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引路人”重庆理工大学系列报道②郑建钟:思考和行动都在路上 他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19-05-20 09:46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20920分讯(蒲思静)如何上好一堂思政课?愈来愈多的教师开始探索新的思政课“打开方式”。有的在课堂上与学生谈人生,将道理融入生活;有的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在同龄人的对话中实现精神共鸣……这些不断创新的课堂,让不少人印象中“沉闷”的思政课开始“流行”起来。

在重庆理工大学,郑建钟也正在进行这样的探索。课堂上,拥有哲学、伦理学、历史学背景的他,以不同的专业角度与学生进行思想“碰撞”,为年轻学子传授理论知识,引航人生。同时,他也将思政课开到了教室之外,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装进“行囊”,在实践中“历练”一番。

郑建钟近照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学生思维“活”起来

“一个疯子把5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那个疯子在另一条电车轨道上也绑了1个人。这时,你怎么办?”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郑建钟向学生抛出了“电车之困”的难题。课堂上,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

“应该拉拉杆,拯救5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不道德行为的同谋。”

“那我选择不作为。”

“选择不作为的方式意味着见死不救,并且是能救而不救。”

“如果必须选择呢?”

……

课堂上,学生大都会选择电车冲向只有1个人的轨道。郑建钟解释说:“每种行为选择背后都有一种理论作支撑。放弃1个人救5个人是功利主义的态度,因为人们一般认为,5个人的生命价值总量要大于1个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讲的更多的是规范性伦理,但作为大学生的他们来说,只和学生讲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也是我要和学生讨论‘电车之困’的原因。”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学生时常会对书中的道德规范心存疑惑。“为什么我们不能推崇享乐主义?人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过得开心吗?”在引导学生抵制“享乐主义”时,一位同学不解地问。

面对这类爱提问、爱质疑的学生,郑建钟反而很高兴。他不怕学生质疑,就怕学生不思考。在面对学生的质疑时,他不回避、不遮掩,而是将理论融入学生生活,作他们思想的“引路人”。

“‘到了大学就很轻松了’,这是很多人在高中老师那里听到的‘善意谎言’。事实是这样吗?不是。现在大家依旧面临着升学、就业的压力。如果你真的在‘享乐’中‘轻松’度过4年,那么到了毕业,你会发现自己失去了很多。”

人生每个阶段都会有特定的任务要完成,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说完奋斗的青春,郑建钟将话题引到国家层面。“我们的祖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享乐主义’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为幸福人生奋斗,也要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奋斗。”

一些思政教师推崇教学的“创意”,但郑建钟并不认为这就是上好思政课的全部。“创新的教学方式能够抓住学生眼球,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有学理支撑。道理讲不通,就说服不了学生。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理论’活起来。”

郑建钟近照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教学空间“活”起来

不少思政教师面临着这样一种尴尬:“课讲得再好,也是空对空。”“学生脑子里装了很多‘道理’,他们应用到生活中的多吗?”郑建钟说,这样的尴尬背后,其实是理论和实践的互配问题。

面对这样的尴尬,郑建钟一方面在课堂上打牢学生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他也将思政课开到了教室之外。

每学期开学,郑建钟会为学生设定一个实践主题。学生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在主题框架内确定研究方向。

在得出具体调研成果后,他会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分享给大家。

“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也会不断犯错。”但郑建钟并不头疼。“学生就是在不断试错中成长的,理论如何正确运用,如何将理论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实施都需要学生多实践。”

当然,学生也会带给他很多惊喜。“有学生发现宿舍楼下的道路存在安全隐患,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后,他们找到学校基建科,最终合理解决了问题。”

除此之外,理工大学的思政课考试也不再是一张试卷,而是由理论知识考核、社会实践考核和平时成绩考核三部分构成。“这种评价模式充分体现了实践环节在考试考核中的重要地位,能够综合、准确、全面地反映大学生思政课理论学习的状况。”

课堂之外,郑建钟与学生亦师亦友。每逢中秋、端午节,他会主动邀请学生到家中过节。有学生遇到困惑或难题,他会为第一时间解惑答疑,加油打气。他说:“课堂上,我和学生是师生关系,课堂外我们更似朋友,互相给予宽慰与支持。”

郑建钟近照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人物简介:

郑建钟,福建政和人,历史学博士(中国思想史),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总支宣传委员、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及形势政策教研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学院教学督导组副组长。2016年进修于波兰华沙人文社科大学;201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师从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张岂之先生;2007年毕业于西南大学哲学系;2000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2015年创立重庆理工大学国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主要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工程伦理》、《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等课程;已在《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等期刊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在中国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著作《北宋仁学思想研究》,主持或参与编著多部;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