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 | 从技术工人到泥塑大师 他把泥巴“玩”成了非遗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19-05-14 07:35
听新闻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14日7时讯(首席记者 陈发源)戴红领巾的小男孩、等待业务的棒棒军、热闹的市集景致......这些用泥巴做成的泥塑作品,看似普通,却个个生动形象地还原了民间生活百态,而这些作品都出自一个人之手,那就是巴南区非遗刘氏泥塑传承人刘强。

2018年,刘氏泥塑正式列入重庆市巴南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刘强的坚持下,泥巴有了新的展示方式,57岁的他不但没有丢弃传统手艺,还在不断坚持传功授业。近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对刘强进行了专访,听他讲述自己的泥塑人生。

炼制泥塑半成品。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首席记者 陈发源 摄

40平米泥塑室 整齐摆列了上千件作品

5月10日下午,与刘强约好了采访时间,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驱车来到了童心小学,在即将到达受访点不远处便看到一位老人正四处张望,不时看看手机,看似非常焦急,记者拨通了刘强的电话,简单通话后确定他就是刘强。

“陈记者,没想到你那么快就到了,炼窑室里还在炼制作品,快,往里面请。”

初次照面,刘强身着一身棕色织布外套,或许是正在烧制作品,说话的语速略快,但依然透着一丝温和。在他的带领下,移步来到了炼窑室,只见他将半成品泥塑轻轻的送往电窑,手握泥塑的姿势就如同拿着挚爱的宝贝。

“因为这些泥塑都是半成品,泥土成型还不够牢固,稍不注意就会破碎,所以要轻拿轻放。”刘强细细道来,“今天你来时机很好,还能亲眼看看,一般很难见到炼制的场景。”

红砖外墙上粘贴了众多泥塑作品。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首席记者 陈发源 摄

随后,在刘强的带领下,来到了泥塑室。红砖砌成的外墙上,贴满了他的泥塑作品,形形色色,造型各异。推开门,环顾四周,木架倚靠墙边,映入眼帘的是摆放整齐的各类泥塑。

40平米的泥塑室,摆放了上千件泥塑作品,不乏有生活系列、人文系列、卡通系列,热闹的集市、充满童趣的卡通人物、等待业务的棒棒军等等,丰富、有趣、好玩。

在这不大且蕴含巴渝韵味的工作室里,刘强也完成了很多泥塑作品,包括《牛头马面》《十二生肖》《兽首人身》《颗粒不剩》等,泥塑室内也存放展示了不少学生的成品和半成品。

泥塑作品《酒逢知己》。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一直坚持玩泥塑 源动力来自父亲的熏染

说起泥巴,或许大多数人都会一致认为“脏”,当今的时代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娱乐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社会上已经鲜有看到玩泥巴的人,把泥巴玩得这么精致更是难能可见。

上世纪七十年代,刘强把玩泥巴作为一种娱乐方式,那时经常用泥巴捏一些小玩意,他总觉得自己制作的东西很有成就感。“回想起童年,那个时候我还是有很多玩伴。”

谈起为什么一直在坚持制作泥塑,刘强说,“影响我最深的一个人,就是我的父亲!”他直言,他的父亲在当时还算是个手艺人,很多手上活都懂一点,泥塑也不例外,让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用泥巴为他制作的坦克,有模有样,很牢固,让儿时的刘强惊呆了,让只限于做小人物的他,对泥塑有了新的认识。

菜市系列之卖藕。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从那时起,刘强便跟着父亲学习制作,做的东西也更加宽广,视野也更加开拓。不过这种热爱好景却不长,后来由于读书、工作的原因,迫不得已放下了很长一段时间。

1978年,刘强成为四川庆岩机械厂(现巴南区鱼洞大江厂)的一名技术工人。在工作期间,闲暇的时间他总感觉很无聊,一直在思考做些什么。年轻时,他父亲语重心长的对他说:“人的一生,不能没有爱好,你一定要培养一个属于自己的爱好,有爱好的人才会更懂得热爱生活。”

或许正是这一句话给了刘强什么生活警示,他思考了很久,想着生活不能就这样过得太朴实,他心念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便去尝试了绘画、书法及其他门类的手技,但始终激发不了他的兴趣爱好,最终还是重新拾起了丢下已久的泥塑,他发现还是最擅长的手艺才更适合他。

巴渝人文特色山城棒棒军泥塑作品。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拜师学艺受阻 众人建议坚守独道的制作技艺

回想起工作期间所做的泥塑,刘强言语间透着自信,他说那时他制作泥塑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虽然做了那么多东西,但是做得好不好一直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他觉得自己创作的作品很传统普通。

迈入中年的刘强渴望改变,他便利用工休时间去寻找制作泥塑的老师。但当时会泥塑的大师并不多,眼看时间一天天流逝,师傅却始终没有着落,寻师成了最大的难题。在工友和朋友的帮助下,刘强联系上了巴南区美协,希望能够为他推荐一位做泥塑的师傅。

2008年,在巴南区美协的帮助下,为刘强推荐了一位姓傅的老师,这可让苦寻师傅的刘强乐开了花。约好见面时间,刘强自信地将他制作的作品拍照拿给老师看,可结果却让他始料未及,老师一句“这个我没法教你”犹如巨石砸向他,让兴致勃勃的刘强顿时不知所措。

在采访中,刘强谈起这一幕,面色突然暗淡,似乎有些难过,他回忆,“只知道老师对我说,多做点自创的泥塑,按着自己的思路做下去,也没有说作品做得如何,只是一句‘我没法教你’。”

刘强在非遗活动中讲解教学。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就这样,刘强带着半信半疑的心态一直就这样做着自己的泥塑。

时间一晃又过了几年,在这期间他参加过几次与泥塑相关的学习,很多人看了他的作品后,都会刻意提醒他,不要把自己的泥塑技艺弄丢了,你的作品与其他想比更抽象、写意、夸张和自然,让人感觉很舒服。

那时他顿悟,终于明白傅老师起初看了他作品说出的那句话的意思,“坚守独道的手艺,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制作泥塑有讲究 他把泥巴“玩”成了非遗

平常人看泥塑,或许会认为只需要把泥巴制好,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拼接起来即可,但是真的是这样?在刘强看来,那只是普通的玩法,真正的泥塑无论是在用料和制作,都有很大的讲究。

在采访间歇,刘强拿出一块包装好的泥巴娓娓道来,好的泥塑就需要好的泥土,刚出土没有经过开发和污染的泥土最好,如黄泥、白泥、红土相对较多,而区分泥土的好坏,就看它的含沙量,沙量较少的泥土可塑性就很强,制作的泥塑质量就很高。

除此之外,心情的好坏决定泥人的形态和表情,心情好做出来的泥人就面容就是开心、舒畅,反之则是忧伤、惆怅,所以好的泥塑心情也是缺一不可。

受访者现场制作普通泥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首席记者 陈发源 摄

具备以上两种情况就够了?“显然是不够的。”刘强说,这样做出来的作品还只算是一件半成品,稍有不注意,做好的泥塑就会碎裂,所以还要将它放进窑炉里,根据不同的原料设定不同的温度炼制24小时,让它完全凝固,不易破碎。

刘强的作品就具备以上的特性,他所创作的泥塑充满了现实感,人物的表现形态夸张,生动体现了民间生活百态,特色鲜明。目前,他的泥塑代表作已经达到400余件,《过年了》《凡人小事》《泥塑情缘》等作品深受喜欢。

直至2018年,在巴南区文化委的推荐下,刘氏泥塑正式列入重庆市巴南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刘强还有了新的想法,他想将泥塑和旅游进行结合,让它成为旅游产品,用泥塑表现巴渝文化,把重庆的火锅、泡菜坛、民俗等融入到泥塑当中,让外来游客带着一个泥塑回去后,一看便知道这是重庆的产品。

(如果您有本地文化艺术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方式:①通过微信“文化巴渝”(ID:cqwhby)后台留言;②电话:023-63066844,③QQ:2330236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