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洋气交通工具你还记得吗?
上游新闻
2019-02-14 06:30

重庆旅游彻底火了,不光是洪崖洞、长江索道,连同在电影里出现过的从前的出租车和公交车,都成为外地游客打卡的对象。坐在复古的公交车上,穿行在这座立体感十足的城市之间,仿佛穿越了时空,让人惊叹与折服。来自长江索道公司的消息显示,长江索道累计接待游客13万人次,同比增长14.54%。

九龙坡区文化旅游委专家苏伦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早在过去,因为爬坡上坎的不容易,老重庆人就想出来了各种办法来解决出行问题。例如坐滑竿,乘索道,坐船过江都是常事。这些曾经流行的交通工具,你还记得吗?

滑竿

谈起老重庆的交通工具,很多人都会想起著名的滑竿。曾经,在爬坡上坎的重庆,人们琢磨着怎样让轿子更轻便、更适应地形,于是滑竿诞生了。滑竿用竹木制成,形似简单的小轿,有“老重庆出租车”之称。朱自清《重庆行记》里便写道:“前几年到重庆,似乎坐滑竿最多,其次黄包车,其次才是公共汽车……坐滑竿上下坡,一是脚朝天,一是头冲地,有些惊人,但不要紧,滑竿夫倒把得稳。”滑竿也曾在一些电影电视剧里出现过。春节时期,记者在青城山也看到,为了便于游客们上下山,当地人就用滑竿抬游客前行,360元上山,全程往返720元。

黄包车

1929年的重庆,随着重庆城区第一条马路(自七星岗起,经观音岩、两路口、上清寺至曾家岩)竣工,黄包车逐渐取代轿子和滑竿,风行一时。最早的一批黄包车共18辆,起步价铜板1000文,每加一段多交800文。发展到后来,租车行比比皆是,车夫去租车,每天要交若干份子钱,称之为“板板钱”。1949年后,重庆街头的黄包车逐渐消失。黄包车也是重庆最早的出租车。

柴油客车

1933年9月20日,重庆第一家专营城市公交线路的汽车运输企业开始经营第一辆柴油客车,曾家岩至七星岗线路,后延伸至旧城区小什字为终点。紧接着又添置了5辆汽车,分曾家岩至两路口、至七星岗、至较场口、至小什字四段行驶,每段票价银5分,车票分临时和长期两种。这个票价按当时的购买力计算,可买10多碗小面。换句话说,坐得起的还是有点身份的人。

轮渡

最近,朝天门到弹子石的轮渡复航,也让许多重庆人有了实现回忆的可能。

1938年1月1日,重庆主城第一条轮渡航线从储奇门至海棠溪开航。从此,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轮渡成为了市民过江首选交通工具。上世纪80年代,繁忙的航线早上5点就开航,不到10分钟一班,直到晚上10点才收航。平均每天乘客量超过30万人次。

如今,朝天门的轮渡已成为游客的打卡新去处。

马车

在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国内物资运输枢纽,汽车运输力十分孱弱,交通部门为此设置重庆驮运管理所,马车才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出现在重庆城中。

苏伦说,当时,化龙桥开设了重庆城区第一家客运马车行,经营化龙桥至上清寺的客运业务。直到解放初期,重庆建立公交车队时,因为车辆数量不足,还曾用马车当作公交车使用。

缆车

1945年,由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的重庆第一条客运缆车线在望龙门缆车投运,全长178米,上下高差46.9米,2辆客车厢初期每天上下运客约0.7万人次。沿川江上下的客货船上的人和货,多通过此缆车进城,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拆除。此外,还有两路口缆车、龙门浩缆车和储奇门缆车,如今均已被拆除。1984年国庆,朝天门缆车投运,2007年停运并废弃。  

无轨电车 

1956年重庆第一条无轨电车线全线通车,从上清寺至小什字。当时仅有的几辆电车为“55”型电车,拖挂“重庆二型”车厢。401、404、405路无轨电车,直到2004年才退出我们的生活。如今,很多70、80、90后也许都还记得“铰接式车厢,三开门,车顶上伸出两根杆子斜挂在电线上滑行”。

气包车

汽车顶上顶着个气包,行驶的所有动力全部来源于这个包。

气包车的真正名字叫做“常压燃气车”。那个年代石油短缺,才想到了用天然气当公交车的燃料。但天然气体积巨大,只能不经过任何压缩,直接将其灌装到厚橡胶包里,装满了就上路。到上世纪80年代,是气包车的鼎盛时期,重庆有1/3公交车以天然气为燃料,气包车成为城市一景。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王渝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