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原因致重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上升快 市疾控中心专家称:做好个人防护是关键
重庆日报
2020-01-27 07:37
听新闻

重庆日报讯 (记者 李珩)1月26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唐文革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称,目前输入性病例不断被发现对疫情防控总体是有利的,有助于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有效遏制疫情传播。虽然形势严峻,但市民也不必过度恐慌。

据了解,自1月21日我市确诊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以来,截至1月25日24时,全市累计确诊病例75例,涉及24个区县。

唐文革分析说,近期我市病例上升较快,主要原因有4个方面:一是地域邻近、人员流动频繁导致病例输入多。重庆与武汉往来密切、交通便利,武汉来渝人员和到武汉打工返乡人员多。根据健康时报百度地图迁徙1月10日至23日追踪监测,从武汉流往外省人群中,重庆市流入人数居全国第2位。此部分群体多为农民工,多在人群聚集的场所工作(如农贸市场、餐饮服务业、建筑工地),居住条件有限、接触人员复杂、防护意识较弱,感染几率较高,导致病例输入较多。据统计,目前全市确诊病例中90%明确为武汉输入性病例。

二是春运高峰、返乡人员陡增导致病例输入集中。当前正值春运高峰,武汉返乡人员集中涌现,据有关方面统计,近期已达21万人次;其中有很多是已出现症状的患者,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5例中,有部分患者是在来渝前就已经发病;另外,由于该病发病前有一定潜伏期,据目前数据,新型冠状病毒的平均潜伏期约7天,最长14天,大量人员的涌入导致潜在病例集中输入。

三是监测力度加大使得病例发现更及时。1月14日国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相关防控工作后,重庆立即启动了医务人员培训,紧急配备有关检测试剂,加强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设置,强化健康知识宣传,群众就医意识不断增强,医疗机构监测敏感度提升,大量有武汉来往史的、有密切接触史的人群被及时监测发现。

四是诊断报告程序的简化使得病例确诊更快。根据国家防控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我市公布首例病例后,进一步规范疫情报告制度,依法依规下放区县认定权限,简化诊断报告程序(区县首例确诊病例先由区县疾控机构检测,再由市疾控中心复核即可认定;后续确诊病例由三甲医院、区县疾控机构检测,并经临床专家确诊后即可认定),提高了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和灵敏度,这样也利于及早采取应对措施,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因此,区县上报的确诊病例数快速增长。

据市疾控中心分析研判认为,重庆疫情态势与全国多数省市一致,防控形势严峻。一是输入性病例将继续呈快速上升趋势。病例分布已覆盖大多数区县,随着下一步网格化主动搜索力度加大,诊断报告更加灵敏快捷,潜伏期感染者逐渐发病,未来一段时间输入性病例将继续呈快速上升趋势。二是本地病例逐渐增多。随着疫情进展,与输入的已发病患者及潜伏期感染者密切接触的二代病例已经出现(近期部分区县已出现武汉输入病例感染家庭成员),后期此部分病例可能会逐渐增多。三是后期疫情发生风险依然较高。随着假期后春运第二波人流高峰出现,外出度假旅游回渝人员增多,学校开学等因素,人群聚集的情况再次出现,加之病毒变异等,疫情防控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虽然形势严峻,但是我们也不必过度恐慌,全市已经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疫情将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唐文革建议广大市民:一是做好个人防护,不要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去,不要组织参加各类聚会,远离野生动物市场。如要外出一定要戴口罩,注意洗手,不用手揉眼睛抠鼻子。当前也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万一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不用恐慌,请带好口罩,到当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

二是主动告知,保护自身和家人健康。武汉返渝人员,要主动告知当地社区干部和基层医务人员,配合社区干部和医生安排,尽量减少与其他人接触的机会,保护家人和公众健康,要按照医生指导从返渝第二天开始医学观察14天,每日监测体温,当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时,立即带好口罩,到当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主动告知医生从武汉返回的时间以及出现症状以来密切接触的人员。

三是主动配合隔离。对传染病的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实施隔离医学观察是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也是为了保护个人和公众健康。一旦被卫生健康部门确定为密切接触者或可疑暴露者,大家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医学观察工作,严格防护措施,不要和他人接触,一旦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时,立即告知医生,听从安排,转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