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重庆市美丽乡村文艺秀”系列报道】穷村“蝶变”记——綦江中坝村的脱贫“四十四字诀”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0-01-18 16:00
听新闻

点击上方图片观看H5

1月14日,綦江区三角镇中坝村。

喜庆的大红灯笼,挂满了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外墙,门框上张贴上着新写的春联和“福”字。

数十张方桌成齐整方阵,挤满了便民服务中心门前200多平方米的院坝。

一座美丽乡村田园风造型的舞台,在院坝里赫然耸立。

舞台前,两排象征丰收的箩筐里,堆满了当地土产的水晶萝卜、红苕、南瓜和玉米。

……

这天的中坝村,和往常好像不一样。

目光回到舞台。

只见台上耸立的田园风喷绘背景板上,“‘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暨重庆市美丽乡村文艺秀走进綦江中坝村”两行大字格外耀眼。

在这个隆冬的下午,中坝村父老乡亲涌入院坝,围坐在方桌周围,只为欣赏这样一场混合着泥土芳香的文艺秀。

作为一个以“舞台是农村、主体是农民、传播是网络”为特色的重庆乡村文化振兴网络大IP,这场“秀”之所以选择中坝村,是因为这个市级贫困村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全村44户、137名贫困户,全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并在2019年全部脱贫。

中坝村是怎么做到的?

因为这个位于天台山之巅的偏僻穷村,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脱贫攻坚“秘诀”。

用中坝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龙俊才的话来说,这个“秘诀”可以概括为四十四个字——

“秘诀”一·强基建 打通发展“任督二脉”

——“要致富,先修路”。不断流动、聚集和配置的发展要素,是任何地区、行业发展所必须的“血液”。而健全的基础设施,就是让“血液”奔涌的“血脉”。


提起中坝村,就不得不提到村里的“脱贫攻坚黄金档”。

这对老少搭档是一男一女,都是村里的第一书记。

女的名叫钟萍方,来自綦江区文旅委。

2018年8月,钟萍方接受区委组织部委派,来到了中坝村。一进村,她立即开始入户走访,摸清了当地村情村貌、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也明确了村里的发展“短板”和潜力。

钟萍方前期进行的大量工作,为“搭档”到来后携手攻坚创造了条件。

2019年3月,“搭档”来了。

这位新来的第一书记名叫龙俊才,是重庆市城投公租房有限公司党总支委员、副总经理。

2019年初,他接受市委组织部安排,来到中坝村就任第一书记,全面助力当地村脱贫攻坚。

临行前,城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明找他谈话:“中坝是市级贫困村,和你平时的工作比起来,难度不小、差异很大——但是我们整个集团都会支持你,你不是一个人去战斗,集团是你的坚强后盾!”

闻言,龙俊才使劲点了点头:“我一定给集团增光添彩,绝不会添乱抹黑!”

第二天,在城投集团全体同仁支持下,龙俊才提起行囊、履新中坝。

一进村,龙俊才便和钟萍方一起入户调研,很快熟悉了村情村貌。

“村里的基础设施、基层党建、产业布局、乡村治理都存在不少‘短板’。”龙俊才说。

困难重重,中坝村必须找到突破口。

作为本土国有基础设施投资平台——城投集团的管理人员,龙俊才和钟萍方一合计,决定将突破口锁定在基础建设上。

“村里路不通、道不平,真正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要想富,先修路,硬件基础不牢,发展就无从谈起。”龙俊才说。

说干就干。

履新之后,龙俊才和钟萍方开始四方奔走,争取綦江区相关部门和三角镇及城投集团相关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19年3月,总投资1000余万元、6.5公里长、6.5米宽的乐中路柏油路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目前,该项工程已经完成水稳层铺设,预计2020年2月将完成草油路铺设。

2019年底,在綦江区交委支持下,4条连通中坝村各村民小组、总投资900多万元、总长12公里的水泥公路建成投用,实现了中坝村“组组通硬化路”的目标。

同期完成的,还有若干条总长12公里、宽1米的人行便道。

与此同时,重庆市城投集团及旗下公租房公司也出资24万元,为中坝村援建了太阳能路灯,结束了进村主干道沿线2公里“黑灯瞎火”的历史;随后,城投集团再次发力,又发动相关企业捐赠了69万元,为当地12公里长的通组公路安装了248盏太阳能路灯,解决了中坝通组公路全程照明问题。

……

在“黄金搭档”和村“两委”的奔忙中,中坝村脱贫攻坚的“血脉”逐渐畅通。

对于龙俊才和钟萍方来说,解决了“硬件”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秘诀”二·重党建 集结脱贫“尖兵梯队”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脱贫地区要脱贫致富,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绝对是“第一动力”。


“桌子歪了,要和前面的对齐!”

“条凳摆错了,换个方向!”

……

1月14日上午,乡村文艺秀活动现场,一位穿着朴素的青年男子正东奔西跑,协助工作人员准备会场。

只见他熟络地和正在布置现场的村民沟通,还频频亲自动手、和乡亲们一起干。

这个勤快的男人,就是中坝村党总支书记刘永国。

刘永国是土生土长的中坝人。1999年,19岁的刘永国入伍,在部队期间顺利入党,退伍后自考了北京大学法律专业。2004年学成后,他就一直在外务工。

2010年,刘永国在重庆主城办起企业,主营农耕机油箱修理。

9年后,生意顺风顺水的刘永国,突然接到了一份“英雄帖”——老家中坝邀请他回乡。

“村‘两委’班子年岁偏大、学历和能力偏低,是影响脱贫攻坚成效的另一大‘短板’。因此,在区委组织部和镇党委、政府支持下,我们希望吸引外出‘能人’返乡,配强村‘两委’班子,优化村党员队伍结构。”钟萍方说。

在这样的战术理念指导下,“黄金档”和村“两委”的干部们开始到处物色“能人”,一发现合适的,立即想方设法吸引回村。

2019年6月,在三角镇党委副书记黄昌平的大力支持下,刘永国决定回乡发展。回乡后,他很快担任了村党总支书记,成为“黄金搭档”的得力战友。

上任后,刘永国立即进入了工作角色——通过积极协调,他和村委会主任张毓兵、中治专干蒋明兵一起组成“两个尖兵梯队”,推动了塔河水库中坝村供水水站建设,成功解决了困扰中坝多年的饮水难问题。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刘永国回乡后发生的事,绝好地证明了这句话。

而在中坝村,回乡助推脱贫攻坚的远不止他一个——2019年,在龙俊才和钟萍方牵线下,中坝村“两委”结构得到了迅速优化,动员引进赵昌辉、臧洪等多名年轻人才返乡发展,作村本土人才。

在綦江区三角镇政府和城投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又将废弃今十年的陈山小学旧址改建成了村便民服务中心,建强了组织活动和服务阵地。


“秘诀”三·兴产业 激活致富“强力引擎”

——发展产业项目,激发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再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无形之手”的力量直接作用到贫困群众身上——这是助推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关键节点。


之前提到的蒋明伦,曾经是村里有名的“苦人儿”。

2015年,蒋明伦父亲被查出患有癌症,而母亲年老体病,行动一直不便。他哥哥去世后,留下两个女儿由他抚养——生活的负担全落在了他肩上。

当年,蒋明伦被列为建卡贫困户,成为帮扶对象。

如今,他不仅脱了贫还成了村里的“红人”。

在龙俊才、钟萍方以及村“两委”帮助下,他开荒十多亩土地,开始种植生态蔬菜。初尝胜果之后,他又把菜园子从原先的十余亩扩大到二十多亩,种上了水稻、蔬菜、李子,当年获得政策资金补助将近2万元,城投集团捐助1.8万元,产业的收益更是丰厚。

同时,考虑到蒋明伦有养猪经验,龙俊才和钟萍方又发动他向生猪养殖“跨界”——2019年,蒋明伦再次扩大产业规模,发展了10余亩生态蔬菜、10余亩有机水稻、4亩生态鱼塘,还养了27头土猪和160余只家禽,总收入达10余万元。因为努力发展产业,他得到产业扶贫政策补助3万元。

如今,在蒋明伦家的大门上,“脱贫致富光荣户”“产业脱贫光荣户”两块奖牌格外耀眼。

不仅自己脱了贫,他也开始在农忙时招乡亲们帮忙,提供了不少增收机会。

蒋明伦命运的“蝶变”,既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这只“有形之手”的加持,也离不开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推动。

而通过引进项目,充分激发“无形之手”的力量,从而培育起帮助群众持续增收的产业体系——这是“黄金搭档”和村“两委”的又一个努力方向。

为此,龙俊才、钟萍方和村“两委”的同事们几经谋划,制定了“特色效益农业+生态旅游”的产业发展方针。

2019年4月,中坝村正式引进雷竹产业项目,作为效益农业着力点。

该项目面积达1000亩,覆盖6个组,吸引村民以土地入股,预计3年后投产,届时将以产值进行分红。

“农业项目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因为雷竹项目要三年才见效,起初村民们都不愿栽。”龙俊才说。

怎么办?

城投集团再次来援——投入帮扶产业发展资金30万元,按照300元/亩的价格向群众支付保底收入,打消了群众顾虑。

目前,中坝村雷竹及生态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1500亩。

而这些项目的成长,也吹响了中坝村迈向生态旅游迈进的号角。

于是,中坝村瞅准机会,将“百凤园”项目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突破口。

“百凤园”是一座主营珍禽养殖的特色养殖基地。2018年4月,“百凤园”正式成立。园主叶光辉和几名合伙人投资近300万元,流转了120亩撂荒土地,在这里养殖了包括珍珠鸡、贵妃鸡、芦花鸡、野山鸡、白孔雀、蓝孔雀、大雁鹅在内的20余种珍禽,极具观赏价值,目前养殖规模已达10000只。

“中坝村毗邻市级旅游度假区横山,而这个珍禽养殖园,就是中坝依托景区吸引客源,促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的‘试验田’。”钟萍方说。

目前,“百凤园”发展迅猛稳健,渐成气候。

随着一个个项目破土,中坝村扶贫产业体系也初具雏形。


“秘诀”四·善治理 提振致富“精神红利”

——扶贫先扶“志”与“智”,帮扶要帮“心”与“情”。村容村貌、乡风家风、群众素质以及精气神……是否具备这些“软实力”,同样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硬指标”。


1月14日下午,文艺秀活动现场,由当地村民自编自演的“三句半”节目登上舞台——

“震天锣鼓敲三遍,各位乡亲这里看,脱贫攻坚奔小康——期盼!”

“乡村振兴大家干,村规民约谈一谈,大家制订人人守——点赞!”

……

这个极具“土”味的节目,说的正是中坝村的村规民约。

台上,乡亲们熟悉的“群众演员”卖力表演。

台下,观众被耳熟能详的内容和生动幽默的演绎逗得笑声连连。

节目演绎的村规民约,由龙俊才创作改编成顺口溜,并制作成宣传海报张贴在每家每户门前。

而这,仅仅是中坝村推动乡村治理的一个“小动作”。

为凝聚全村脱贫攻坚合力,龙俊才、钟萍方和村“两委”可费了不少心思。

总的来说,中坝村采取的是“软硬兼施”——

“软”,即策划推出一系列活动,不断凝心聚力、激发斗志。

2019年,中坝村制订了“月月有活动、天天有提高”的精神文明建设机制,依托青年节、建党纪念日、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紧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引导群众提振信心。

2019年10月国庆放假的第一天,中坝村便民服务中心开展了“我与我的祖国”“我与我的父母”,共庆国庆、共度重阳的活动,期间进行了模范爱亲的表彰,并设置了模范代表为自己父母洗脚,让前来参加的村民感动至深。

“硬”,即积极争取政策、夯实精神文明建设硬件基础。

2019年6月,中坝村乡村图书馆正式建成投用,重庆阳光慈善基金会捐赠3000册图书,重庆大学捐赠1000册图书。

“依托图书馆,村‘两委’不定期组织村民和留守儿童开展读书活动,以此来提升村民涵养。”龙俊才说,目前,图书馆已经有17名留守儿童办理了借书证,乡村图书馆已成为村民们娱乐学习的场所。

与此同时,矿石收藏家宋渝平也来到中坝村,开起了一家矿石博物馆,取名“石头屋”。这家博物馆陈列了近200个品种、600多件矿物标本。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深受当地村民喜爱。

不仅如此,2019年,中坝村还制定了“2019—2049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提出“到2049年计划培养500名大学生”的宏大目标,并通过争取社会资金、发动群众捐资,设立了奖学金,对本村考上研究生、大学、高中、初中以及职高的学生发放300—3000元不等的现金奖励,以此培根溯源,拓展地方发展“人才池”。2019年奖励24名学生,发放奖学金26700元,其中村民自发募集奖学金近2万元。

……

在这样的“软”“硬”兼施下,中坝村乡村日益和谐、群众对脱贫攻坚的信心更加高涨。

1月14日下午4点,文艺秀演出进入尾声。

天空忽然飘起了小雨。

飘飞冷雨中,乡亲们一边烤着炭盆,一边继续乐呵呵地看节目。

盯着大伙的笑容,龙俊才忽然问身旁的钟萍方:“明年,咱们村能‘秀’的成绩应该会更多吧?”

闻言,钟萍方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

言罢,这对“黄金搭档”相视一笑。

文/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首席记者 陈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