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青年记者革命老区行|“沉睡”土地变身“聚宝盆” 金溪镇长春村里“三变”正酣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19-04-15 06:00
听新闻

开栏语:重庆是一座英雄之城、红色之城。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在城口、石柱、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涪陵7个区县(自治县)建立过革命根据地,留下无数光辉的战斗足迹和英勇故事。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深入挖掘革命老区人民在新时代奋斗、逐梦的励志故事,近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办和集团团委组织青年记者深入7个革命老区,开展“青年记者革命老区行”采访活动。今日起,本网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青年记者革命老区行”栏目,反映革命老区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生动实践。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5日6时讯(记者 唐雨)四月,重庆市黔江区金溪镇长春村羊肚菌基地的大棚里,套种的桑树苗已经冒出新芽,不远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标语让人感受到了蓬勃的希望,微风拂面,长春村处处展新颜。

时下,长春村里“三变”改革正酣,通过盘活村里72%的荒地,大力发展黔江区传统特色蚕桑产业,创新性发展“桑套菌”、“桑套蔬菜”、“桑套生姜”、“桑套辣椒”的“蚕桑+”立体农业模式,让曾经闲置的土地每季都有产出,同时,建设了25000平方米的半自动化养蚕大棚,其村级产业规模为全市最大。

直击痛点 唤醒“沉睡”的土地

4月8日,骄阳洒在长春村的每一片土地上。金溪镇党委副书记杨胜前与露菲农业股份合作社理事长李邵君正蹲在羊肚菌基地大棚里,查看羊肚菌生长情况。

在羊肚菌生长间隔的土壤里,桑树苗已经冒出新芽,小小的基地里,孕育着大大的希望。

杨胜前心中满是感叹,一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作为长春村改革的“见证者”,他深知其中的不易。

过去的长春村土地资源贫瘠,属于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村里山地、深丘居多,25度以上的坡耕地就超过70%。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产业发展成本高、收效低,村里的年轻人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在家“握锄把子”。撂荒地多年无人耕种,村里产业小而散,是长春村发展的一大“痛点”。

羊肚菌基地大棚 记者 唐雨 摄

“这样不行,要想带村民们致富,我们的每一亩土地都要利用起来,要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带领大家稳定增收。”2017年6月,杨胜前召集村干部集思广益,最终决定将蚕桑业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

蚕桑业是黔江区“三大”农业支柱产业(烤烟、蚕桑、生猪)之一。长春村发展蚕桑业,除了依托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还有政府提供技术支持,且蚕桑抗风险能力强,产业生命周期长,新栽桑可达到20年之久,种植的第三年即可达到盛产期,每亩纯收入为3000元以上。

然而,产业的推进并不如杨胜前想象般顺利。当提出要村民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统一发展产业后,种种质疑便接踵而来。“村里发展集体经济跟我家的田土有什么关系”“这块田在我自己手里每年还能种菜给自家吃,给村里了那不是什么都没有了”……

“乡亲们,流转土地并不是免费征用,而是将大家手中的田、土、林地折价入股成立股份合作社,集中经营,除了有每年田、土、林地折算入股的保底分红及劳务收入外,还有产业发展的盈余可供分红,村里肯定不会让大家亏钱的!”杨胜前和村干部们并没有气馁,他们多次入户给村民们做思想工作,召开院坝会,陈述加入合作社的利弊、机遇、预期效益比较等,动员村民自愿参与合作社。

在村干部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将手中的荒地流转给了村集体,长春村的产业发展向前迈进一大步。不久后,重庆市“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试点落地长春村,并提供了150万元财政补助。

这下发展资金有了,土地也有了,长春村的产业发展越来越顺利,“沉睡”的荒地不见了,成片的蚕桑地让长春村得以“旧颜”换“新颜”。

日新月异 荒废土地成“聚宝盆”

“杨书记,快请坐,看看我新修的厨房怎么样!”看到杨胜前,长春村五组的李振孝热情地打起了招呼。

在他身后,经过修葺的民居被打理得干干净净,墙外贴着瓷砖,在阳光下泛着光。“以前的生活真不容易,现在有了村集体,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不仅债还完了,家人的医药费也有了保障。”今年56的李振孝笑呵呵地说。曾经他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妻子与儿子皆患有疾病,家中因此欠下巨额债务,返乡后,自己在家种植了桑树苗,但是销售困难,无力改善家中的困境。

杨胜前(左)与李邵君(右)正蹲在羊肚菌基地大棚里,查看羊肚菌生长情况。 记者 唐雨 摄

现在的李振孝已经成功从困难中走出。先是村里统一流转了土地,集中建成上千亩桑园,后与黔江区蚕业有限公司谈成合作,保底价收购蚕茧,还有重庆市卫生计生委扶贫消费帮扶措施可以销售其套种蔬菜,李振孝再也不用担心后续销售问题,通过土地集中流转,不仅每年领租金,还在合作社上班挣工资,土地成了“聚宝盆”。

“你看,这边就有15亩土地是李振孝的,里面除了桑树苗,还有羊肚菌,这是我们自己发展的桑套菌模式。”杨胜前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长春村创新性发展“蚕桑+”立体农业模式,套种了羊肚菌、辣椒、生姜等,目前,全村土地入股率达81.19%,并成立了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起了蚕桑、羊肚菌两项主导产业。其中,桑园种植面积2517亩,涉及357户1427人村民,全村2018年产茧收入达29余万元。

增收富民 规划产业着眼未来

“长春村下一步会完善产业路、灌溉地、电力设施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并巩固现有桑园面积,通过精细化管理,办成优质桑园,确保每亩蚕桑产值达到4000元以上。”谈起长春村未来的发展,杨胜前显得很有信心。

他表示,脱贫攻坚奔小康,输血、造血固然重要,但为老百姓打造持续增收的产业,则要把输血、造血变成造“血库”,要眼于未来规划产业格局。

李振孝笑着介绍自己流转入股的蚕桑基地 记者 唐雨 摄

“在未来,长春村将继续坚定地走发展立体农业之路,在2517亩桑园地中适合套种什么就套种什么,比如辣椒、青菜头、羊肚菌等,力争平均每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杨胜前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同时,长春村还将发展桑枝末端产业,实现产业“接二连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全村到2021年的产业总产值达到2000万元,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采访结束时,午后的阳光洒在长春村,显得生机勃勃。现今,长春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正是黔江地区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未来,黔江大地产业兴旺、百姓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 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