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妇幼健康水平提高 由"保生存"转向"促发展"
光明日报
2019-10-14 06:50

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一个国家的健康保障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可以从妇女和儿童身上看到。

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妇幼健康服务能力缺如,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缺医少药,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500/10万,婴儿死亡率高达200‰。新中国成立后,妇幼健康事业面貌焕然一新,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6.1‰。

从200‰到6.1‰,从1500/10万到18.3/10万,这是几何级的变化。每一次数据的下降和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的提升,背后都是妇幼健康服务网络的一次扩展和完善。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司长秦耕5月在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70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为支撑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

这个网络有多大?同样通过一组数据可以感受到。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妇幼保健机构3080家,妇产医院807家,儿童医院228家,从业人员近64万人,年门诊量4亿人次,年住院1379万人次,床位33.8万张,各类医疗机构中妇产科和儿科床位数持续增加,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主阵地更加稳固。

“基本上每个县都有一个妇幼保健机构,在县域内,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服务的重要资源。”秦耕说。

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服务质量也不断提高。我国加强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生殖保健和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努力为全体妇女儿童提供系统连续的妇幼健康服务,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服务公平性可及性不断增强,妇幼健康主要服务指标和结果指标在城乡间、地区间差距不断缩小。

“党的十八大以来,妇幼健康事业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秦耕表示,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标志着我国妇幼健康服务质量和可及性达到新水平,妇幼健康工作由“保生存”向“促发展”转变。

如何“促发展”?

推行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即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全力保障母婴安全。据了解,近两年我国结合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建设,现在全国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有3369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有3070个,发挥了最后的救治兜底作用。

开展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医疗保健服务。以《母子健康手册》应用为抓手,加强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有效衔接,努力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比如,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围绕儿童健康、妇女健康、围产医学、孕产妇及儿童区域急救、家庭健康与社区卫生服务指导等重点方向,逐步建立健全了适应区域卫生事业和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所需、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妇幼健康学科体系。

积极推动儿童早期发展均等化,促进儿童体格、心理、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落实三级防治措施,加强重点出生缺陷疾病监测和救治,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比如河南省免费开展预防出生缺陷“两筛”(孕产妇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每年投入近6亿元,连续3年将预防出生缺陷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列入全省重点民生实事,并逐年扩展服务项目,今年开始对筛查出的高风险孕妇实施免费产前诊断。

正如《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所言:70年来,中国在保障妇幼健康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中国妇女儿童的生存权、健康权和发展权得到了充分保障,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对于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妇女儿童群体的中国而言,全面保障妇幼健康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服务不充分等诸多挑战。国家卫健委表示,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出生缺陷、儿童重大疾病、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等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精准施策,补齐短板,预防和减少妇女儿童疾病发生,增进健康福祉,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本报记者 陈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