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和汉语让我们成了家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05-18 06:50

坦桑尼亚留学生王晓乐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汉语老师,架起中国和坦桑尼亚之间沟通的桥梁;喀麦隆留学生杜迪为了实现“让更多人领略汉语的魅力”这个目标,已经奋斗了9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沿线国家兴起汉语热。来自这些国家的青年留学中国,收获友谊,人生的轨迹也发生了改变。

学好汉语,回报自己的祖国

“全世界我也可以放弃,至少还有你,值得我去珍惜……”初夏的夜晚,浙江师范大学北山坡上传来悠扬的歌声,一场“草野音乐会”正在进行。

这场音乐会由浙江师范大学留学生乐队——“歌于途”举办,乐队成员为来自莫桑比克、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等国的留学生。乐队名“歌于途”也大有讲究——寓意着成员们在学习汉语的旅途中一路相伴、一路欢歌。

“《至少还有你》是我最喜欢的中文歌,歌词简单,但充满韵律美。”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夏婉是这首歌的主唱,目前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

“虽然语言不通,但是音乐和汉语学习让我们成了家人。”乐队队长、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音卡尔说。

“汽笛声是我童年的节奏,我的梦想就是去铁路尽头……”来自坦桑尼亚的留学生王晓乐,家住坦赞铁路旁。他用3个月时间填词谱曲创作出《坦赞铁路之歌》,道出了他对中国的感谢。

“我看到家乡通了铁路,也看到中国设计师帮助我们建起楼房,就连我使用的智能手机也产自中国。”王晓乐说。

王晓乐告诉笔者,已经尝试在坦桑尼亚的社交平台上发布汉语教学视频,以让更多的非洲同胞拥有学习中文的机会。

“根据我们的统计,浙师大半数以上留学生希望学好汉语,回报自己的祖国。”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院长、“一带一路”青年汉学家联盟发起人王辉说。

汉语带来新的机会

“在中国这5年,我常去义乌。”也门留学生、浙江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生穆德说。

据穆德介绍,随着中也两国贸易日趋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商到义乌采购商品,需要大量商务汉语人才,而他的本科专业正是商务汉语,因而有了用武之地。

这段经历也让他重新规划未来。在本科毕业后,穆德并未立即就业,而是选择留在浙江师范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

“去年3月,我到义乌一家贸易公司实习。当老板带着我去和客户谈生意时,项目负责人突然离开,而我只是个汉语翻译,无法满足客户‘马上完成一份项目分析报告’的要求。那时我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便萌生了继续学习的想法。”穆德说。

同穆德一样,曾就读于浙江师范大学的埃及留学生龙泰华和义乌也有着不解之缘。

11年前,龙泰华第一次走进义乌小商品市场,打算给家人买点礼物。在逛商场的过程中,他发现不少外商会遇到语言不通、对贸易环节规则不熟等困难,便想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义乌开展自己的事业。

2011年,龙泰华本科毕业,他一边在义乌一家贸易公司上班获取商贸经验,一边继续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半年后,龙泰华开了一家贸易商行,主要经营日用百货、五金制品、服装家具的批发等。

经过8年的发展,龙泰华的商行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进出口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埃及为主,辐射周边地区的生意版图。

在家乡播撒汉语种子

来自喀麦隆的杜迪是浙江师范大学2015届毕业生。2011年,他从喀麦隆马鲁阿大学毕业,成为第一批被喀麦隆中等教育部分配到中学教授汉语的本土教师之一。

杜迪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本土汉语教材缺乏,喀麦隆所有中学都只能使用《跟我学汉语》《快乐汉语》等通用教材。但这些教材并不完全适合喀麦隆当地的汉语教学状况,于是他决定自己动手编写教材。

2013年至2017年,杜迪在浙江师范大学、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和马鲁阿大学的帮助下,集多方之力,编撰完成了本土汉语系列教材《你好喀麦隆》,该教材成为喀麦隆唯一指定汉语教材。

如今,作为喀麦隆中等教育部汉语总督学,杜迪主要负责汉语教学政策规划、编写教学大纲等工作。

杜迪表示,让更多人领略汉语的魅力,传播中国文化是他的梦想,也是他未来努力的方向。

让更多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越南女孩裴玲从小就爱看中国古装剧,也因此动了到中国留学的念头。“2013年,热播电视剧《甄嬛传》中的‘惊鸿舞’令我惊艳,便决定到中国留学。”裴玲说。

幸运的是,裴玲申请到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如愿到浙江师范大学攻读社会工作硕士。

刚来中国的裴玲参加了“梦行浙江·传统舞蹈比赛”活动,并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训练。“虽然白天学习、晚上排练、每天的睡觉时间不到6小时,但我乐在其中。”裴玲说。

“感谢‘一带一路’倡议,让我有机会到中国留学,有机会亲近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让裴玲决定从社会工作专业转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我想做一名汉语教师,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