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道城门 细数江津的前世今生
华龙网-重庆日报
2019-04-23 17:37

“半城抱山筑,一水绕城流。”在长江之滨,有一座城市,5000年前这里就有先民居住,滚滚江水在此呈“几”字形环绕,勾勒出一道优美的城市轮廓线,这便是江津。从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址到如今美丽滨江城市,5000年历史沉淀,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过去?追随足迹,我们一同追忆江津的前世今生。

江津全景图。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江津的渊源,和长江一样久远。长江之水经云贵高原一路向东,冲刷出肥沃土壤的为远古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优越的生存环境。目前,江津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3处。大量出土的石锄、石铲、石斧、石刀、石矛、石鱼网坠以及碗、钵、碟等表明,早在5000年前,江津境内便有先民在此耕稼渔猎、聚居生活。

残存的老城墙。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江津真正设县的开始,是在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益州牧刘璋将巴郡设7个县,其中乐城县就是现在江津一带,县城设在现今油溪镇。后随着政权的更迭,江津之名及县治所在地屡有变更。至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江阳县为江津县,“江津”一名沿用至今。至此,江津建邑史长达1800余年。

江津老城图。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江津古城与现状对比图。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翻开历史画卷,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令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江津人所惊叹,那就是普通县城只有东南西北四道城门,而江津古城却和京城一样多达九道城门。

传统街巷走向。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明成化年间,人们开始在原有的土城基础上修筑城池,至清代已出现现代江津城雏形。江津县城,除按一般规律开有东西南北4座城门外,还依县城“几”字形三面环水的地势,沿江增开5座城门。从地图上看,除了南安门,其余8座城门都沿江开设。为何这样规划?资料显示,江津城定居的市民和流动的客商大大超过普通县城,多开城门是交通的必然需要。城门靠江,也印证了当时商贸主要依赖水运的实际情况。在军事上,依托天险长江开城门,也是易守难攻之势。

乾隆江津县志图。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以九道城门为框架,江津城区过去布局的主要街巷,至今大部分保存完整,街道宽度、街道走向、街道名称几乎未改变。

在清朝时期,江津历史城区街巷已基本定型,为典型的井字型,有至圣街(浩阳街)、大土地巷(胜利街)、等10条。到了民国时期,江津城内主要道路增至25条,路宽约4米。解放后,又新增小巷数条。至1985年,城区主要街道有大同路、四牌坊街、布市街、通泰街、南安街、天香街、七贤街等27条。

江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街名、走向完整保留下来。江津区委宣传部供图 华龙网发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发展,江津城区不断往外扩,但历史城区内的街巷整体街巷格局基本不变。如今,江津城区的四牌坊街、五福路、布市街、通泰街、老米市街……27条带着历史记忆的主要街道大部分保存完整,街道宽度、街道走向、街道名称几乎未改变。沿江走向的长街与伸向水系的短巷、街巷依水灵活布局,主要街巷以东西走向的长街为主线,辅以南北向的短街构成“井”字型的网络格局,从九大城门通往城外的道路形成放射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