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大悟之声”如何让新冠肺炎病人“大彻大悟”?——来自孝感抗疫一线的心理干预报道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0-03-06 11:27

罗庆华正在进行播音。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赵紫东 摄

3月5日11点,在孝感大悟县中医院新冠肺炎隔离病区内,以往只放音乐的广播传出了两位治愈患者的故事。

这一变化,引起了一些细心患者的注意。他们在床上,由躺转坐,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广播里陌生声音的讲述中;有些患者为了听得更清楚一些,甚至站到了喇叭下。

相似的病情经历,相同的治疗感受,让还在院治疗的一些患者似乎找到了“知心人”,藏在心中一些疑问似乎得到了疏解——“原来自认为‘不正常’其实是正常的,这个疾病也是需要一定时间和耐心才能治好的。”

治愈新冠肺炎的信心,就这样在病患心间集聚、增强。

关心病人心理康复,“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的行动正在进行。

多数病患曾焦虑、失眠

郭敏是大悟县中医院感染二病区的护士长。在她管理的病区,高峰期间收治了五十余名新冠肺炎病人。面对疾病,大部分患者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但郭敏发现,还是有三四位患者在“破罐破摔”。

病区7床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就是“破罐破摔”的代表。“不吃饭、烦躁、拒绝交流,甚至扯掉无创呼吸机面罩。” 郭敏心里疑惑,明明就有很大治愈希望的老大爷,为何不愿意配合治疗?

郭敏提醒同事们要注重对病人的心理护理。随后,护士们的一项摸底调查发现,病区内的患者近半数的都存在轻度焦虑、失眠的状况。

“一些心理调适能力强的患者,他们的焦虑随着身体的好转自然消失了。” 郭敏说,一些容易钻牛角尖的患者,没有立马见到疗效或者因为别的原因,就陷入一个否定的循环中。“牛角尖越钻越深,就逐渐丧失了治疗信心。”

“用患者的心疗愈患者”

重庆赴孝感支援队巡回医疗队心理专家组组长罗庆华是重医附一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作为心理专业医生,患者的焦虑情绪在他意料之中。

来到孝感后,罗庆华和同事们立马着手心理干预,并为他们的项目取了一个名字——“火炬计划”。

“其实这个项目很简单,就是用患者的心来疗愈患者。” 罗庆华说,治愈者的痊愈喜悦、治疗中的感受和体会就是火炬的“火种”。治愈者用口述的方式把“火种”传递给在院患者,让正在治疗的患者认识到曾经以为是负面的想法或者身体反应其实是治愈疾病的必经阶段,修正对疾病的认知,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目前罗庆华已经收集了18位治愈患者的“火种”。他认为,随着“火种”收集得越多,在院患者就越容易找到和自身相似的经历,更容易取得心理认同。

“大悟之声”开播后 有病人“大悟”

罗庆华(右)和阳慧萍正在“大悟之声”首期节目上作自我介绍。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赵紫东 摄

在大悟县中医院的广播机房里,罗庆华和大悟县中医院护理部主任阳慧萍两个人站着完成了“火炬计划”的首秀,他们为这个临时电台取名“大悟之声”。

阳慧萍用方言为“大悟之声”开场,罗庆华表明自己重庆医疗队员身份后,没有过多寒暄,便开始播放两个治愈者的故事。

“火种”就这样潜入在院患者心田。这次讲述的两个治愈者故事不长,平均在8分钟左右。在故事中,患者们讲述了自己的发病症状、住院时间、身体最难受的程度和当时的心态及调整方法、对在院患者的忠告和对医护人员想说的话。

罗庆华解释,治愈者讲述中涉及的提问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在层层递进中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进而学会调整身心的方法,最后感受到希望。“我们不仅仅想让患者感到希望,还想让长时间战斗的医护人员找到职业上获得感。”罗庆华说。

“大悟之声”播出完毕后,记者通过视频电话的方式采访了两位隔离区的患者。

38床的患者李先生经历过“气切插管”,病情一度危重。值得庆幸的是,三十多岁的他病情好转,已经拔管。一心想好得更快的他,自觉得恢复得慢了,常常晚上睡不着觉。虽然医护人员多次做思想工作,但还是没有缓解。

“听到广播里的故事,我才放下心里的石头。” 李先生说,医生护士查房也劝慰过,但他觉得只是例行安慰而已。现在有真实例子,他宽心了。

26床邓阿姨也同样存在焦虑症状。她在出院检查时,遇到了第二次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情况。当听到广播里治愈者接受了四次病毒核酸检测才出院的故事,她对自己的检查结果也没有那么耿耿于怀了,决定继续配合治疗,争取早日达标出院。

罗庆华说,“大悟之声”属于由点及面式的心理干预,适合心理亚健康的患者;对于更严重的患者,他和团队将适时开展一对一的心理面谈疏导,让病人能够正确面对疾病,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重报集团孝感报道组记者 赵紫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