创企业。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佘振芳 摄


那么南山区职能部门是如何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呢?


在培育上市企业方面,南山区率先成立上市培育领导小组,并在区行政服务大厅开设“上市企业服务办公室”,为上市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针对已上市企业、拟上市企业、各行业内百强企业和辖区内优质成长型企业,分别打造了四个层级的培育体系。


在财政激励方面,对处于上市不同阶段的企业分别给予60万-140万元的奖励。金融扶持方面,出台小微促进贷、上市促进贷、上市企业流动贷款及并购贷款贴息项目,减轻融资负担,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支持上市企业稳健发展,对并购重组过程中发生的中介费用,按照最高50%的比例予以补助,每年不超过300万元;此外,还出台上市公司办公用房扶持政策,对上市企业购置办公用房分别分年度给予最多2000万元补助,租赁办公用房的分年度给予最多1200万元补助。


针对高品质人才安居问题,南山区还实施“一街道一人才公寓”计划,成立区人才安居公司,“十三五”期间计划新增筹集建设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近5万套,区财政每年至少投入3亿元,用于人才住房货币补贴。


在粤海街道核心区的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就有2000多套这样的人才公寓。这批公寓四成出售六成出租,提供给园区入驻企业的高品质人才。公寓月租金在120-130元/平米,而周边同类型公寓价格基本都在200元/平米以上,出售价格在6万元/平米左右,也远低于周边同类房价。


人才的大量聚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吃饭难、出行难、交友难等问题。别小看这些问题,它们很可能成为导致人才离开的“最后一根稻草”。


粤海街道高新社区书记王泳梅告诉记者,针对这些问题,街道调动辖区资源共建共治,组成“交通安全疏导队”,每天上下班高峰期道路交通疏导指挥,引进支持社会餐饮企业在园区开设了60多家员工大饭堂,还持续打造“粤海杯文体联赛”、“粤海好声音”、“粤享悦爱”等文化品牌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覆盖面。


从扶持政策到生活服务,南山区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细致入微,这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在此扎根,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④深创投:

为新兴产业注入“活水”



“重庆有什么好项目?欢迎给我们推荐!”


在位于深圳投资大厦11层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简称深创投)办公室,一见面,副总裁张键就表现出了对优秀项目的“渴求”。


记者到访的1个多月前,有两家企业在上交所敲钟,登陆科创板。它们一家来自天津,一家来自深圳,一家专注新材料,另一家则聚焦计算机软硬件。虽然注册地不同、业务领域不同,但它们背后有个共同的推手——深创投。


至此,深创投在科创板上市的投资企业增至8家,成立以来助推上市的投资企业数增至156家。


截至2019年10月底,深创投管理的基金规模为3476.99亿元人民币,其中私募股权基金129只,规模579.33亿,母基金14只,总规模1300亿,专项基金13只,总规模539.68亿,公募基金1只,总规模100亿,已成为首屈一指的创投机构。


位于深圳投资大厦11层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受访者供图,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多年来,深创投一直布局“硬科技”赛道,曾投资的著名科创企业还有很多,包括腾讯音乐娱乐、网宿科技、斗鱼、信维通信、欧菲光等。按照行业来分,在深创投所投项目中,高端装备制造占22%,信息科技占15%,互联网/新媒体/文化创意占19%。


在与深创投有关负责人深入交流后,我们深刻感受到,深创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离不开流淌在其血液里的“市场化基因”。


深创投前身是成立于1999年的深圳市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彼时,深圳市政府对其提出了“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按经济规律办事、向国际惯例靠拢”的经营方针,并延伸出两大原则:一是“不塞项目不塞人”;二是“立足深圳,面向全国”。


深创投的成立,其实就是解放思想的成果。在成立伊始,深创投就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其第一批股东包括深高速、深圳机场、盐田港、中兴通讯等。经多次引入社会民营股东,深圳市、区两级国资持股占比约为49%,社会民营资本占比超过50%。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创投界的‘华为’。”深创投投资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刑治斌表示,深创投在管理机制上也不断创新,目前拥有覆盖全国的政府引导基金网络、科学严密的决策和风控体系,以及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此外,深创投还申请设立了国内创投行业第一家博士后工作站。


创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投机构的支持。在投资方向上,深创投一直瞄准新兴产业。比如,2019年深圳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深创投便结合产业,设立了规模40亿的海洋基金。未来,深创投在这方面的布局将更重,计划筹建新能源基金、信息科技基金、新材料基金、消费升级基金、高端装备基金,为新兴产业注入更多资金“活水”。


记者手记


从中关村到深圳湾,记者一行走访了十余家创新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也与多个政府部门负责人深入交谈。我们发现,在宏大的创新语境里,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细节,是企业和科研机构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关键——


比如,入驻中关村的创业团队说,中关村管委会是“最不像政府的政府”,始终将为企业服务放在第一位;


很多初创项目在还看不到未来的时候,只要第三方专家打分认可,就能申报扶持政策;


亦庄经开区和中关村同为重要创新平台,行政区划不同,却不搞竞争,不互挖墙脚,而是政策互通,协同创新,互为助力;


北京市科技委有关负责人一再强调,“要走进实验室,拥抱科学家”,还要打造“爱科技、懂创新、会服务的专业平台”;


从美国回深圳的创业团队说,“我们感到被尊重、被认可,自己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


在南科大,教授每个礼拜有一天可以去企业兼职,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跟着导师,参与和大企业合作的项目,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技术……


事实上,重庆不缺宏观层面的政策。近年来,围绕市政府确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庆各级部门出台了许多鼓励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与措施。包括2020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也是个高频词。此外,重庆也有产业基础和创新应用场景,科研软实力不断提升,引才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我们需要的,或许是支持力度再大一点、改革步伐再迈大一点、服务更做细一点。


比如,如何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更多探索和尝试,先人一步,做“吃螃蟹者”?


如何成为更好的“服务型政府”,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让企业家如鱼得水,变身“自来水”?


如何搭建更好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让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变成人人可以用的产品?


如何让高校学科与产业布局紧密结合,实现与城市的良性互动?


如何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氛围,允许创新失败,形成人人都要创新、人人争相创新的氛围?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


重庆要打造创新之城,主体、平台、人才、生态缺一不可,需要政、商、学界各方发力,需要科技与经济融合、教育与产业对接、人才与发展匹配。我们期待,重庆创新的步伐能越来越快,动力越来越强劲,成果越来越丰硕。


文字:首席记者 佘振芳

视频:记者 周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