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兴渝·城市英雄|王时龙:35年围着齿轮转 转出世界一流水平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0-01-04 19:10
听新闻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4日19时讯(记者 王庆炼)齿轮,在大多数人眼里是冰冷的、笨拙的,但重庆大学副校长王时龙却35年围着齿轮转,赋予齿轮温度和“技术”,转出世界一流水平。

他研究出的齿轮助力城市产业发展、品质提升,赋予重庆以温度;他研究出的齿轮助力国家工业振兴,提升航母等“国之重器”的核心竞争力,赋予社会以温度。

王时龙如何与齿轮结缘?35年里有哪些重要研究?

今(4)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带你走进王时龙的齿轮“王国”。

王时龙将“小齿轮”转出“高水平”。重庆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误打误撞 结下齿轮“不了情”

53岁的王时龙是重庆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爱笑,健谈,这是王时龙给人的第一印象。每当跟人提及自己的研究领域,外行人不仅打个冷颤:齿轮,好冷。

齿轮虽冷,但王时龙陪伴它们35年,赋予它们温度。

谈起与齿轮的结缘,却是一场误打误撞的志愿填报。

“那时候是先填写志愿,再参加考试。” 1984年,王时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位于重庆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

“那时我在想,工艺,可能就是工艺品,和艺术相关吧,有机械,有艺术,我喜欢的领域都体现在这个专业中了,完美。”中学时代的王时龙,是个物理学霸,也喜欢画画。

谈起35年前高考填报志愿时,他笑着说,哪知道,自己进到校园才发现“被骗”了,工艺并不是自己所理解的艺术,工艺事实上叫方法,“也没什么机会画素描画,画的就是机械制图,和艺术貌似沾不上好大的边儿”。

因为一场误打误撞的志愿填报,王时龙便在重庆大学与齿轮结下不解之缘,开启人生的齿轮之旅。

王时龙与同行交流探讨机械问题。重庆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硬磕”齿轮 护航“国之重器”

齿轮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装备中,不同性能的齿轮,决定装备的能力和寿命。尤其在航空、风电等高端装备的特殊服役环境,对复杂曲面动力传动零部件提出了高性能要求。

“大型风电的齿轮直径大的可以达到2米或者3米,这么大的齿轮加工出来,必须要用大的机床。”王时龙介绍,当时我们国家没有这样的大规格齿轮加工机床,一旦国外对我们“卡脖子”,我们的航母、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等传动系统出现故障,没办法维修,很可能就变成一堆“废铁”,更不可能制造新的大型装备了。

于是,重庆大学联合重庆机床集团、重庆齿轮箱有限公司、重庆綦江齿轮有限公司等齿轮行业领军企业,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支持下,王时龙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发明研制了复杂修形齿轮精密数控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为大型风电、航母等“国之重器”关键部件的齿轮制造保驾护航。

“历时三年,研发成功全数控高效大型滚齿机,该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同时产品精度更高,达到6级精度,无论是航母还是大型风电,提升平稳性可靠性就更有保障。”王时龙团队的研发成果打破了国外高端制齿机床垄断,满足了航母、汽车、大型风电等国家重大需求。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90%以上水面舰艇齿轮加工,也为汽车变速箱的批量国产化提供了保障。

据了解,该成果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时龙时常活跃在一线车间。重庆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深耕机械 打破技术壁垒

作为一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学术带头人,王时龙在机械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这些年来,他先后担任国家863先进制造领域主题专家、“数控一代”总体专家组专家,网络化协同制造及智能工厂总体专家组专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获权发明专利30多项。

30岁那年,王时龙成为国家863/CIMS科技计划最年轻的课题负责人,其研究成果“基于DNC软插件技术集成化生产管理系统”获得1999年重庆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在大多数人看来,齿轮、机械是冰冷的,科研工作是枯燥乏味的,不过,在王时龙的眼里,这一切都充满挑战,每天都新鲜有趣,充满了激情。

“过去大型齿轮加工机床,进口大约800万元一台,现在我们研发出来了,进口价格降到600万元,甚至更低。当某一天别人不给咱们供货的时候,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没关系,我们有。”王时龙带领团队发明的复杂修形齿轮精密数控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突破国外专利壁垒,提升了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底气、保障了国家工业安全。

除攻克了复杂修形齿轮精密制造难题,王时龙团队还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不锈钢组件剪切机科研试验平台,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核废料安全处理以及核燃料增值循环提供保障;攻克了自动武器等关键复位零件多股螺旋弹簧的设计、制造和检测核心技术,为我国重大专用设备提供了技术支撑,获得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对重庆而言,汽车是支柱产业,齿轮作为汽车变速箱的核心零部件,在汽车产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同时,重庆是国内重要齿轮传动产业基地,产业集中度高,规模大。

但长期以来,国产齿轮加工装备保证了手动挡变速箱以及低端自动变速箱齿轮的加工,还不能满足重庆市齿轮产业向高精度和高速干切方面的转型发展。

发现这个难点后,王时龙团队与重庆机床集团合作,自主创新,研制了高精度数控磨齿机床、高速干切滚齿机床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速干切滚齿机床市场占有率50%以上,突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实现了重庆市齿轮加工装备及齿轮传动产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助力重庆高质量发展。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王时龙赋予冰冷的机械以温度,以实际行动抒写大国情怀。

王时龙查看齿轮情况。重庆大学供图 华龙网发

教导学生 善用“钓鱼竿”

2018年,王时龙团队一年内斩获两个国家级奖项,除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外,因“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跨界协同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的显著成果,该团队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年,时任重庆大学机械学院院长的王时龙便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深入推动学院教学改革。

多年来,王时龙领衔团队根据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需求,就如何提高机械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深入研究,重构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构建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跨界协同培养体系。

目前,该体系在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全面实施。应用实施与推广效果良好,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对于培养学生,王时龙有一套自己的“钓鱼竿”理论,在他看来,老师有三类,一类是“把自己钓起来的鱼”送给学生吃的老师,即把现有的书本知识原原本本教给学生;一类是“把鱼竿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钓鱼”的老师,即传授学习方法给学生;还有一类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钓鱼竿”的老师,即不仅要传授学习方法,还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更多的学习方法。

“我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找钓鱼竿的这类老师,可能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我更严厉,还有些偷懒的嫌疑,但是学生一旦学会自己去找‘钓鱼竿’后,不管是在学习还是今后的工作中,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会强很多。”

深耕十年,终结硕果。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王时龙团队研究构建的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跨界协同培养体系获得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团队培养了大量优秀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学生分布在全球各地就业和深造。为国家和重庆市、为沙坪坝区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机械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