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
2019-01-23 21:12
听新闻

● 统筹做好“六稳”这篇大文章,千方百计稳住基本面,是做好我市新的一年经济工作的关键

● 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激发民营企业市场主体活力

● 强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质与量并重,强化政策保障措施

回顾过去的一年,全市经济发展保持了“稳中向好、稳中有变、稳中促转”的态势,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面临着支柱产业下行压力大、有效投资不足、实体经济企业经营困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变化,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在压力面前,唯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做到“四个扎实”的重要指示要求,贯彻执行中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持定力、增强信心,沉心静气、埋头苦干,聚焦重点领域,注重精准施策,方能抓好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创造高品质生活。

一、统筹做好“六稳”大文章,千方百计稳住基本面

“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精准研判我国经济运行形势后作出的重要部署,是稳住发展基本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统筹做好“六稳”这篇大文章,千方百计稳住基本面,是做好我市新的一年经济工作的关键。

第一,夯实最大的民生工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六稳”之基础。全市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增加更多工作岗位,为以大中专毕业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农村进入城市务工人员和在产业结构转型中下岗和需要转岗的劳动者提供包容性就业机会。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要精心做好失业保险工作、再就业的技能培训以及职业信息发布和推介等工作,及时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同时,要采取切实管用的措施支持企业稳定岗位,鼓励各类技术人才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帮扶就业,齐心协力做实稳就业工作。

第二,畅通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实体经济的血脉,更是防范经济风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稳金融要强化全市法人金融机构综合监管,持续推进重点企业风险处置,扎实推进金融领域专项整治,全面清理政府债务风险等,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摸清我市重点企业风险状况,对杠杆率过高的风险企业精准制定化解风险引导措施;督促融资平台、房地产和重点企业聚焦主业,避免盲目扩张,跨界经营。对暂时出现资金链紧张、信誉良好的企业要提供充分、必要的流动性帮扶资金,确保实体经济健康正常运行。要加强融监管力度,打击扰乱市场的非法金融活动,保障市场参与主体的合法利益。

第三,提升外贸总体水平和质量。外贸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反映我市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质量。在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逆全球化趋势抬头的背景下,稳外贸需要全市各区县加快培育外贸主体,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挖掘外贸发展潜力,走以质取胜之路。要利用好外贸资金对扩大进出口的促进作用等举措,加快推动贸易便利化进程,着力降低进出口企业成本,帮助市场主体稳步开拓多元化市场,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要加快推进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自贸区建设,打造跨境电商仓储物流中心,构建电商平台,加快培育跨境电商新业态。要鼓励我市有实力的企业积极主动“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好中欧班列作用,增添我市稳外贸的动力。

第四,利用好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工具。外资是深化我市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也是助推我市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工具。稳外资要把中央有关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到实处,进一步深化我市外资领域“放管服”改革,为外资营造更加便捷公平的环境。要建立和完善全市外商投资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和归集,形成外经、商务、海关、税务、工商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监管、社会公众参与监管的外商投资服务监督体系。要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及时解决外商投资企业反映的问题。要强化智博会、西洽会等重大节事活动的引资载体作用,积极参加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活动,加大引资力度,确保取得成效。

第五,发挥好投资扩大再生产的驱动力。投资既是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驱动力。稳投资要着力推动全市在建或拟建重大项目的进度,倒排工期,促进在建项目早竣工早投产,发挥综合效益。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谋划,精准招商,用项目支撑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列出专项资金,对民间资本投资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智能发展、绿色发展领域的给予扶持和奖励,以小博大,撬动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全市投资。

第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础。经济学意义上的预期是人们在形势认识的基础上对投融资、生产经营、消费等行为的理性期望。今天,稳预期已经成为统一思想、提振士气、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思想基础。因此,稳预期就要正视当前我国、我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客观分析,不回避问题,实事求是。要坚定信心,胸怀必胜信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精准施策,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实现预期,在稳住基本面中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着力发展实体经济。首先,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和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加快优化升级经济结构,用实力和品牌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要依托西南综合交通枢纽、重点产业园区、高新区、智力密集区、中心城区等要素,规划建设和做大做强一批智慧型、智能型产业园区、知识创新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尤其要重点建设一批现代物流、新型特色专业市场、科技服务、金融商务、健康养老、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综合性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以跨要素融合、跨行业融合、跨平台融合为重点,推动全市服务业内部各类业态、各种服务功能融合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扩张产业边界,创造新型业态。其次,着力培育智能产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广智能化应用,加快推动“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重庆智造”转变,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围绕全市装备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等重点领域,组织关键技术产业化联合攻关,研发一批在国际上叫得响的高新技术产品,提升关键系统和核心部件配套能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再次,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乡村“生态文明+地貌特色”原则,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绿色生态化,在全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打造“特色品牌”,形成“产地生态、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依托,建成一批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特色小城镇。政府、市场、社会联手盘活农房、农地等闲置资源,策划包装建设一批乡村地貌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农业综合体、“共享农庄”、村落风景区,培育与打造一批具有乡村地域人文特色、风貌特色美丽村庄、美丽田园、美丽家园,让美丽乡村成为休闲、旅游、度假、养生的生态乐园,繁荣乡村集体经济,发挥好三产融合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立及时、高效、畅通的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推动我市科研院所、高校与行业企业开展横向科研合作,参与行业企业战略规划、产业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品牌建设等。支持全市科研院所、高校面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联合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大型企业等,建设一批科技园、产业园区或成果转化试验区,孵化和扶植一批新的高科技企业。其次,鼓励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直接服务引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与地方政府、厂矿企业联合组建创新实体,实现研发、成果转移转化推广无缝对接,实现成果转移转化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成果转移转化主体的市场交换功能优势,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直接提供者”向“促进者”和“发包人”转变,提高供给效率和转移转化质量。再次,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配套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增加攸关我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重大项目的研发投入,发挥好财政科研投入的引导激励作用和市场配置各类科技创新要素的导向作用。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岗位,通过“间接有偿”的投入方式及“市场评价”的分配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每年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团队、优秀人才、优秀科技成果的奖励和宣传力度,不断增强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人员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第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首先,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出台政策,全力打好我市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和净土保卫战;全面摸清消除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保持地下水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各类生态红线得到刚性保护,全市林木覆盖率逐年提高。其次,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我市农业绿色低碳生产、耕地轮作休耕、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废旧农膜和包装物回收处理等政策落到乡镇、村组,确定到责任人。国土、农业主管部门要依法摸清我市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基本情况,出台严格的管控防治措施,细化奖惩办法。农业、林业主管部门要构建具有重庆风貌特色的田园生态系统、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绿色发展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着力提升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再次,打造一批具有重庆地理标识、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原产地农产品,提高产出率和安全性。完善铁腕治污常态化机制,强力推进污染治理工作,压实各级政府责任链条,构建全民共治的污染治理体系和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

第四,激发民营企业市场主体活力。首先,要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坚持向改革要动力,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其次,综合运用政策工具和市场化手段,推动土地、财政、金融资源、科技服务、人才引进、公共服务等公平向民营企业供给;采取特殊措施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稳住和壮大民营经济。再次,加强政策协调性,提高政府部门精准施策水平;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完善领导干部帮扶企业机制,听取民营企业的正当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尽快落实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创新要素投入,解决好企业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完善全市民营企业融资信息共享和对接平台,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发挥好政府股权投资基金作用,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本,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引导民间资本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促进民营企业调结构、转方向。同时,要借助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宣传,讲好我市民营企业发展的好故事,营造全社会尊重民营企业的良好氛围。

三、做大做强战略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我市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和新的增长点培育作用。

第一,强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自贸区、两江新区等建设高水平开放高地,强化高端产业的引领作用。以“标杆性”的大项目带动大投入,重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超算、软件服务、物联网、汽车电子、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数字内容等12大产业,激活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页岩气等重点产业裂变“反应堆”,延长产业链,形成辐射全国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实现重庆经济增量持续爆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坚持质与量并重。持续推进我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做大总量和调优结构并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尤其是要以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为重点,全面启动我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工作,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字化生产线,焕发传统产业新活力。结合各区县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优势,多点布局智能产业集聚区、智能园区、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形成多点支撑、相互协调、错位发展的新格局。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完善“僵尸企业”退出机制,加大支持企业创新力度,狠抓企业研发投入和科研机构人才源头,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高投资有效性;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支柱性产业质量和发展水平。

第三,强化政策保障措施。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的支持力度,集中配置资金资源,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扩大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利用存量土地优先发展我市现代服务业,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加大我市城际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补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商用步伐,形成全市服务业高端化、集群化、差异化的格局。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打造有特色、有实力、有品牌价值的工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全力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互联网+养老等产业发展,提升我市服务业核心竞争。加快教育、育幼、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推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鼓励育幼、养老、新兴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扩大服务业发展规模,做大做实做强服务业发展载体,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