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情满三峡④|非遗传承:峡江历史针线藏 美好生活“绣”出来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19-12-13 06:00
听新闻

工人们正在聚精会神的刺绣。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尹建红摄

编者按

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发出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号召——自此,全国16个省(直辖市)、7个大城市与三峡重庆库区结下浓厚情谊。

2009年,三峡库区百万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如期完成,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工作全面转入促进移民安稳致富新阶段。党中央在作出开展三峡后续规划工作的同时,号召全国继续对口支援三峡库区。

在各省市倾情援助下,安排移民生产生活、建设新城新镇、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基础设施……库区聚焦“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总目标,走出了一条“帮基本、扶重点、重智力”的发展新路,库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即日起,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推出《对口支援·情满三峡》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相关新闻:

对口支援·情满三峡①|移民学校:环境育人显特色 校园文化结硕果

对口支援·情满三峡②|涪陵睦和:一年四季花果香 移民村里气象新

对口支援·情满三峡③|交通蝶变:过江小时变分钟 库区天堑变通途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13日6时讯(首席记者 黄宇)每个工作日的9点,万州区三峡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临时厂房内,10多名绣娘就会整齐地坐在锦布前,一针一线,一上一下,开启一天的工作。

她们手中绣的三峡绣,系蜀绣的一大分支。蜀绣又名“川绣”,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蜀绣与苏绣、湘绣和粤绣一起,被确定为中国的四大名绣。

等待装裱的“三峡绣”产品。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尹建红摄

2006年,蜀绣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蜀绣的一个分支,万州的三峡绣除了扬其所长,还兼容了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的某些针法,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术,又富有三峡特色的文化内涵。

说起三峡绣的传承,就离不开手工艺品公司的掌舵人,黑龙江人史磊。

1999年,26岁的史磊响应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号召,跟随丈夫从黑龙江齐齐哈尔来到重庆万州。彼时,她只是2岁孩子的母亲,丈夫则在万州开办了建材企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史磊接触到三峡绣。“和北方刺绣不同,当时这里的妇女绣鞋垫时会放笋壳,而且针法巧妙。”史磊说,“这样好看的刺绣让人眼前一亮,爱不释手。却没有被推入市场。”

仔细一打听,史磊心里一沉。随着三峡移民搬迁,不少掌握刺绣技艺的库区人渐渐地就散了,刺绣市场也随之萧条,年轻人更不愿拿起绣花针。

“再这样下去三峡刺绣就断档了!”史磊急了。

2005年,史磊和两位好姐妹合伙,创办了手工艺品公司,召集老手艺人,培训刺绣工人,抢救陷入困境的三峡刺绣。

她大胆提出“三峡绣”新概念,在挖掘传承传统刺绣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它们和现在生活艺术相结合,注重实用性,一举打开了市场。“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卖鞋垫,肯定行不通,刺绣也得高端时尚起来,走入家庭。”史磊说。

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史磊还想着,要让更多人学会三峡绣,带动大家增收致富。

在渝东北乡镇,男人一般外出务工,妇女在家留守。她们虽有很强的就业意愿,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就近就业的机会。史磊主动对重庆万州城市下岗职工、库区搬迁移民、农村贫困人口、少数民族群众和残障女性开展刺绣技能培训,帮助她们开启新生活。

“我们提供了三种就业方式:居家足不出户就业:把材料拿回家里上班;公司城里就业:孩子在城里读书的可调到万州城区企业上班;就近乡镇就业:扶贫车间上班。”史磊说。

而今,史磊组建的产品研发设计团队再出新成果,将单一的产品扩大到服饰、配饰、艺术装饰等领域,并在各地开拓推广市场。明年起,公司将以每年3-5家经销商的扩张速度布局到全国。

“在万州,有一批像史磊这样来自对口支援省市的企业,他们来到库区落户发展,既解决了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又带动了本地就业。”万州区水利局副局长邓小华说。随着越来越多像史磊这样的创业者“请进来”,在对口支援省市和受援区县的共同努力下,重庆库区产业发展正在从过去单纯的“输血式”走向互惠双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