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提名建议人选事迹简介
重庆日报 12-17 09:29 浏览量  

  连续4年为残疾兄妹送教的八旬老人——邓林明,男,80岁,渝北区同仁小学校退休教师。



  他是渝北区同仁小学校的一名退休教师,腰身佝偻、四级残疾。4年前,为帮助同村的残障兄妹吴文见、吴丹丹学习,他拄着拐送教上门。老伴去世后,邓林明搬到南岸区罗家坝和儿子同住,但坚持每个月两次去给吴家兄妹上课。因为每次单程都要辗转六七个小时车程,他就在吴家待上三五天,最长要超过一周。两个孩子都有智力残疾,无法正常交流,光是“8+3”怎么拆成“8+2+1”来算,邓林明就教了4周。凭着多年的坚持,邓林明的心血没有白费,哥哥吴文见能识300个汉字、会10以内的加减乘除;妹妹吴丹丹也认识100以内的所有数字和简单的汉字。人民日报、新华社纷纷报道老人的感人事迹,引发强烈社会反响。今年3月,渝北区华釜山小学的40多名老师成立了义务送教队,每两周安排两名老师送教上门,接力帮扶残障兄妹。


  坚守农民工子女校28年的最美校长——王恒清,女,47岁,南岸区中窑小学校长。



  中窑小学是南岸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之一,90%的学生是农民工子女。起初,王恒清曾想教两年就离开这里,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她感受到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薄弱,更需要老师有耐心、有责任心,她选择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28年,王恒清也成为学校年纪最大的教师,并从普通教师做到校长。“不能让我的孩子比城里的学生差”,每到儿童节、春节,王恒清都会想方设法为孩子们送上一份“六一”礼物、新年大礼包、文具等。她将“科技”作为学校教育品牌,建设了一支科技辅导员队伍,更是创立了“香樟树下·书声琅琅”的课程体系,将这所农民工子女学校打造成了南岸区科技活动示范学校。在她的陪伴下,学生们学习生活得很快乐。


  谱写自强之歌的“小太阳”——刘佳,女,13岁,永川区萱花中学学生。



  刘佳从小被亲生父母遗弃,艰辛的童年生活造就了她坚定执着的性格,也给了她一颗极易感受到温暖而又特别懂得感恩的心。她的养父母常年在外,家里只有她和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外婆。懂事的刘佳每天都要帮外婆捏肩捶腿、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翻地种菜。生活虽然艰苦,但她的身上,没有留守儿童常见的孤僻和胆怯,她自立自强、乐观向上。她以个人名义成立了“刘佳志愿者服务小分队”,每周定期在校内外开展礼让斑马线、洁净家园、社区拾捡垃圾、留守困难儿童帮扶献爱心、空巢老人敬老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曾获评“重庆市最美留守女童”、2015年“重庆市十佳少先队员”、2016年“全国优秀少先队员”。


  不顾生命危险对抗持刀歹徒的“英雄狱警”——刘彦,男,30岁,已故,重庆市南川监狱民警。


  11月22日12时20分,一歹徒在南川区西城街道文体路附近将南川区人民法院法官田晓腿部刺伤后逃跑。重庆市南川区监狱民警刘彦等三人路过,见状奋力追击。面对持刀的凶残歹徒,刘彦不顾自身安危迎刃而上,歹徒持刀将刘彦胸部、腹部刺伤后逃离现场。案发后,市卫健委立即调配医疗专家赶赴南川救治,刘彦仍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逝世。期间,在获知被歹徒刺伤的刘彦因失血过多而所需血型血库告急时,南川市民纷纷赶往献血点为刘彦献血。11月24日上午11点23分,市民在南川区西城街道文体路两边自发地排起长队送别英雄刘彦,该段视频收获上百万网友点赞。


  保护长江生态的护渔志愿者——刘鸿,男,46岁,江津区油溪镇长江护渔志愿者。



  长江水域不断出现非法捕捞者用电捕鱼的情况,让从小在江边长大的刘鸿深恶痛绝。作为江津渔政部门第一个“护渔志愿者”,4年来,他投入近百万元,带领护渔队员驾驶自己打造的巡护船在江面度过了近千个夜晚,与非法捕捞者斗智斗勇。不论是恐吓、威逼还是利诱,都不能阻挡他护渔的步伐,共协助渔政部门抓获143名非法捕鱼嫌疑人,收缴非法捕鱼船只42艘、电捕鱼工具165套、网具425副,收获了各界点赞。2018年11月,江津区水务局授予刘鸿长江江津油溪段“民间河长”称号,江津区渔政站授予刘鸿和他的护渔志愿队“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生态保护区义务巡护员”称号。


  守护青山绿水的悬崖保洁夫妻——吴贵生,男,49岁;解一香,女,52岁,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岐山村居民。



  吴贵生和解一香是云阳龙缸景区的一对夫妻保洁工。仅凭一根绳索,夫妻俩从事着景区最危险的悬崖保洁工作。绳子的一端拴着丈夫,悬崖下,双脚随时悬空,身无可倚;另一端是妻子,崖顶上,拽着绳头,神经紧绷。丈夫在悬崖下捡拾垃圾,妻子在崖顶筑牢安全屏障,尽管工作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夫妻俩却兢兢业业,日复一日,风风雨雨,一干就是5年。解一香常说:“景区是家乡的一部分,游客是来看美景的,美景中有垃圾,心里总归不舒服。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坚持干好。就像在悬崖上拉绳子,不能没力气了就随便放手,还得坚持下去。”2017年底,夫妻俩在悬崖上捡垃圾的视频《你少扔一次垃圾,他们就多一分安全》被网友频频点赞。


  用双脚书写精彩人生的“无臂青年”——吴晓凡,男,29岁,涪陵区增福乡永红村居民。



  3岁时,吴晓凡不慎触电失去双臂。多年来,他坚强乐观、克服重重困难,学会用双脚做家务、写字、敲打键盘,自食其力、娶妻生子。2008年,他开始人生第一次创业,养了3年兔子却遗憾失败。2010年6月,积累不少养殖经验的他办起养鸡场,开始大规模养殖土鸡,2012年产值达45万余元,实现利润7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2013年,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发起成立重庆艾树畜禽养殖股份合作社。5年来,在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合作社成员从4户发展到15户,养殖规模也从3万多只扩大到8万余只,实现产值500余万元。今年,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栏目专门请其录制节目。


  填补中国乐器无低音空白的民族乐器改革家——何夕瑞,男,73岁,荣昌区昌州街道板桥社区居民。



  何夕瑞读书不多,年少时为生计学了木匠。他对音乐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对乐器更是情有独钟,在乐器制作方面执着地钻研。50年来,何夕瑞深入多个原始森林寻找制作提琴的木材,最后选定荣昌泡桐、江津枫木、城口土漆、秀山桐油为主材,先后发明了何氏三圆琴、古琴增音桌、腰开窗二胡、渝派何氏古琴、钟鼎琴。其中,何氏三圆琴被誉为世界第二把小提琴,也是中国第一把小提琴,并填补了中国民族乐器无低音的空白。


  建设美丽乡村的“民间河长”——何波,男,28岁,重庆响水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法人,重庆市首位民间河长。



  何波在合川区三庙河边长大。2015年,为照顾生病的父亲,何波放弃主城的工作回到戴花村,在三庙河响水滩沿岸建起300多亩“太空莲”荷花池。回乡创业后,看到被生活垃圾污染的三庙河,十分怀念儿时在清澈的河水中抓鱼的日子。他便开始给三庙河沿岸的乡亲们普及河水防污知识,自掏腰包买来投影仪播放环保宣传片,发动大家在响水滩河段清污捞渣。2017年5月,我市全面推进河长制后,他自愿成为我市第一个民间河长,义务负责三庙河余家滩至响水滩约两公里的河段。当了河长后,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搬走了河边好几吨的垃圾堆,又发动村里的年轻人,帮助村民架起竹栏对家禽进行圈养,利用农闲将村里的污水改道,方便集中处理。乡亲们也被何波感动,纷纷加入环保志愿者队伍,夏天划着船清理漂浮物,冬天穿着橡胶裤下河打捞污泥,三庙河响水滩段变得干净清澈了,何波的农业园也通过种植荷花、售卖莲子,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调解邻里矛盾传递正能量的新乡贤——陈久述,男,49岁,永川区临江镇隆顺村居民。



  陈久述是重庆市优秀人民调解员。他是个农民,却写得一手好字,还是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更是享誉乡里的调解能人。他古道热肠、乐于助人,49年人生路上,他帮助过的人早已数不清;十年人民调解员,他调解矛盾纠纷700余件,助上千名村民化干戈为玉帛;主持乡贤评理堂,他在一年半时间里,写下132首打油诗,每首诗背后都蕴含一个调解故事,关乎夫妻矛盾、邻里纠纷、损害赔偿……他提笔写下的打油诗,能化干戈为玉帛,传播与人和善、邻里和乐、尊老爱幼的正能量,促进美丽乡村和谐发展。


  义务赡养“盲婆婆”的“金牌师傅”——陈昌永,男,48岁,重庆广电网络公司开州分公司渠口站站长。



  陈昌永当了7年乡村邮递员,做了20年广播电视线路安装维护工,几乎跑遍了小镇里的每一座山头。他每天都要骑着摩托车,从开州城区到渠口上班。由于工作出色,单位多次想把他调回城区,却被他屡次回绝,因为他心里始终放不下广播站里的“盲婆婆”周胜英。今年82岁的周胜英因患上青光眼而致盲。6年前,无儿无女的周胜英丈夫去世,从此孤苦伶仃。常到老人家维修的陈昌永得知后,便把她带回广播站义务赡养。为照顾好“盲婆婆”,陈昌永的母亲也主动来到渠口,帮助料理“盲婆婆”的一日三餐。在陈昌永和家人的照顾下,“盲婆婆”身体逐渐好了起来,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也时常上门关怀慰问,老人家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了。


  投身乡村振兴的民营企业家——李则民,男,72岁,长寿区云台镇人,重庆清迈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则民出生在长寿区云台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上世纪80年代,他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从农村走向城市,在建筑行业打拼40多年,积累上亿元资产。2012年2月,回乡祭祖的李则民发现家乡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心中久久不能释怀。2013年,他响应国家三农政策的号召毅然带着半辈子积蓄回到云台镇八字村,流转土地林地6500亩,想用余生在家乡打造一片绿色、生态的“清迈良园”。5年来,他吃在乡村、住在乡村,昔日荒芜的山地变为了层层叠叠的耕地,“清迈良园”也已初具规模,建成了1000亩的全市乡村振兴“试验田”,成为全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辐射带动种植养殖大户40余家,提供固定就业岗位120余个,增加当地就业村民年收入1.8万元/人。他还捐款100多万元用于乡村学校、乡村公路等公益设施建设。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大片闲置的土地被回乡创业青年流转,用于发展现代农业。


  钻研出脚手架行业标准的高空工匠——杨德兵,男,48岁,重庆永和建筑工程公司职工,十九大代表。



  杨德兵是架子工,他在这个看似普通的技术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30年。从18岁到48岁,重庆主城每个区都有他参与修建过的建筑。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但杨德兵从来没轻视这份工作,通过虚心请教、认真总结,他迅速掌握了脚手架的搭设方法、程序和安全操作规程。为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他不断加强学习、潜心钻研,不仅获得架子工高级技师资格,更是钻研并编写出一套包含安全管理制度和脚手架拆搭技术的《脚手架搭拆手册》,被建筑行业广泛推广学习。从业以来,他主持参与的脚手架搭拆工程,均保质保量,效率高,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践行新时代强军目标的“擎旗手”——封宇恒,男,28岁,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二支队五中队士官长。



  他是中国武警十大标兵士官。入伍10年,凭着一股冲劲,他在练兵场上冲锋向前,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是敢打必胜的铁血“武教头”。凭着一颗恒心,他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勤思践悟学理论,成为武警重庆总队首个军政兼通,上得了比武场、走得上演讲堂的双料“金牌教练”。他真情带兵、以情化兵,像兄长一样关心着他的兵,是知兵爱兵的兵心“凝聚者”。他长年在部队,对家人亏欠,但他却说:“守好了‘大家’,就是守好了‘小家’。既然选择了这身军装,就选择了无悔的奉献”。他先后被表彰为全军优秀“四会”政治教员,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武警部队“百名优秀士官”称号,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与居民心连心的“片儿警”——高万禄,男,57岁,渝中区公安分局上清寺派出所民警。



  他是渝中区嘉西村社区家喻户晓的爷爷辈社区民警。20年来,2308户居民的大事小事,都成了他的“自家事”,居民房屋漏水、社区老人开不了门禁,邻里纠纷,哪怕跑10趟也从未抱怨过;失踪30年归来的居民想重新办户口,他忙活一年也不放弃,总是尽心竭力地为群众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他用平凡到极致的工作,让上千邻里对他有了亲人般的信任,社区七旬老人执意托他代管20万元养老金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他说他做工作用的是“笨办法”,可是他却在“笨办法”中独具匠心,面对老旧社区治安状况动态复杂、顽症突出的问题,他着手成立“联勤联控”领导小组,组成近60人的联勤联控队伍,开展各种巡逻防控5000余人次,调解纠纷257次,社区的侵财案件发案同比下降42%。他把踏踏实实的为民服务化作照亮百姓幸福生活的一盏明灯。他的事迹被中国警察网、国际在线等20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将法治阳光撒入无声世界的“手语律师”——唐帅,男,33岁,重庆鼎圣律师事务所创办人、律师。



  唐帅出生在聋哑人家庭,经历了无数成长磨难,长大立志成为让聋哑人士畅通无阻的沟通使者。为更好地帮助聋哑人,唐帅于2006年考取了手语翻译证,并协助重庆公、检、法部门沟通处理聋哑人案件上千件。后来,他发现聋哑人违法犯罪大都因为不懂法,他便决定学习法律,为他们提供手语咨询、生活帮困、法律咨询及普法服务。2012年,他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成为了一名律师。2016年,为了更有效地服务不在重庆范围内的聋哑人群体,唐帅打造了名为“帮众”的微信公众号,以此构建聋哑人与律师便捷的无声对话渠道。到目前为止,唐帅已为聋哑人提供线上线下咨询服务超过10万人次。


  带伤上阵荣立一等功的“95后”消防战士——曾令华,男,22岁,北碚区消防支队城东中队班长。



  作为重庆市消防总队唯一荣立一等功的“95后”,他面对灾难勇往直前,伤痛打不垮、大火挡不住、危险难不住。入伍4年来,先后参与灭火救援800余次、社会救助1600余次,抢救疏散被困群众100余人,创造了抢险救援“零失误”的骄人战绩。2018年3月,在第二届东盟地区城市应急救援消防运动会上,他默默承受父亲因病去世而未能尽孝灵前的沉重打击,在确诊左膝盖骨轻微骨裂、大腿肌肉重度拉伤的情况下,以优异的成绩夺得60米肩梯登楼操、楼层火灾内攻操两项第一,为中国消防、重庆消防争得殊荣,并荣立个人一等功。他将一等功奖金1万元全部捐出,与战友们共同捐资成立了“北碚消防扶弱济困爱心基金”,帮扶资助辖区困难群众。


  69年接力传承爱国精神的父子——程绍光,男,已故;程祖全,男,49岁,黔江区城东街道下坝社区居民。



  程绍光1923年10月28日出生,饱尝苦难,从小对革命先烈就有着崇高的敬意。1949年11月,黔江建起烈士墓,他自愿当义务看护员。1951年,程绍光毅然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他的妻子帮他接着看管。1956年,程绍光回到家乡后,又继续义务看护陵园,还将46名烈士的英雄事迹整理成册,为前来陵园祭奠的群众宣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直到2007年病逝。他的儿子程祖全从小耳濡目染,被烈士的精神深深感染,在父亲病逝后,接力守护这片陵园,并继续完善烈士事迹,成为第二代义务守墓人,至今已有11年。现在,程祖全抽不开身时,他的子女也主动担起看护的责任。一门两父子,以69年漫长的看似平凡实则不易的坚守,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


  献身大凉山教育事业的“格桑花”——谢彬蓉,女,47岁,忠县新立镇狮子村人,空军某部退役军人,高级工程师。



  她在内蒙古偏远地区服役20年,2013年自主择业回到重庆。2014年,她离开舒适温暖的家,前往四川省凉山州的教学点做一名支教志愿者,先后在海拔3000多米的西昌市附近的一所民办彝族学校、美姑县瓦古乡扎甘洛村支教近5年。她克服大凉山条件艰苦、交通闭塞、教育基础较差等困难,用心教孩子们识字算题,教他们养成文明习惯。经过漫长的努力,谢彬蓉的学生里,10个毕业生中有7人继续读初中。她把爱和温暖传递到彝族同胞的心里,在民族团结的大家庭里守望相助,让孩子们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用支教这样无私的大爱助力凉山彝村的精准脱贫。今年,她获评中宣部、退役军人事务部“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单腿撑起温暖幸福家的残疾妇女——廖良琼,女,47岁,奉节县汾河镇大坪村居民。



  廖良琼小时候因意外造成右脚三级残疾,后与胡先国成婚,先后生育3个子女,家庭清贫却幸福美满。2006年8月,厄运降临,胡先国因意外造成高位截瘫。坚强的廖良琼用孱弱的双肩拖着仅有的一条腿扛起了家庭重担。12年间,她每天起早贪黑,用劳动换取微薄的收入,抚养孩子、照顾丈夫,无怨无悔。2016年7月,廖良琼发展起了土鸡养殖,2017年,全年养鸡800多只。2018年再次养殖土鸡800多只,又修建了羊圈养殖山羊,日子越过越红火。目前,廖良琼家庭已从远近闻名的贫困户成了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夫妻二人用仅有的一条腿迈向了幸福之路。在他们的带动下,周边的几个贫困户主动寻求产业发展,争取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编辑:杨宇豪

主编:张韬 陈长青

监制:刘文娅 姜海

0