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红池坝上品风景(下)丨搭上产业发展的快车 激活了沉睡的土地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0-04-03 06:30

点击阅读专题

核心提示:

巫溪红池坝,是重庆闻名遐迩的景区;巫溪红池坝镇,却是市级深度贫困乡镇。

“穷根”不除,村民难过。从2017年开始,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市农业农村委扶贫集团对口帮扶红池坝镇,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根治贫困顽疾,贫穷落后的面貌正在改变。

即日起,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推出《巫溪红池坝上品风景》系列报道,从交通条件、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度解读贫困山乡的变迁。

巫溪红池坝上品风景(上)丨透过开满鲜花的大道 就像换了一个世界

巫溪红池坝上品风景(中)丨穿越田园牧歌的乡村 改变了原来的模样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3日6时30分讯(记者 周秋含 陈星 冉长军)蓝天白云下,逶迤群山云雾缭绕,沉睡一冬的茶树一夜醒来,鹅黄色的嫩芽紧赶慢赶地窜出枝头。

望着漫山茶树,红池坝镇银洞村党支部书记刘道山思绪万千,“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有了现在的模样。”

红池坝镇距离巫溪县城120公里,贫困发生率20.5%,村民困守青山受穷。

但红池坝镇也有独特的潜力,那就是靠近国家4A级景区红池坝。为此,红池坝镇提出“农旅融合、旅为龙头”的思路,进行“产业再造”。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红池坝镇粮经作物种植比由7:3调整至2:8,实现贫困户产业100%全覆盖。如今,这层叠交错的美丽背后,红池坝镇正迎来大好机遇。

茶农们正在采摘茶叶。红池坝镇供图 华龙网发

拾旧业 盘活“沉睡”资源

双手灵活翻转,谈笑间,片片翠嫩清香的茶叶持续不断地投放进面前的竹筐里。

走进红池坝镇银洞村的茶叶基地,到处都能看到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村民们采茶,忙得不亦乐乎。

“现在正值春茶开摘,行情也是一天一个价往上涨。”银洞村村民陈立涛家曾以种茶为生,小时候,父母采摘茶叶后,就由他背到周边乡镇去卖,每斤2-3元,一背篓可以换几十元,在那时属于大买卖。

红池坝镇(当时叫“中岗乡”)曾是川北产茶重镇,茶叶兴于唐宋,留下了“中岗茶叶走西乡”的历史口碑。

那些年,茶农进县城时都背着茶篓,买的东西就往篓里装,出手阔气,“背茶篓的来了”成了县城里的小商贩们最开心的事。

但种茶的手艺到了陈立涛这一代,却断了——由于当地茶叶以鲜销为主,卖茶的收入并不高,“产品太过于初级,又缺少稳定的经销渠道,很多茶园每年只采一道茶,甚至干脆荒着。不少村民砍了茶树改种玉米红薯。云雾山里的百姓贫穷依旧。”

几经思考,介于当地有着较长的种茶历史,加上地处高山,生态环境良好,种出来的茶叶品质不错。红池坝镇决定重拾荒废了20多年的茶叶产业。

虽是重拾“旧业”,红池坝镇却换了发展思路。

从茶园采摘回来的巫溪秀芽。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星 摄

按照“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产业发展定位,红池坝镇在茶园村、银洞村、中岗村等11个村发展茶叶产业,打造“中岗-茶园”茶旅融合发展区。并从提升茶叶标准化加工能力、提高附加值着手,全面推进茶产业的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

一时间,整土、育苗、栽苗……这片昔日的荒地一下子热闹起来,处处都是一片忙碌景象。两年时间,荒山就变了样。

红池坝镇累计新建标准化茶园5000亩,改造、移栽、嫁接低效茶园2600余亩,茶叶在地面积达7600余亩。2019年,红池坝镇茶叶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

如今,行走在基地,满山茶树随风摇曳,满眼都是碧绿,农户们穿梭其间忙个不停。这座曾经的荒山,现在正迸发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红池坝镇银洞村茶药融合基地。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星 摄

调结构 粮经比7:3变2:8

“小茶叶”也可做出产业扶贫“大文章”。

2017年,红池坝被列入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市农业农村委扶贫集团对口帮扶红池坝,大批利好政策和扶贫资源纷至沓来。

经过科学论证,市农业农村委专家、驻镇驻村扶贫工作队与镇党委、政府协同作战,规划了“321”的新型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生态蔬菜、中药材、茶叶3个特色效益种植产业,以及蜜蜂、山羊等2个特色效益养殖产业,同时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产业链。

思路既定,战果初现。

云集红池坝的各方扶贫力量随即沿着“路线图”展开协同作战,通过“长短结合”的战术路径,在需要长线产业投入的周期内,发展周期短的产业,比如在茶叶种植区内,试点示范“林草”“林蜜”混作,确保贫困户短期保收、持续增收。

目前,红池坝镇已形成“小规模、大集群”产业格局。先后建成茶山生态休闲农业园和茶山—九坪农旅融合示范片、渔沙南岸坪果蔬示范基地、中岗龙池坝茶蔬示范基地、银洞月亮台茶药示范基地、龙台金竹坪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着力实施 “小组团”发展。

数据显示,全镇粮经作物种植比由7:3调整至2:8,实现贫困户产业100%全覆盖。通过培育新型农业市场经营主体,红池坝镇引进市县龙头企业24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3个。

巫溪秀芽。巫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唐成见是红池坝镇茶山村贫困户,在他的印象中,曾经的茶山村,就是一块“贫瘠之地”,苞谷、洋芋、红苕是茶山村的“三大坨”,大片土地荒废,地里杂草丛生,种菜喂猪,累死累活,一年才挣万余元。

真正让他看到希望,并扭转困境的恰是“外援”。

去年,村里从重庆主城“请”来业主,流转土地种李树,间种辣椒。

唐成见把自家的地流转了出去,还从业主方返包了40亩土地,由他们提供种子肥料和技术,他则负责出工出力,最后业主以“保底价”收购。

一年下来,唐成见除掉开支,靠种辣椒净赚2万余元。

“比自己单干强,不需要承担风险,不仅有土地租金,务工还有工资,年底还有分红。”唐成见说,昔日荒地变为了聚宝盆,干劲也更足了。

巫溪秀芽采用传统工艺:杀青、揉捻、提毫,每一步都做得十分精细。红池坝镇供图 华龙网发

新蓝图 农旅融合谱新篇

按照规划,产业发展起来只是第一步,用农旅融合的新思路打造出更大的惠民“蛋糕”才是根本。

“在原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将沿途茶叶基地建设成旅游景点,打造成集茶文化、观光、体验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带。进而通过实施茶旅融合的方式,把茶区变景区,辐射带动周边全域旅游发展,让茶山成为乡村旅游的好去处。”这样的规划,巫溪县副县长、红池坝镇党委书记王仕杰心里再明确不过。

目前,渔沙村建立了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 “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棚每亩产生效益4500元,这里还成了镇上不少居民的“开心农场”。

龙台村通过“群众自筹、政府注资”方式,成立龙台金竹专业合作社,负责经营乡村旅游民宿、竹木加工扶贫车间,并建立完善“群众按比例分红+务工收入、政府投入部分按6%保底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壮大村社集体经济。

红池坝镇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旅游饭,民宿也开进了村里。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陈星 摄

茶山村深化“微田园”特色,打造康养民宿度假区。建设400亩生态效益农业园,370亩茶叶标准化种植基地,430亩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真正做到了,春—品茶赏花,夏—避暑摘果,秋—收药采蜜,冬—民俗戏雪的四季农旅融合发展格局。

……

近年来,红池坝镇发挥紧邻红池坝4A景区的优势,坚持实施“农为基础、旅为龙头”,把产业发展置于红池坝大景区的背景之下,红池坝镇发挥本地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通过产业的接二连三,实现生产、生态和生活的同步发展。

目前,红池坝镇基本构建起“春品茶赏花、夏避暑摘果、秋收药采蜜、冬民俗戏雪”的四季农旅融合格局。让茶园、果园、农舍和景观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产品与服务同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进,实现由过去单一种茶到茶旅融合发展的转变。

从艰难求饱的“生存”,到喜乐常在的“生活”,“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让村民们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艰辛求温饱的历史。

未来的红池坝镇,春暖时节可以徜徉茶园阡陌,品云中秀芽,看李白桃红;酷暑季节可以白天沐徐徐凉风,观云卷云舒,晚上栖悬崖酒店,摘明月星辰;隆冬严寒,也可以游峡谷奇观,赏林海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