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雁归去 屋巢依房栖——记重庆市兼善中学校“校友兼善情”(一)邹红斌:恩师之情怀于心 兼善之情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19-01-21 14:44

编者按:往事如沙,岁月若水,总有些情节,将会抹去;总有些眷恋,日渐沉积。于重庆市兼善中学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而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校训早已根深蒂固,深植于心。

一代又一代的兼善人在悠悠的岁月河流中不忘母校的栽培和谆谆教诲,奋发而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为母校、为自己塑造了一张张靓丽的名片,书写出了一部部属于兼善人的辉煌故事。

近日,华龙网联合重庆市兼善中学校推出“校友兼善情”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为您讲述兼善中学优秀校友对母校的魅力情怀。

邹红斌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21日14时45分讯(王小洪)深冬的枯叶随风摇曳落地,宁静清幽的兼善校园里,琅琅读书声此起彼伏,在翻新的校门外,两位古稀老人静静伫立张望,或言论着学校的变化、或欢笑感叹岁月的无情……

“舍得干,读兼善”,这句曾经“轰动一时的求学名言”,于1962年入校兼善中学的高1966届毕业生邹红斌而言,颇有意义。

怀揣梦想,背上行囊。邹红斌早在心里暗下决心,“初中毕业后一定要继续到兼善中学求学,去奠基自己的梦想”。如他所愿,后来他成功来到了兼善,而这一来,就是整整7年。

兼善中学老照片 兼善中学供图 华龙网发

兼善中学老照片 兼善中学供图 华龙网发

“那个时候兼善中学还叫四川省重庆市第十三中学校,之所以自己留在兼善7年,除了因病留级,还有社会历史原因的牵扯。但这7年,却成了我一辈子的财富。”邹红斌娓娓道来他7年的兼善时光,时而激动无比,时而忧伤感怀。

谈话间,邹红斌情深义重,回忆起了自己的恩师郭淑贤。

“有天,我的气管炎又犯了,气喘乏力,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可那时因为交通受限,去往医院只能渡船过江,班主任郭老师和同学见状,几经辗转,才把自己‘搬运’送进医院,我深受感动。”邹红斌说,兼善人总有一颗善良热忱的真心,那是那个年代最有价值的财富。

邹红斌说:“那次气管炎治疗后在宿舍休息,郭老师还特意为我送来了8分钱一碗的面条,那个时候8分钱是多么的贵重啊!也正是那个时候,那种热腾腾的感动变成了一种无以言表的感恩。”

兼善中学老照片 兼善中学供图 华龙网发

后来邹红斌毕业了,下乡当了知青,班主任郭淑贤也从兼善中学调离了。几年未见的郭老师已经回到了家乡。1971年,邹红斌来到了郭老师老家邻县下乡,可命运弄人,直到邹红斌要离开农村时,才和同学在老师住地荣昌街上偶遇郭老师,这也才得知恩师离校后的工作情况,也向她汇报了同学们这几年的农村生活,短聚了近1小时后便挥手告别了,而这一别竟相隔了20年。

这20年里,邹红斌写过无数封信件和打了数不清的电话去找寻恩师郭淑贤,但都杳无音信。直到1991年,在同学会到来之前,邹红斌才得知消息郭老师在南坪一家单位上班,方才联系上对方,并邀请参加了第一次同学聚会。

几十年未见的恩师和邹红斌在同学会上见了面,邹红斌看着恩师那张写满风霜的脸和深邃的眼睛,竟忍不住流下了深情激动的泪水。

“那天,我们相互怀念和嘘寒问暖,我知道恩师的培育和照顾之情无以言表,但我永远记得那碗8分钱的面条是多么的温暖人心。”邹红斌说,而后的岁月里,和郭老师一直有保持联系。

邹红斌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这个73岁的老人,在回忆自己在兼善的种种故事时,依然神采奕奕,尤其是在表达兼善中学的知遇之情时,显得无比激动和自豪。不止源于恩师的感动与感恩,邹红斌在同学会上,还组织号召同学为母校捐建了一座“感谢母校 师恩难忘”的纪念碑,并编印了两本纪念册。这种回报母校的方式,更是一种把感恩之情深深融入到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