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实施方案》出炉 25项重点治理提升行动助“两江四岸”山清水秀
重庆客户端-华龙网
2018-12-18 18:43
听新闻

重庆客户端-华龙网12月18日18时讯(记者 董进)今(18)日记者从重庆市政府网获悉,《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已正式印发,按照相关要求,将紧紧围绕“山清水秀生态带、立体城市景观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目标,在“两江四岸”重点开展25项治理提升工作。

治理范围两侧岸线总长约394公里

据了解,“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实施范围为沿长江,上起九龙坡区西彭镇,下至江北区五宝镇;沿嘉陵江,上起北碚城区,下至渝中区朝天门。河道中心线长度约180公里,两侧岸线总长约394公里(含江津段30公里)。

近期治理提升范围:2018—2022年,重点治理提升主城中心区域的滨江地带,岸线总长约109公里。包括:嘉陵江北岸(高家花园大桥—大佛寺大桥)17.8公里;嘉陵江南岸(双碑大桥—朝天门)16.3公里;长江北岸(鱼洞长江大桥—朝天门)34.3公里;长江南岸(龙洲湾—寸滩大桥)40.6公里。

远期治理提升范围:除近期治理提升范围以外的其他岸线,长约285公里,根据城市开发进程抓好规划建设管控。

重点开展25项治理提升工作

(一)修复生态系统 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带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将加强污染治理,分类整治护岸,优化岸线功能,开展城市水体整治和消落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塑“两江四岸”生态功能,构建多层次、多色彩的滨江绿带系统,让“两江四岸”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1.其中包括重点治理环境污染顽疾。坚决治理消落区乱搭乱建、乱倒乱堆、乱填乱挖、乱耕乱种等“八乱”行为,加强日常清扫保洁和退水后的清淤工作,防止垃圾进入或蓄积在消落区。

2.分类治理滨江护岸。根据岸线的现状与基本条件,结合安全防护、稳定库岸工程,按照绿地草坡、分级护岸、等6种不同类型,分类整治护岸,增加植物界面,融入文化元素。加强滨江天然崖壁岸线的保护。

3.优化滨江岸线功能。整合岸线业态功能,逐步搬迁置换岸线现有仓储物流、批发市场、货运码头等功能,改造为休闲游览空间或具有观光功能的客运码头。

4.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强化峡口、江心岛、滨江城中山体的自然生态保护和管控,严格保护湾、沱、滩、浩、半岛等特色景观区域。

5.开展城市水体治理。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和次级河流整治,修复城市水体自然生态,构建“梯级滞蓄、溪水常流、自然补给”的河湖连通系统,大力削减城市水体污染进入“两江四岸”,打造清水绿岸示范工程。

6.绿化美化江岸设施。对滨江路高架桥桥墩、堤岸、边坡、堡坎、污水干管等设施及建(构)筑物进行整治和绿化美化。

(二)提升滨江颜值 打造立体城市的景观带

其次将优化调整岸上、岸下城市功能布局,提升滨江建筑品质和跨江大桥景观,优化城市天际轮廓线,提升夜景灯饰效果,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打造具有山城、江城特色的城市景观,彰显“山、水、城、桥”立体之美。

1.优化滨江城市功能。优化滨江区域规划用地性质和现行控规指标,预控重大功能性项目和音乐厅、博物馆、艺术馆、画廊、露天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用地。

2.优化滨江建筑布局。已建区域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按照规划优化建筑布局。严控5个“四山”眺望点、14个城中山体眺望点视域中的建筑高度,保证江面的可视宽度。

3.优化建筑天际线。结合地标建筑打造,按照“层次丰富、高低错落、主从协调”的原则,对滨江地区天际轮廓线进行管控和优化,充分展示独特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4.提升建筑形象品质。已建区域开展修补型城市设计,加大违法建筑整治力度,重点对临江视域范围内的老旧建筑进行集中整治,对空调外机、外露管线及阳台衣物晾晒等进行遮蔽美化,规范招牌和户外广告。

5.优化“第五立面”。重点对临江视域范围内的建筑屋顶进行集中整治,拆除屋顶违法建筑,结合现有建筑改造,通过平改坡、屋顶绿化等方式进行整治,打造山城特色景观面,同时增加城市“绿量”。

6.提升跨江大桥景观。加强对跨江大桥的桥型风格、桥体桥头、标示标牌、雕塑、色彩等管控,使之与城市山水环境整体协调。

7.提升山城夜景品质。加强重要公共空间、港口码头等灯饰照明,优化沿岸道路桥梁、公园广场、临街建(构)筑物等夜景灯饰。

8.建设观景眺望设施。充分利用地形高差特点,在重要节点规划建设多标高、多层级的出挑平台和“城市阳台”,增加点位、优化布局,建设一批便于观景留影的平台,打造山水城桥相融合、富有山城特色的景观眺望空间。

(三)开放公共空间 打造便捷共享的游憩带

突破滨江地带狭长空间限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景观环境设施、市政配套设施,打造开放共享的滨江公共空间,创造丰富多样的空间环境,让市民走得进来、留得下来,聚集人气、激发活力。

1.拓展滨江开敞空间。根据生态保育和使用功能需要,严格滨江建筑后退控制,划定绿化缓冲带控制线。

2.建设滨江湿地公园。完善绿地形态,构建连续的滨江绿带和向内侧辐射的纵向绿楔,形成相对完整的公共绿地系统,提升滨江空间的环境品质。

3.丰富滨水活动空间。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增强滨水空间的可达性和安全性,结合滨江公园、广场、亲水码头等打造多样化的滨水活动空间,策划大型水上活动。

4.完善滨江步道系统。面向市民的活动需求,建设完整、连续贯通、多层级的滨江步道系统,有机串联绿地广场、观景平台等滨江公共空间,并向滨江路内侧腹地空间延伸,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慢行系统,有条件区域可设置自行车道。

5.优化滨江交通系统。优化现有滨江路交通组织和路内停车设置,结合滨江路规划功能定位,推进部分滨江路段由交通功能为主向服务功能为主转变,提升滨江路休闲游憩功能。

6.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坚持公交优先的原则,新辟或调整常规公交线路,覆盖滨江路具备公交开行条件的公交线路空白区域。

7.优化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国际化、精品化要求,高标准建设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包括商业餐饮、文化娱乐、休闲体育等,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满足市民丰富多样的活动需求。

8.优化景观环境设施。按照差异化、特色化的要求,着力提升空间景观品质,增加休闲服务、环境配套和公共艺术设施,包括标识标牌、灯光照明、休憩座椅、雕塑小品、遮阴避雨等设施,融入传统元素,体现历史风貌和地域特色,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休闲体验。

9.优化市政环卫设施。结合人流活动主要节点,以一定的服务半径为标准,统筹布局垃圾收集、公共厕所等卫生设施。公共厕所应与其他服务设施相结合,避免独立式建设。结合现有码头合并设置水上垃圾上岸收集点。

(四)传承历史文脉 打造人文荟萃的风貌带

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为抓手,串联“两江四岸”重要历史文化保护区,完善旅游交通设施,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展示城市记忆。

1.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巴渝文化、三峡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城市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延续历史文脉。

2.打造特色“两江”游。注重江上与岸上互动,开发多种“两江游”游览方式,串联“两江四岸”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 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