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大师"携新书来渝
上游新闻
2019-03-17 07:30

如果不是这次“馒头大师”来访提及,记者都快忘了刘翔告别赛道已有近4年了。“馒头大师”本名张玮,在11年体育记者生涯中,他见证过刘翔在雅典、北京、伦敦的三届奥运会之旅。2016年8月18日,他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馒头说”用一篇名为《我认识一个男人,叫刘翔》的长文,让逾百万粉丝知道了作为好友眼中的“刘翔的那些年”……

也正因如此,15日晚当这位前体育记者带着自己的新书《历史的温度3》来到重庆作客精典书店时,上游新闻记者跟他聊得最多的除了“公号狗”的酸甜苦辣,就是刘翔和中国足球。

尽量不写“嘴角扬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奥特曼出生竟能和杨贵妃自缢放到一块儿?如果你是微信公众号“馒头说”的粉丝,一定有印象这两者真能扯到一起来:2016年7月15日,“馒头说”的第一篇推送文章就叫《历史上的今天:奥特曼出生,杨贵妃自缢》。沿着这个路子,过去近三年里,“馒头大师”已经讲述了无数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

这其中既有《珍妃为什么必须死》,也有《这群四川人,不该被遗忘》……这些内容集结起来才有了如今已经出到第三本的《历史的温度》。“压力大,但成就感也大。”说起做公号3年多以来的感受,张玮先是很憨厚地笑了。“确实,就跟大家想象的一样,最主要的压力就是想选题。”张玮说,首先在已经确定好的“历史上的今天”这个形式下,“有的故事本身就是平淡的,我也没办法……”

“看到这些偏平淡的文章,有读者会评论‘大师可能累了吧’,也有问‘你是不是有团队(代笔)了,这完全不是你的风格’的。”张玮说,尽管自己心比较大,但多少还是会有点不舒服。张玮说,自己可以保证如今“馒头说”里每一篇文章都是自己一人写成的,“一般一篇文章写可能只要2个小时,但花在搜集资料上的时间就多了去了。”张玮透露,搜集资料和成文的用时比例差不多是7:3。”

资深“馒头说”粉丝应该有印象的是,“馒头大师”笔下的历史大多是近现代史。张玮解释,这一方面有个人喜好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近现代史史料记载相对较多,交叉印证比较容易,这就保证了客观。这是张玮的底线,“尽量做到客观吧。比如我几乎不写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像‘嘴角扬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这样的我就不写(笑)。”

刘翔在“补”做普通人的课

张玮的体育记者生涯从2002年一直持续到2013年。这段经历可以说让他感恩至今,因为采访报道和刘翔成为挚友只是其中一方面,“可以说,没有体育记者的经历,我也很难写出现在公号的这些内容。还有就是做记者教会了我:写稿要快,脸皮要厚(大笑)。”

更重要的是,张玮说,自己公号内容中一以贯之的要写人这一点也是自己在11年体育采访中摸索出来的原则,“比如和平年代,能放大人性的就是像奥运会、世界杯这样的大赛。赢一块金牌,两套房,几百万奖金,这背后还是人的故事。”

说到这里,张玮就拿刘翔举例说,“可能绝大多数人一开始提到刘翔想起的就是‘阳光大男孩’,其他媒体记者对他也大多仰视。我近水楼台先得月和他成了朋友,接触他的时候更多是平时,甚至有时是俯视的目光去看他。”张玮说,作为旁观者,自己也觉得刘翔有欠妥的地方。

回到本文开头的话题,记者专程去翻阅了刘翔近来的微博。3月的前半个月里,刘翔发了3条微博,清一色的闲适生活风:1日晒出了一条方格花纹的裤子,8日是祝女同胞生日快乐,15日晚更是调皮地发了一张汉堡、薯条的照片,配文说“拿走我不吃”。

这也印证了张玮的话“他现在主要就是享受生活嘛。”当记者主动问起刘翔近况时,张玮说,自己跟刘翔聊过,“他也提到过想做一些事,但没做、没做成之前,我们先还是不说(详情)吧。”张玮坦言,刘翔现在也相当于是在“补课”,“补上做一个普通人该有的生活的‘课’,这部分,他之前亏得太多了。”

作为跑过末代甲A联赛的记者,足球自然也是张玮放不下的。“现在即便中超不看,国足的比赛我还是肯定要看的。”张玮直言,其实自己挺羡慕现在的足球环境的。“我采访足球的时候,全国上下对足球也狂热,但说实话那个时候比起现在,更不成熟。”

张玮举例说,那当时看台上“国骂”等等怪相比现在多多了。“现在喜欢球、看球的球迷真正懂球的也多了。”张玮印象中,自己去年来重庆签售时,还有一位已经做了妈妈的女球迷主动跟自己打招呼,“她就是当年追星看球的代表,为了追祁宏去了上海,我才认识的她。”

作者简介》》

张玮,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曾做过11年的体育记者,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新媒体中心总经理、主任等职。现已离职专职从事微信公众号“馒头说”创作。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摄影 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