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防控 众志成城·重庆文艺战“疫”系列报道】笔尖生情 汇聚战“疫”力量·重庆作家在行动(四十七)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0-04-04 07:05
听新闻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4日06时讯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战斗中,重庆本土作家们虽然身“宅”在家,心却始终牵挂着前线。他们以笔为枪、著文为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和重庆文艺网持续推出相关作品展示。

今天,就让小编和大家一起,来看看重庆作家们如何以笔为枪、汇聚战“疫”力量——


春天的花絮

文/周鹏程


一条江上的两座城市,犹如一条血脉相连的两位兄弟。早春二月沿着江边缓缓来了,新年的万紫千红忙着复苏。

一个兄弟病了,另一个兄弟去帮他。一个兄弟叫武汉,另一个兄弟叫重庆。

2020年2月13日下午1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门口停着4辆大巴车,乘客非常特别——160名医护人员,白衣战士!大巴车将把他们转运到江北机场,然后坐飞机火速驰援武汉。

这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四次派出医护人员,也是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

但是,再出征,情更浓,意更切。

在前来送行的家人、同事们的人群里同一个声音回荡:你们放心去吧,家里有我们!

在出征医护人员湿润的眼睛里折射出一种坚定的信念:放心吧,我们一定把新型冠状病毒赶出人类!

这是一位父亲因远在宜宾老家,没有亲自来送行,发给女儿罗梦玲的短信:“爸爸36年前参军到中越边境,走向硝烟弥漫的战场,战斗在第一线,保家卫国。今天你走向没有硝烟的战场,武汉抗疫第一线,都是一样的光荣!女儿,你到武汉抗疫一线,既要把抗疫救人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保护好自己不受病毒侵害,这才是最好的战果。爸爸、妈妈在家等你凯旋、胜利、健康归来。女儿加油!”

感染科副教授蔡佳,他刚解除医学观察不久,2月12日回到家中,当晚电话就来了:“驰援武汉,你愿意去吗?”“我愿意。”蔡佳没半点犹豫,就同意了。因为他就是武汉人,他爸妈也在武汉,他读大学到博士都是武汉大学读的,疫情发生后,他那一批的同学都从全国各地奔向了武汉进行救援,这也算一次别样的同学会,他说他不应该缺席。

再看看蔡佳被隔离的原因:1月23日凌晨1点多,蔡佳接诊了一名发热患者,该患者刚从武汉回来,蔡佳立即警觉起来,将她收治入院。经过核酸检测,该女子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这也是重医附一院接诊的首例确诊病例。他原计划23日的飞机回武汉看望父母,妻子也从韩国飞回武汉。因为疫情,蔡佳不得不退了回家的机票,妻子也直接飞到重庆,准备就在重庆过年。可是,1月23日上午,蔡佳不得不开始六天的隔离,因为他与首例确诊病例有过接触。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可是,今年二月的江城还好吗?五月,又将有多少“李白”在黄鹤楼上吟唱?

武汉的春天在冰封里挣扎,白色是这个城市今年的流行。

这里,我们来听方舱医院里“千纸鹤”的故事。

2月14日,武汉,雪。重庆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护理组商量,每人叠十个千纸鹤,写上祝福语,送给自己的管床患者。

齐建伟不会叠千纸鹤,只好在工作间隙,抽空到网上自学。他说学起来倒也不难,重要的是这份心意吧。他们入仓后,将叠好的千纸鹤一一送给所管的病人。

一位姑娘神情十分忧郁,一直沉默,几乎不和其他人主动交谈,特别引人注意。齐建伟走过去和她主动说话,才知道,她是1991年出生的,和齐建伟还是老乡,都来自湖北随州;她父亲因为这次疫情刚去世,自己在方舱医院隔离治疗。齐建伟心里很难受,她这么年轻,父亲肯定年龄也不大。她独自承受着父亲离世带来的巨大伤痛,一个人在方舱治疗,一定特别想念家人。齐建伟不知道说什么话能让她心里好受点,他只是想到了心底牢记的那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齐建伟告诉她:“一切都会过去的,现在你要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送你一个我自己叠的千纸鹤,祝愿你早日康复!”那个姑娘不会叠千纸鹤,说也想学一下,齐建伟就把刚学会的折法又教给了她。没想到,她把自己叠的写满祝福语的千纸鹤又送给了齐建伟。

看到他们现场叠千纸鹤,有的病人也要跟着一起学,寒风中的方舱医院,涌起了一阵温暖。每只千纸鹤都承载了重庆援鄂所有医护人员对病人的美好祝愿。病人们除了面对身体上的疼痛,还要应对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希望通过教他们叠千纸鹤,拉近病人和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让他们知道我们值得托付和信任,能够重拾微笑、树立战胜病毒的信心。”这就是齐建伟的心愿。

千纸鹤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也是一种美好的祝福。但愿它把所有人的心愿实现!“千纸鹤,千颗心,在风里飞,我的心,不后悔,折折叠叠都是为了你......”

虽然,武汉病了。但是,武汉不孤独。

别哭!我们来了!

2月14日下午,重庆援鄂第八批医疗队队员张彦,随队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恰巧和大学同学喻小红重逢。张彦是重医大附一院肿瘤科护士,曾在武汉读书五年,与喻小红是同宿舍的好友。老同学在抗疫一线久别重逢,相拥而泣,互相加油鼓劲儿:“别哭,别哭,勇敢一点,我们都来帮助你们!”

像这样的感动,在武汉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这哪里是眼泪,这分明是春天飞舞的花絮。

前几日诗友张涌发来感叹:独对轩窗独自愁,汹汹疫瘴几时休?春风已到江城岸,招我重登黄鹤楼。

是啊,我们一定能重登黄鹤楼,眺望悠悠白云。

“我是一名有26年党龄的党员,也是一名转业军人,我必须去!”重医附一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高凌云在请战书中这样写道。

每一份请战书的下面,都是一颗滚烫的心。17年前,非典疫情蔓延,高凌云就曾主动请战出征,但因为孩子未满周岁,最终医院没有通过高凌云的请战书。

面对湖北暴发的疫情,高凌云又在2月7日、2月13日接连请战,现在终于如愿加入重庆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前往武汉战“疫”。

在抗疫一线,常常有一些小温暖。

“这个生日满满的感动,终身难忘”,重医附一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驰援武汉的队员吴开强是一名水电工,他负责维修和保障“方舱医院”4台专业车辆。2月8日元宵节,吴师傅在驻地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生日。一根普通的蜡烛,一个圆圆的苹果代替了生日蜡烛和生日蛋糕。吴师傅回忆起生日的场景,还有些感动。当天晚上,医疗队通知他开会,到了现场,才发现除了在上班的队员,驻地的领导和同事们都来了,大家齐唱生日歌,送上了生日祝福。

“江南二月风雨过,梅花开尽杏花红。”静静的二月,如水的二月,愿更多的花儿漫天飞舞!愿二月过后的春天万紫千红!


最不起眼的温度

文/刘永梅


临近春节时,所有人都充满了对节日的企盼。

龙哥说:“我想回到老家,在屋前小溪钓一大盆鱼,剖开洗净撒上盐,用屋后芭蕉叶裹了,搁灶膛火上烤熟吃,到时叫上我的几个转业战友,喝顿小酒,庆贺庆贺新年。”

敏哥说:“老婆跟了我三十年了,我也没给她什么好日子过,如今她身体不如从前,我就想好好陪着她回趟娘家,让娘家人放心。”

而我,就想着带上父亲去一个古镇,请他老人品尝品尝“冲冲糕”“熨斗糕”,然后,以他老人家对小吃做法的独特记忆,回家以后就为我们亲手制作古镇的可口小吃。

可是,因疫情的蔓延,我们所有人暂停了对美好的向往,转身义无反顾地逆行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社区党组织对防疫工作做了认真安排布署。

“同志们,请听好了,从现在起,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巡逻员、居民组长、党员分组成队,逐一进家入户排查家庭人员信息,全覆盖,全走访,不能漏掉一人,早一秒发现问题,早一秒防范阻击,不能胜任工作的、家里有特殊情况的,可以提出来。”

“我,黄仕林,党员兼居民组长,社区地形的熟悉度,除我之外,没有二人,这次的消毒杀菌工作,我承包了。”

“我,赵龙塘,退役军人党员,我退役不退战场。”

“我,张立早,退休工人退役军人,我已给儿子做好了春节的安排,这次工作,我们两口子上,我的眼病已好,做巡逻防控完全没有问题。”说着话时,扯下了还蒙在左眼上的白纱布块。

全体同志没有退缩,没有怨言,大家戴上口罩,穿上巡逻服,着上各色的工作马甲,分头出征。

在辖区纵横交错的主路干路支马路,我们走出了“井”字,走出了“田”,走出了“A”到“Z”,纵向到了底,横向到了边。对不是常住人口的人员,我们揣着胆怯不厌其烦地地核实“从哪里来?过哪些路?坐哪辆车?”

我们在小区里高喊着:呆家别动少出门,家有朋客先报备。

累了,就撑撑自己的腰,歇歇。

渴了,就抿抿自己的嘴,忍忍。

我们几分钟爬上的高楼,网格员平姐姐拖着有残疾的腿,要走上十几分钟,在春意料峭中,她大汗淋漓,脑门上升起股股白气。她的孱弱身影,感召了居民娟和实,他们两个做起了志愿者,让小区上空始终飘荡着小喇叭的宣传声:不扎堆,不走动,勤洗手……

一级响应,让更多的人投入了这场战斗,增援的融入了社区,对小区实行封闭管理。那阵子,出门鸟未起,归家风正凄。待静夜坐下时,望着万家灯火,流露出一瞬间羡慕之后,依然为社区祈祷平安。

封闭辖区头天,亲眼看见敏嫂,走在大道上,隔着口罩,我感受到她的笑颜,如春暖花开。

封闭辖区限行的第二天,我看见一非本社区的小车,被拦住询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时,敏哥,气喘吁吁跑来“这是我妻妹,不是外地人,她来看我老婆她姐姐,我老婆病重……”

辖区凭出门条进出的的第三天,我听到噩耗:敏嫂,走了。

我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头天,昨天,今天,仅仅三天,我敏哥的春暖花开就这样凋零了。娘家,敏嫂回不去了。

敏哥将敏嫂的骨灰盒又擦了一遍,忍住泪水,忍住悲伤,拧紧自己的发条,毅然回到了防疫工作中。这是战斗,战场上没有休息。

“我,梁正敏,也是当过兵的。疫情不结束,我绝不休息。我老婆,明白事理,不会怪我的。”敏哥很忙,他要入户排查,要喊话宣传,要测体温,还要骑着电动小三轮为劝导点送开水,送暖炉,送防疫物资,几天时间方方正正的国字脸就少了尺码,多了黯然与坚毅。

网格员红梅姐常通过手机屏幕让自我隔离的人员查看绿色的蔬菜和鲜美的猪腿,一待确定,她就左拎右挎,亲自为居民送到门口。与做巡逻员的丈夫张立早在辖区相遇时,也只能相视一眼,各忙各的。

70岁的党支部书记罗孃孃说:“排上我的名字,我要参加防疫。”

87岁的朱婆婆送来抗疫捐款,退休老干部送来捐款,患绝症的也要求组织收下捐款,歇工没了收入的党员也来了......

这个春节,冷冷清清,但不一样的经历却让人铭记在心。

对着蓝天许个心愿:阳光会来,烤鱼会来,“冲冲糕”“熨斗糕”也会来。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居民安居乐业的家园,我们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守牢守严,用我们最不起眼的温度,抱团成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