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声回响③|啃下因病返贫“硬骨头”,脱贫之路更稳更安心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0-04-15 06:00
听新闻

相关新闻:

习声回响①|太阳出来喜洋洋 大山里这家人把生活过得像首歌

习声回响②|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中益乡小学努力上好“三门课”

牢记嘱托加油干 中益一年看巨变


编者按: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深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步步行,声声问,殷殷情,为了他心中牵挂的一件大事——脱贫攻坚!一年过去了,带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再次回访中益乡。


去年,在因病返贫的谭登周家,总书记从屋外看到屋内,详细询问老两口生活和身体状况,同他们一起算起收入账和医疗账。这一年,谭登周家土地流转有分红、医疗有救助、低保有兜底,老两口实现了稳定脱贫,再不用担心因病返贫。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春燕 张一叶 佘振芳 黄宇


△大山深处的中益乡华溪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张质 李文科 摄


仲春四月的中益乡华溪村,莺飞燕舞风和煦,群山处处百花香。半山腰处,三间老瓦房,炊烟正袅袅升起。这里是贫困户谭登周和老伴焦光润的家。


2018年3月,谭登周干活时失足坠落。这一摔,让刚脱贫的夫妻俩因病返贫,老谭再也没走出过大山。


2019年,谭登周一家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看病兜底有保障。“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报销”,和谭登周一家一样,这里的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心里更踏实了。


政策兜底!生活不差了


站在谭登周房前往山下望,能明白64岁的他为何对脱贫有着特殊的期待。华溪村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镶嵌在群山之中。祖祖辈辈在山脚下的“巴掌田”耕作,贫困一度伴随他们。


“来了,快坐。”看到记者来,谭登周从长凳上起身招呼。在他身后,墙上贴着一副对联:“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两苦有医保”,横批 “共产党好”。这是2019年春节,谭登周专门请扶贫工作队写的,但词是他自己想的。


3年前,谭登周从田坎上摔下来,颅脑损伤、骨折、肺挫伤……在医院住了几个月才醒过来,留下严重的腿疾和肺部疾病,暂时丧失了劳动能力。老伴焦光润一直患有高血压、风湿、哮喘等慢性病,两人也因病返贫。


去年7月,中益乡卫生院的医生带谭登周到重庆主城做了全身检查,还请市里医生给老谭做了腿部手术,走路不再一瘸一拐了。


看病几年,医药费一共花了近16万元,老谭自己只出了7000多元。“政策又是报销又是减免,这在以前哪里敢想。”老谭很感恩,“我现在就想多活几年,等我再好一些,还是要靠力气挣钱,不能光靠政策帮扶。”


记者了解到,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难群众,中益乡严格落实各项医疗救助政策,执行贫困患者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制度,还通过扶贫济困基金减免、县级兜底减免等政策,切实减轻贫困户的负担。老谭医药费16万多自己只用出7000多元,正是政策兜底的作用所在。


△尽管脱了贫,但谭登周、焦光润一家仍能享受政策帮扶。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谭登周堂屋里摆着不少精心包装的核桃、蜂蜜、干竹笋等土特产。“都是自家产的。”谭登周说,“核桃3斤一包卖120元,蜂蜜2斤一瓶卖300元,干竹笋2斤一包卖60元。”


随着华溪村农旅融合发展势头不断增强,前来旅游的游客也逐渐增多。谭登周看到了这一趋势,让在外打工的儿媳给自己从网上购买了柜台和包装盒,将自家产的特产都包装出来展销,效果还不错。


今年初,谭登周托村里给他买了5群中蜂,实现了养蜂致富的想法。本地的蜂蜜品质好,不愁卖。一群中蜂可以产大约8斤蜂蜜,1斤可以卖到150元左右,这样算下来,一年光养蜂还可以增收6000元。算着这笔账,谭登周又有了新的目标:“等这群中蜂养上路了,我还要扩大规模。”


△谭登周养起了中蜂,希望通过养蜂致富。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除养蜂外,谭登周还当上村里的护林员,一个月有500元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转金、低保收入、养老保险等,老两口年收入能到2万元。“对照各项指标进行政策兜底,老谭一家在去年底成功脱贫。”谭登周的帮扶责任人、华溪村驻村第一副书记罗风华介绍,2019年12月底,华溪村剩余的8户、19人均达到脱贫标准,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医生上门!看病方便了


春季天气变化快,谭登周的老伴儿焦光润在外着了凉,头有些疼。她给签约家庭医生刘新江打电话,请他们到家里来看看。


不一会儿,刘新江和同事便提着医疗箱赶到了。见了面,刘新江一边询问起她的身体状况,一边打开医疗箱拿出器械给她做检查。“现在换季节,温差大,还经常下雨,要特别注意衣服的增减。”刘新江叮嘱道。


△两名家庭医生为焦光润做身体检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问完诊,刘新江建议焦婆婆去趟医院,再拍个片子,看需不需要输液。说着,刘新江取下家庭医生签约巡诊卡,将这次问诊记录新增在卡上。


“2020年1月12日,宣传治未病知识,量血压”“2020年2月27日,了解最近健康情况,做防疫科普”“2020年3月16日,量血压,指导服药”……这张绿色卡片上,清晰地标注着每次入户巡诊时的情况,疫情期间也未曾中断。


“看病方便、又快,一个电话就上门,还报销,现在的政策是真的越来越好了!”焦光润竖着大拇指,直夸两位医生。


尽管脱了贫,谭登周一家仍享受政策帮扶。为了让群众医疗有保障,家庭医生每月都上门家访,电话也都公布在巡诊卡上。村里患病的群众要看病,一个电话,医生就开着车来免费接送。


△家庭医生带焦光润去乡卫生院做更全面的身体检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在总书记的关怀下,咱们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谭登周说,不仅仅是他们家,在总书记来过后,全村人都鼓足了干劲,“现在党的政策好,我们就要努力往前跑。”


△交通方便了,家庭医生开车接需要治病的病人到乡卫生院治病。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李文科 摄


系统保障!“病根”除掉了


在中益乡,像谭登周一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占全部贫困户的40%左右,成为当地政府兜底保障的重点关注对象。


2015年,华溪村村民张剑峰患上鼻癌,妻子和他离婚,带走了大女儿,留下了小儿子和年迈的母亲。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的他想将家里4亩地包给亲戚种,却被亲戚以“种地赚不到钱”为由拒绝,只能任其撂荒。


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张剑峰到医院做了手术,医药费报销90%,病情得到有效遏制。在家庭医生指导下,他只需定期到医院复查就可以了。


去年,张剑峰养了5群中蜂,蜂蜜由村企业电商平台代销,将4亩土地租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为“股民”,每年固定领取租金和年底分红,还担任了护林员,每月领取低保补贴,年收入可达2万多元。


中益乡卫生院的家庭医生到华溪村张剑峰家上门问诊。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张质 李文科摄


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医疗、技术帮扶。


去年以来,中益乡卫生院与多家市级医院建立联系,不定期组织市级专家为群众义诊,对当地医生进行业务指导。山东淄博沂源县人民医院、重庆南岸区人民医院还先后派出医护人员前来定点帮扶,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刚来的时候发现这里条件比我想象中还差,一些医疗设备没怎么使用,很多常见病的治疗开展不了。”来自南岸区人民医院的护士朱敬英说,在乡卫生院半年,她不仅对卫生院同事进行医疗技术指导、规范护理操作,还真切感受到这里迅速发生的变化。


为提升基层医生的医疗水平,去年,重庆市中医院除了派专家不定期到卫生院进行业务指导外,还选派了四位专家到对口支援的石柱中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业务指导,在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水平的同时,对乡镇医生进行轮训。


△中益乡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走在去村民家巡诊的路上。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如今,在中益乡卫生院对面,一栋正在修建的大楼已经封顶,硬件装修正逐渐收尾。中益乡卫生院院长蒋凤说,今年6月,卫生院将搬进新的医务大楼,硬件设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通过落实“资助参保”“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等国家各项健康扶贫政策,中益乡2019年539户1840人贫困对象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2019年贫困患者住院1475人次,发生费用总额453.96万元,患者自付费用45.4万元,报销比例达90%。贫困人口就地就医率达到64.38%,同比增长16.51%,全乡健康扶贫政策知晓率达95%以上。


△在中益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成为当地政府兜底保障的重点关注对象。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


从过去的“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到如今“有病敢于治、治病不花钱”,中益乡以“治未病”为提升,对准“病根”开“药方”。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看病有政策,医疗有保障。大山深处的人们逐渐啃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一“硬骨头”,以前不敢生病、不能生病的“谭登周”们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春天。


△中益乡卫生院,医生正在为乡民们看病。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张质 李文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